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新選擇論文

創造性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新選擇論文

  伴隨21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佔據了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它直接依賴於知識與資訊的生產、擴散和應用。在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人們具有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在內的創新能力。這無疑帶來教學觀由知識本位到智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變化,課堂教學所擔負的重點職責也從傳承知識、發展智力,革新為培養學生的獲取和加工資訊、進行創造的能力,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為適應新形勢,我國正在進行新的課程改革,在這種有利條件下,如何完成好新的課堂教學職責呢?筆者認為,創造性教學是我們的新選擇。

  創造性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體系,是相對於以往的注入性教學和啟發性教學而言的,也是對以往一切教學體系的繼承和發展,是在迎合知識經濟社會而實施並符合其要求的教學舉措。它秉承人本位的理念,在重視人的社會性的同時也尊重人的個別性,並始終以個體的全面發展為培養目標,開展全人教育,把愛生放在第一位,高揚起學生的主體性,最充分地尋求以創造而不是以記憶與理解來作為教學效果的最終特徵,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發展從不均衡轉向均衡,並又有所側重,從易於被分割轉向有統領的綜合,從混沌轉向目標追求的清晰,以在更高水平上加以有效攝取。惟有創造、惟有個體的創造力才是個體全面發展的最好顯現;惟有創造性教學,才適應目前“3+X+1”等新模式的考核,才更有利於高校招生,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惟有創造,也才適應這樣瞬息萬變的社會對人的要求。

  一、 創造性教學的理論依據

  (1)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教學,是工業化大生產模式的反映,學校相當於工廠,班級如同車間,從小學到大學是一條生產流水線,課程教育計劃、教學內容則是產品的標準與規格,學生作為原料,在流水線上透過一道道工序,最後製成“合格”產品,所以,可以說,這種養成教育,既大規模普及了教育,使每個人都得到一定的培養和發展,功不可沒,但同時帶來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忽視人的特點和個性,使不少優秀人才由於得不到充分發展而扼殺在搖籃裡。這對國家、人類、個人都是不可彌補的損失;二是面對當今資訊瞬變、知識爆炸的社會,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固定,無疑是課本與現實生活的脫節,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讓學生成為“井底之蛙”,趕不上時代的節拍,知識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創造性教學顯得迫切。

  創造作為一種活動,只要內容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等,那麼,無論是相對於人類還是相對於個人,都是一種可稱道的創造。因此,創造不是某些人的專利,每個人都能擁有它。創造性教學顯得簡便而易行。

  (2)對於創造性思維來說,求同和求異都是認識過程的必經階段,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路,需要激發他們的求異思維,為了篩選最佳答案,又要代之以求同思維。可見,創造性思維是以求異——求同——再求異——再求同的方式銜接進行的。

  (3)創造與思考的關係。許多創造成果通常是思考的產物,但又不僅僅受制於思考,思考有時就是一種創造,有時只是創造的一個環節。思考多由要解決的問題情境引起,而創造則比解決問題有更高層次的心理程式。

  二、創造性教學的實施辦法

  (1)我們的教學,不能拘泥於教材的規定性,因循於規範文字,不能做教材的附庸,要有必要的張力。探究教材中蘊涵的具有活力的素質發展的可能性。教材作為師生用書,本身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系統性、概括性,是眾多專家智慧的結晶,理應用好用足,但不是執著於教材本身,應考慮教材功能,而不至於教學素質目標的缺失。如高二《思想政治》教材第五課中講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首先,理想源於現實,高於現實;其次,理想又可以轉化為現實。實際上,緊接“首先”之後,完全應加上:此理論對我們樹立理想的啟示:樹立理想應根據實際,一是社會實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的需要),二是自身的實際(愛好、特長、家庭承受能力)。教材中雖沒有,但卻是其本意。這樣,知識、能力、覺悟目標才兼備。

  (2)現編教材在體系上存在著幾乎無法彌補的缺陷:無論是學科內的綜合還是學科間的綜合都不夠強。而現實生活存在眾多不可確定的因素,它們盤根錯節,相互影響,形成問題,只有考慮諸多因素,運用相關許多知識才能獲得問題的解決。我們的高考為適應社會需要,加強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新課程也在課程和內容的綜合性、彈性上作了比較大的努力,客觀上為我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空間和舞臺。為此,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時時不斷地引導學生構建學科內的體系,伴隨知識的增加,能力的增強,所建體系應彙總、加深、拓廣。就學科間的綜和而言,應做到由此及彼,互相引用,互相驗證。以思想政治課為例,理化生知識可作為案例亦可作為例證加以採用;以地理知識為情境,以歷史知識為背景,以政治知識作分析。教師可結合研究性學習課程,也可將現行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設計、開發,透過創造性教學,謀求學生求異、求同思維的互聯,提高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複合型人才。

  (3)在創造性教學中,啟發依然是基本的,但這僅限於思維教學中。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教學內容彈性的增大,創造性教學宜比較多的引入情感教學,體驗、模擬教學,實踐教學。在情感教學中,多考慮角色效應和移情作用,多給學生提供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經歷;在模擬教學中,注重個性的模仿程度,角色扮演、心理投射的力度及原型啟發的深度;在實踐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新穎合理的'實踐內容,力求思考和實踐的互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4)前面提到,現行教材落後於時代的步伐,顯得滯後。從教學內容上看,創造性教學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的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再加工、再取捨,刪減掉落後而無現實價值的部分,增添緊跟時代潮流,能引發學生認知興趣且能起感染作用的知識和材料,追求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一,激發學生的思維,最終使學生形成相關的創造。

  (5)為遵循創造性教學中全人教育性原則,我們的教學可考慮分層次教學。分層次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思想,目的在於破除傳統教育把學生視為容器而不分青紅皂白進行灌輸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真正從根本上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使教學活動及資源得到最佳化,學生各得其所。在目前學校招生分正取、擴招、擴擴招的情況下,一個班級的學生,彼此間往往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分層次教學也就顯得必要;改革中的新課程設立了必修和選修課程,就是考慮到了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照顧到了學生的個性。分層次教學也正好迎合了不同興趣學生學習的需要。分層包括:在不違背總的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教學目標分層次制定,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方案分層次制定,教學的具體內容分層次制定,課堂練習、課後作業分層次制定,考試目標分層次制定。學生自主選擇相應的層次,自主學習,其間亦可爬層學習。分層次教學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後進生看到希望,優秀生具有更高的學習目標。有志於本學科學習、研究以求有所建樹的學生可依據教師預設的“階梯”逐層爬高。而現代教育手段的普及,如校園網路的開通,將使分層次教學更具有可超作性:學生透過電腦自主地享受教師的分層次教學,也終將使其成為未來教學的一種重要模式。

  創造性教學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和體現,是我國課堂教學的新選擇。創造性教學本身就具有創造性,對它的深入探討和實踐必將使課堂教學發生重大可喜變化,迎來中國教育新的春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