淺析職業學院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論文
淺析職業學院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透過職業學院基礎課程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各方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闡明瞭相關知識的課堂教學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託和橋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如此,才能把德育、傳統文化教育、專業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論文關鍵詞】課堂教學 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職業學院學生如何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健康成長,完善自我,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和良好心智,在當前激烈的人才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發揮應有的作用,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實現他們自身的價值,這是職教工作者所關注的。他們面臨著傳統觀念變革價值體系座標的選擇和新生活方式的適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因適應不良而產生的各種心理障礙。”筆者結合自己平時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對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探索。
一、教學目的應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學目的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一切教學工作都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目前,很多教師對於新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課程目標非常重視,往往是備課的重點。但是,課程目標中所蘊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卻很少挖掘並明確體現出來。在制定教學目的時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教師改變陳舊觀念,在教學中樹立一個牢固的`理念,即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學目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對教學目的的進一步分化和提升。才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自覺地、有意識地、行之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學內容應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教科書的內容都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教科書中有利於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滲透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教育的同時,又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和認同,使其心理素質逐步提高。
在學習中,心理健康問題涉及學習的各個方面,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等等。學習興趣不僅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伴隨著愉快的情緒體驗,有利於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學習熱情也非常重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學習的冷淡態度,比學習成績不良更可怕。”一旦學生形成了學習熱情,它將產生持續、穩定、巨大的推動力,給學生的學習以有力的鼓舞。使他們堅持不懈、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在教學中如何運用素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如一些學生因考試屢次失敗而最終喪失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犯了“歸因”錯誤。所謂歸因,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外在行為表現的因果關係做出解釋和推論的過程。在考試失敗後,有些學生把失敗主要歸因於客觀因素,如學習環境不好、教師教學不力、自己運氣不好等,尋找藉口,不思進取;有些學生把失敗主要歸因於主觀原因,認為自己笨,沒能力,最終產生過重的自責與負疚感,認為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自暴自棄。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引入史料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成敗的原因: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等,讓學生認識到絕大部分的成敗,都不是單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實事求是地分析考試成敗的真實原因,在此基礎上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對策,讓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重新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三、教學過程應最佳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生活、交往、交流、對話和共享的過程,是實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對最佳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起很大的作用。
1.教師應做學生心理健康的守護神
即在學生現有心理水平基礎上,不增加學生新的心理負荷,不誘發學生新的心理問題,這屬於防範式心理教育,是最低層次的要求。這點看似簡單,甚至不值一提,但做起來卻並非易事。事實上,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是由教師引發的,特別是職校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由於成績不佳,他們看慣了老師太多的白眼、聽多了老師諷刺的語言、經歷了太多的挫折,所以特別敏感。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傷害學生自尊的話不說,貶低學生人格的事不做,對學生滿腔的愛,飽含期待,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最終營造出民主、和諧、活潑的課堂心理氣氛。
2.教師應做學生心靈家園的拓荒者
即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自尊自信、愉悅樂觀、寬容大度、積極進取的良好心理品質,這屬於發展式心理教育,是較高層次的要求。要達到這些要求,教師僅憑一腔熱情和滿腔關愛是不夠的,還必須深諳教育規律,掌握教學藝術,懂得學生心理。因此,教師鑽研教育理論,學習心理學知識,探索教學模式,反思教學行為才能在提高心育水平的同時提高教學水平。
四、教學方法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調查表明,職業學院一些學生對基礎課缺乏應有的熱情和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不當。由於基礎課理論性強,很容易使教師照本宣科,形成“滿堂灌”。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的思維受到嚴重束縛,其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一上基礎課他們就以睡覺來對付。
教學方法如果抑制和阻礙了學生人格的發展,在心理上產生消極反應,就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改革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互動式學習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平等尊重學生,甚至可以把豐富的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如英語教學中開展閱讀成果展示、英語情景劇表演、口語演講比賽,等等,這些都是課堂教學的很好補充,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構建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學生的發展包含著學生隨年齡的增長而在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有規律的變化,在成長過程中,學生心理由不成熟到慢慢定型,既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和共同關心,更需要教師的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目前,各職業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僅限於心理諮詢、心理輔導、心理講座等課堂外教育。除專業課程教育之外,在相關知識的課堂教學中,沒有把課堂教學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託和橋樑。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才能把把德育、傳統文化教育、專業教育和成才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在全國第二次精神衛生會議上的報告健康報,198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