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中大眾傳媒的應用論文
中學語文教學中大眾傳媒的應用論文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大眾傳媒的影響
對於中學生而言大眾傳媒的發展提供給他們更廣闊更豐富的空間與資源,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透過各個渠道而不受侷限性。因此,中學語文教學中大眾媒體具有積極性影響:語文能力的基礎就是識字能力,是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前提,更是學生終身學習的重要依據。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部分學生“不識字”現象,主要體現在錯別字及多音字誤用,這些現象在教學中必須妥善處理。而應用大眾媒體輔助學生識字學習,不僅能改善中學生寫錯字、誤用多音字等現象,更能促使學生累積大量生字量。對於中學生而言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通常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現,閱讀量充實的學生無論是寫作方面還是理解方面都要優於缺乏閱讀量的學生,同時閱讀能夠陶冶學生情操,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知識面。可在傳統教學中學生閱讀機會較少,但隨著大眾媒體的廣泛應用,其提供給學生更多閱讀的機會和便利,進一步充實了學生的閱讀量,也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大眾傳媒的應用
1、靈活運用影視作品促進學生理解文字
眾所周知,中學語文課文中文學作品範疇的課文比重較重,通常學生要透徹理解文學作品,自身的生活閱歷和對文學作品的想象極為重要,其中想象是具體化文學作品手段。只有將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學生理解鑑賞和感悟文學作品內涵的效果才能更好。不過,當前中學生普遍缺乏對文字的想象能力,所以靈活運用影視作品是對學生這一缺陷彌補的最佳方法。但語文課文在選編時易受到篇幅侷限,例:《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香菱學詩》等都是著名文藝作品節選片段。其實,初中生學習課文最主要就是感受文字中作者文字中蘊含的感情和意蘊,因此,教師應當以文字解讀為基礎,然後引導觀看影視作品即進行視覺解讀加深對文字的理解。例:《木蘭詩》(初一)學生理解文字就是塑造理解花木蘭這個人物形象,感受花木蘭作為巾幗英雄為父參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選以豫劇《花木蘭》中片段《誰說女子不如男》直觀的把人物形象展示在學生眼前,藉由影視作品畫面將學生引入文字之中,透過觀看影視作品片段,學生會更好奇作為巾幗英雄的花木蘭究竟是怎樣一名古代女子?當學生產生各類疑問時,他們就會主動探討文字內容,逐漸便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生動豐滿的花木蘭形象,這時引導學生在業餘時間觀看更多與《花木蘭》相關的影視作品,不僅能解決課文中重難點問題,更促使學生文字理解能力提高。
2、合理利用大眾傳媒指導學生識字教學
雖然大眾傳媒能夠提供給中學生認字識字的便利,但相對而言也是對中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消弱。影視作品以及報刊雜誌等媒介上出現錯別字將誤導學生,語文教師要合理利用大眾傳媒促進學生知識水平提高。據相關資料表明,中學生受大眾傳媒積極影響顯著性低於負面影響,主要原因在於傳媒傳播速度迅速,各類影視作品、廣播節目以及報刊雜誌頻繁進入人們視野,但這些節目及報刊雜誌中經常出現錯別字或錯音字,對中學生識字認字能力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當前部分教師對大眾媒體消極影響或是採取規避態度,或是對其忽略不重視,另有部分教師則抱以積極態度探索關於解決的對策。筆者認為中學語文教學中巧妙利用這些負面教材,能促使識字教學效率提高。傳媒素材的.引入對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降低傳媒對學生識字能力的負面影響意義深遠。同時大眾媒體的合理利用能轉變傳統教學內容單一、形式單調的課堂教學情況,例如在課堂上播放各類影視作品判斷,鼓勵學生髮現並指出其中的錯別字錯,或是鼓勵學生以搶答形式進行糾錯等,藉由這些趣味性的活動,學生識字能力不但能提升,學習起來也更便捷快速。例:近幾年來熱播劇《甄嬛傳》,深受包括中學生在內的各年齡階段觀眾喜愛,但是這部熱播劇卻存在誤用誤讀字詞現象。
三、總結
大眾傳媒的發展對中學語文教學而言是一柄雙刃劍,而教師是使用這柄劍的人,如何能夠發揮雙刃劍好的一面,這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不斷歸納總結,創新教學手段,更新教學觀念,靈活合理的運用各類大眾傳媒進行教學,才能促進學生高效科學的學習語文知識,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