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中啟發式教學的應用論文
聲樂教學中啟發式教學的應用論文
內容摘要:在聲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掌握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歌唱感覺,文章試以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於歌唱中的氣息運用、咬字吐字和歌曲的藝術表現三方面分析了聲樂教學方法的應用。
關 鍵 詞:聲樂教學 啟發式教學 應用 研究
聲樂教學是師生的真誠合作、默契配合的雙邊活動。由於聲音具有時間性的藝術特點,除非進行錄音,不然將瞬間即逝。筆者在十來年的聲樂教學中,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學生實際情況認真進行了啟發式教學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後培養了一批出色的學生。
一、啟發式教學法在歌唱氣息上的運用
筆者在聲樂教學中,首先解決學生的歌唱氣息的問題。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為帥”。那麼這氣又該如何“調”才正確呢?這是每一位學習聲樂的人首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初學聲樂的學生,首先,筆者運用了學生熟悉的例子。比如當你走在路上時,你的錢包被搶了,你會毫不猶豫地喊抓小偷,而不會去想你該如何吸氣,用什麼聲音來喊,聲音的位置在哪等問題。這時候你的聲音與氣息是自然的、正確的配合,聲音的位置自然是高位置。這樣講能更直接地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深呼吸、高位置。
其次,筆者用跳音練習讓學生體會氣息與聲音位置的關係。
學生:“老師,你看我的跳音這樣練習對不對?”
老師:“你的腹部沒有任何動作,而胃部的動作卻是很大,說明你的氣吸得很淺。因而發出的聲音無法送到頭腔,導致喉部也緊張,聲音發虛發直,所以你這樣的動作是錯誤的。你先嘆口氣,體會放鬆的狀態,身體像松樹一樣挺拔站立,把腹部放鬆下來,這就是吸氣了。在唱跳音時,要在小腹要往上微收的同時發聲,唱完一個迅速將腹部放鬆,這就是跳音的技巧。如此反覆,腹部肌肉得到訓練,會變得靈活、有彈性,對氣息的控制能力也就增強。這種跳音技巧的優點在於快,氣息深,肩平,喉器穩定,外表好看。”筆者要求她做一次,她能基本準確地做到。當然,腹部肌肉由於缺乏鍛鍊還是不夠靈活,筆者要求她回去用這方法練習,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用線串珠子成為項鍊”的比喻進行“氣息”教學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教學方法。有的同學在唱延長音時,常感力不從心,不是無法一氣呵成就是聲音的位置不統一。
老師:“項鍊是用什麼串起來的?”
學生:“線。”
老師:“對,你們在歌唱時‘聲音’就是珠子,‘線’就是氣息,你們要把每個一樣大的珠子用線串起來,這樣聲音才能連貫。”
學生:“有些項鍊的珠子是由小排到大再由大排到小的。”
老師:“不錯,就像我們唱音階時,音階上行,聲音要漸強,下行則要漸弱。但它們始終都由‘線’串著。”經過這樣的啟發,學生明白了歌唱時要同時注意聲音力度、音量的對比。
氣息的運用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每位歌唱者的發展前途. 筆者認為要掌握正確的氣息,如同建高樓先打好地基一樣重要,只有打好地基,才能開始建樓,不然即使建起來,也是海市蜃樓。 聲樂教學第一步一定要掌握正確的用氣方法,才能得到好聽的聲音。
二、啟發式教學法在歌唱吐字教學中的應用
歌唱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藝術,歌唱藝術直接受語音的影響和制約。古今中外的聲樂家在聲樂訓練和演唱中都十分重視歌唱的咬字、吐字問題。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曾說:“古之善歌者有語: 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就是說要將字融匯在歌聲之中,即“聲中無字”;將字變成音樂化的有聲字,即“字中有聲”。明代魏良輔在《曲律》中也提出“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他將“字清”列為三絕之首。“千斤白,四兩唱”“氣為帥,字為本”“字領聲隨”“以字行腔”“字正腔圓”等都是聲樂藝術吐字、咬字的科學概括在聲樂教學中。如何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於聲樂吐字、咬字的教學呢?
首先,學生要講好普通話。在這基礎上構成咬字、吐字技巧。我國的漢字是屬單音節體系,從明代起根據漢字的這一特點,每個字分字頭、字腹、字尾。字頭——子音(聲母),字腹——母音(韻母),字尾——歸韻收音。因此要想得到清晰的歌唱語言,就要從說好漢字入手,注意字的頭、腹、尾。字頭是字的起音,一般都是子音,子音是不能延長的,因此要咬得敏捷利索,短而有力,著力點準確,氣息必須有一種突破阻礙的力量,可稱它為一剎那的爆發力,而且這種力量一觸即發,要咬而不死,否則子音就會咬得過死。如朗誦“八百標兵奔北坡”。“b”是字頭,發音的著力點是在雙唇,雙唇要有力短而快地噴出b,過渡到字腹上。潮汕地區的同學對字頭H與F經常搞不清楚。他們常把“花”讀“發”。字頭如果發音不準確,會導致整個字的詞義完全改變。字腹是字的母音,母音是字的發聲和延長的部分,因此要發得流暢圓潤、豐滿而富有色彩。字頭噴出後,立即過渡到字腹,除氣息的支援外,字頭所用的力量和狀態應立即消失,保持韻母的發聲狀態,氣息不斷,字聲統一,音韻準確。如“ba”就要在“a”音上延長,聲音才能飽滿。筆者要求學生體會下巴有根線將其往下拉的感覺。字尾也叫歸韻收音,字尾要準確,歸韻過重過長就會使聲音乾澀,不歸韻字又會走樣,如上例“搬”有學生將其念成“八”就是因為其收聲時,嘴是張開了,但沒有很快閉上雙唇,因而變成“八”。因為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所以語言都帶著本地區的方言。比如有位來自茂名的同學,他在家鄉是講白話的,他總是把“長江”唱成“長間”。這是他沒區分好字尾歸韻在前鼻音還是在後鼻音上。
其次,要做到字正腔圓。在教學中,筆者啟發學生解決好以下幾個關係:第一,字與字的關係。歌唱中字與字的轉換和銜接必須做到連貫統一,否則會模糊不清,甚至會破壞聲音的統一。怎樣才能做到字與字的完善過渡呢?筆者讓學生說“ a e i o u” ,要求學生無論字怎樣變化,咽喉腔體一定要開啟,並保持相對穩定不變,把舌根放鬆,把字都安放在同一個位置的共鳴點。儘管字點變化不一,聲點卻是一個,在不統一中求統一,從而把字與字的過渡轉換好、銜接好,達到“累累如貫珠”的藝術效果。就像是五個人坐在同一張沙發上一樣,很穩當。又像是同一個人穿著不同的五件衣服一樣,很合身。第二,字與氣的關係。 歌唱中,每個字都必須在氣息的正確支援下發出,所有的字都必須在氣息的軌道上走動和過渡,用氣將字貫串起來。如果氣息支援不足,就會聲跌字落;氣息猛,失去平衡,也會將字衝散走形。它們的關係可以用水與舟作比喻。水即氣息,舟即字;水不足,舟難行;水過猛,舟易覆。如歌曲《趕圩歸來阿哩哩》這首歌是描寫彝族姑娘趕集回來,買回了許多的東西,心裡特別高興的場景。引子必須用氣息支託著“阿”字,聲音應由弱到強,表現人物形象由遠到近。氣不能向上衝,那樣容易跑調。因此,以正確的呼吸作為歌唱吐字的基礎,達到“珠圓玉潤”的歌唱效果。第三,字與聲的關係。字與聲的關係是以字傳情,以聲動人。筆者把它們比喻成建好框架的房子與裝修好的房子的關係來啟發學生。歌唱發聲吐字時,舌根舌尖要靈活,喉部要穩定,每一個字都要唱在同一支點、同一個共鳴腔體裡和同一高位置上,做到字與聲的完美結合,達到聲如串珠的效果。如歌劇《小二黑結婚》裡邊的一首《清粼粼的水 藍瑩瑩的天》中的第一段,描繪小芹以洗衣服為由,揹著母親到村口河邊去等二黑哥歸來的淳樸可愛的形象,音樂清澈、飄逸、優美,彷彿進入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山鄉村落。如何用明亮、親切、柔美的聲音來塑造小芹那似山泉般純淨、可愛的形象呢?這就要求聲音位置應比較靠前,咬字的著力點向前移到軟口蓋和硬口蓋的交接處,咬字發聲抬起面頰肌,嘴角和上大牙,字頭要咬得準確有力和誇張些。許多字音發聲時都有裝飾音的小拐彎,這些音都要輕巧地唱。字與聲的關係,要處理好是有很多學問的。例如,唱“清”這個閉口音時,上下前牙的距離要開一指,在大牙盡頭發出聲音。“粼粼”兩字口型不變,只需舌尖動作將字頭咬清。以上兩字按中國傳統唱法咬字發音習慣,都在字音的開始部分加隱約的裝飾音。“水”和“來”字都是一字多音,要唱好字的腹和尾。“藍”字加裝飾音,“個”字加滑音,“天”字再一次強調韻母的發音。學生按照筆者的提示作了聲音的共鳴與色彩,咬字的韻味立刻不同。第四,字與情的關係。語音是人類思想感情的訊號,字本身在歌唱中就是傳情達意,必須做到“字裡傳情”。僅此還不夠,還必須透過吐字表現一定的音樂形象和風格,才能“字裡含情”。如弄清字的語氣、語勢、語調,加以強調和運用特殊的唱法給予潤色,這樣才能“一字成趣”,韻味濃郁,達到“詞盡意不盡”的藝術效果。
在歌唱中,要做到聲音美和語音美的高度統一,完美結合就必須字正腔圓,字清意明,使語言在聲樂藝術中真正成為音樂化的藝術語音,從而在歌唱中完成語音對情感的表達、對形象的塑造、對藝術風格的體現。在實現這一目標時,啟發式教學起到很好的直觀效果。
三、啟發式教學法在教授歌曲的藝術表現方面的運用
歌唱是表現思想感情的藝術,準確地表達歌曲作品的思想內容與感情,就成為歌唱藝術的首要任務和最終目的。在聲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使學生髮揮最大潛力去唱好每一首歌,去實踐歌唱藝術的任務和目標。
首先,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歌唱心理素質。在教學中,把嚴格要求與循循善誘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對歌唱的熱愛,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歌唱慾望、表現慾望,著力營造一種和諧輕鬆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肌肉鬆弛,精神煥發,頭腦清醒地進入歌唱的訓練活動,這樣才有可能完成歌唱技巧與藝術表現的要求。這個過程有兩點特別要注意:一是對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因勢利導地用學生的長處克服其短處,絕不可“恨鐵不成鋼”而急躁易怒,使學生產生恐懼的情緒和心理;二是對那些條件稍差學生不能表示出有歧視的態度,以免使其產生自卑感。實踐中,筆者深深體會到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優越的專業條件更重要,一個充滿自信心的學生才能有大膽去表現和處理歌曲的勇氣。
其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歌曲藝術表現能力。由於每個人的閱歷、藝術素養、感受能力不同,對相同的作品的演繹也就有差異。要準確表達歌曲的內涵,首先要啟發學生去了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曲式、調式。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理解歌曲,表現作品,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例如,《繡紅旗》是七場大型歌劇《江姐》的唱段之一,是江姐在獄中臨刑前聽到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含著熱淚繡紅旗的一段唱。有位學生把聲音唱得很明亮,但沒有內心活動,無法刻畫出江姐此時的形象。於是筆者給她講了這首歌的時代背景,並要求她朗誦歌詞,再讓她談裡面講述的人物情景。透過這樣的引導,她終於領悟到江姐那種無所畏懼、堅貞不屈、對敵人無比憎恨、對新中國成立無比激動的情形。經過這一啟發,學生就懂得什麼是聲情並茂的藝術表現。
再次,用啟發式教學法教授學生掌握歌曲的三種處理手法。
1.整體構思的藝術手法。在對歌曲進行整體構思處理時,首先要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確定演唱基調,即以什麼情緒作為表達歌曲的基本感情。筆者以下面例子啟發學生如何進行整體構思:
例:A.《祖國我永遠熱愛您》 熱愛之情
B.《珠穆朗瑪》讚美之情
2.對比藝術處理手法。是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與情感和對作品進行藝術再創造的重要手法。對作品進行對比的藝術處理手法時,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作品形式結構上的對比;二是作品內容情感上進行對比。
例:將下列歌曲與相應的對比形式連線起來
《桃花紅杏花白》內容情感
《長城謠》形式結構
3.誇張的藝術處理手法。演唱時要注意誇張不能過分,要有分寸。如誇張過頭,不但失去真實性,還會失去歌曲的藝術品位和格調,歪曲歌曲的內容與形象。當然,如果誇張的火候不足,又會顯得平淡無味,失去藝術的表現力與感染力。突出高潮的藝術處理,會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結語
啟發式教學法與填鴨式教學法不同,能更大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動腦,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於聲音是時間性的藝術,也是零的藝術,它是多變的,今天唱得好,明天不一定唱得好。透過採用啟發式教學法,使學生學會自己去分析、去掌握,便於他們課後的自習、練習。聲樂教學是一門技術性與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學科。聲樂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各異,物件不同,方法靈活多變,解決問題的手段和途徑各不相同。啟發式教學法應用於聲樂教學中,如同一把金鑰匙,幫助同學們開啟聲樂殿堂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