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理搶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論文

建構主義學習理搶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論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 高校體育 教學改革

  摘要:以提高大學生體質為已任的高校體育教學,建構主義學習觀可以幫助高校體育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

  建構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於當代歐美國家的一種龐雜的社會科學理論,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的進一步發展,被稱為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體育歷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21世紀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過程中,體育教學也將發生根本的變革,它不僅需要傳授技能、技術和理論,其目的也不僅在於增強體質,而是把培養高素質的現代人作為目標,促使學校體育教學向學校健身教育發展。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發展的,是內在構建的,是以社會和文化的方式為中介的。學習者在認知、理解、解釋世界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在人際互動中透過社會性的協商進行知識的社會建構。教育關注的焦點也從教師的教學轉移到學習和學生知識的形成。它有如下特點:知識是學習者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主動構建的,既非直接來自主體,也非直接來自客體。知識並不是現實的準確表徵,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學習是意義的生成過程,是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他要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不能由其他人來代替。每個學習者都以原有的知識背景為基礎對新的資訊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知識的進人而發生調整和改變。知識是在配合自身追求生存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形成演變。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人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知識積累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豐富的經驗。所以,教學不能無視這些經驗,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當作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知識來。教師應該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的支持者,教師的作用由傳統的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權威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階合作者。教師還是學生積極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引導者。

  2建構主義學習觀對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

  2.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與教學觀

  學習是心理的積極運作,而不是對教學的被動接受。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學習者以自己的力一式建構對於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但可以透過學習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是開放的,由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構成。其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基本條件,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協作和會話是意義建構的具體過程,而意義建構則是建構主義學習的目的。只有建構性學習(積極學習、累積性學習、目標指引學習、診斷性學習與反思性學習)才符合學習的本質,最有利於開發人腦的潛力,最能促進學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觀點。

  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習者與情境的互動作用,以主動建構意義。建構主義教學觀的教學過程包括以下環節:一是分析教學目標,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課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的教學主題;二是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情境;三是確定本主題教學所需的資訊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所起的作用;四是根據所選擇的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考慮發揮學生首創精神、知識外化和實現自我反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做不同的設計;五是開展小組討論、協商;六是評價學習效果,主要圍繞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過程中的貢獻、是否達到意義建構的要求進行;七是糾正原有的錯誤理解或片面認識,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從本質上是對人的主體價值給予充分尊重,體現了現代教學論的發展力一向。

  2.2以建構主義教學觀的教學過程對公共體育課教學的重構

  2.2.1根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有關規定:“一、二年級必需開設體育課,三年級開設體育選修課。每年檢測一次達標作為必修課。每個學期都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術和運動能力的考核,並結合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平時鍛鍊情況和進步程度加以年度平分。對患有不同程度慢性或急性病的學生開設保健體育課,促使其早日恢復健康”。以至於長期以來高校的體育教學一直以技術教學、技能培養為主導思想,以提高身體素質、運動成績為主要要求,注重運動教育、技能教育、體能教育,注重教學的形式、結構、內容、方法、手段、要求、考核、評價等的統一性和標準化。這種傳統高校體育的“近期效果”觀念,遠遠落後於當今社會發展的形勢。在加人WID後的今天,重視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開拓意識與能力。學生由被動、模仿學習,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習。因此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目標應突出培養學生具有獨自科學化鍛鍊的能力和終身體育的觀念。

  2.2.2使學生真正掌握獨自科學化鍛鍊的能力和終身體育的思想,在教學中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運動技術的教學,教學應包括所需更多的體育理論知識、體育鍛煉方法以及鍛鍊處方等方面的知識。

  1、理論知識:由體育鍛煉基礎理論,營養學基礎理論,鍛鍊原則,鍛鍊的負荷、強度和密度等組成;

  2,體育鍛煉方法:由一般性運動方法,專項性運動方法,組合性運動方法,混合性運動方法組成;

  3、鍛鍊處方:由一般鍛鍊處方,健康鍛鍊處方,運動處方,傷病鍛鍊處方組成。

  2.2.3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心理的積極運作,而不是對教學的被動接受。近年來,絕大部分高校的公共體育教學的學制都已從原來的兩年普修課,改為一年級開設普修體育課,二年級開設體育專項選修課,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學內容統得過死,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矛盾。教師還是按部就班地向學生傳授各項技術,學生只能是循規蹈矩地學習,沒有自己選擇學習的空間,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同時,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然而,由於我國的應試教育,中學體育課的比重較小,課程的質量得不到保證。致使,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科學化鍛鍊和終身體育的經驗少之又少。在學生的經驗之中,只是認為打籃球、踢足球等等體育活動可以健身、娛樂作用,更有甚者認為,體育活動就玩。因此,在創造具體真實的情境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在這方面的引導作用。

  2.2.4在建構體育鍛煉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直接傳播者,也不是活動的主導者,而是組織者、協作者和學習者。學生個體建構意義的過程不是教師可以控制和主導的,只能在選擇教材和鍛鍊內容上給學生引導,佈置好練習場地、器材,服務學生,保證其活動的安全性。

  3結論

  確定以培養學生具有獨自科學化鍛鍊的能力和終身體育的觀念的教學目標;改革高校體育教學以技術教學為主的模式,加強對科學化鍛鍊的理論知識、方法以及處方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自主地開展身體鍛鍊,發展以學生的經驗背景為基礎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