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基本理論教學改革論文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基本理論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在當今各國教育核心思想與改革潮流的驅動下,為更好地完成目前普通高校體育基本理論教學任務,設計了自主化、指標化、計劃化的體育基本理論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對普通高校大學生施行有較強的可行性。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基本理論教學模式操作流程圖
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中的基本體育理論歷來是體育課的重要內容,在當今各國教育核心思想與改革潮流的驅動下,有必要研究、設計和實踐其基本理論的教學改革模式
1普通高校體育基本理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1當今國際上教育核心思想與改革潮流
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屆國際高等教育展望會上,美國教育博士斯坦伯格(Schuttenberg)提出了“自導式學”的概念(Selt—iDrectde[eaxnign),認為培養學生自導能力是全世界各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綜合這一教育學派中諾里布魯克非爾、紐曼等人對自導學習(sDL)概念的闡述,其內涵包括:教學過程的重心由教師移到學生。學生能判斷學習需要,形成學習目標,瞭解學習條件,選擇和實施學習策略,評估學習效果。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進行自我指導式學習鋪平道路,當好指路人,重視與學生溝通,用最有效的方式與學生交流,這逐漸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潮流。
1987年,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聯盟(AAHPERD)在原有體育教育的基礎上,發展建立了以教育培養學生健身意識為重點,以發展青少年“健康體適能”為目標,集健身、教育和娛樂於一體的“最佳體適能”。目前美國成千上萬所中小學校都應用該指導思想、教法手段進行體育教育,效果甚佳。
實踐表明,這一教法思想和手段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加體育活動,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培養21世紀全面發展的接班人意義深遠,深受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歡迎。香港教育學院體育及運動科學系錢銘佳博士和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楊靜珍等就“最佳體適能”在我國運用的組成部分、構成要素、工作程式及主要特點等進行剖析,探討了“最佳體適能”的教法思想、教法手段的前景和意義。
在當代以人為本思想越來越被重視的形勢下,2l世紀體育教育將把重點放在人的發展上,講究綜合、整體的效益,即生物一社會一心理發展統一的體育思想。因此,培養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授“終身體育”的思想和方法成為當今體育教育的核心。
1.2國內普通高校體育基本理論教學的矛盾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規定:體育基礎課中理論知識教學時數不得少於教學總時數12.1%;體育選項課中理論部份佔總學時數的13.9%。然而一般高校實際上僅為每學期2—3學時,有時還得不到保證,甚至不下雨不上理論課。這個理論部份教學與實踐部份教學時數比例的矛盾,影響基本理論教學任務的完成。
不同專業或學科的大學生對體育基本理論知識的需求不一致,這引起“有些專業想吃又吃不飽;有的專業感到重複,又覺膩煩”的矛盾。例如醫學專業對現行的《體育理論教程》中的生理生化知識感到重複;而海洋、海運專業的學生對水上知識和技能又深感不夠,有“飢餓感”。
高校體育基本理論內容繁雜,與有限的講授時間構成矛盾。一、二年級的體育基本理論的講授課時實際上各為6學時,一年級6學時要求講授方法,難以完成理論教學任務。二年級的6學時要求講授46章的94頁合計7.3萬餘字更是十分困難。要求這種高速度的講授進度,在體育院系的.相關學科專業教學也是完成不了任務。
此外,基本理論講授的教學模式單一,缺乏教學研究與改革。普通高校的體育實踐推薦的教學模式有5種之多(“三基”模式、運動處方、俱樂部、“三階段”課內外一體化等模式),而理論課前6章只有講授形式,後一章僅為自學的形式而已。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當代知識量劇增,知識更新加快的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在總結和研究國內體育基本理論與實踐部分教學的矛盾後,就愈加感到改革普通高校體育基本理論教學的必要性。因此,在設計改革課堂教學環節中,應加強與充實學生自學閱讀、提問、討論的環節,以便在學習途徑、方法、方式上為學生主動地學習鋪路搭橋,這將是越來越急需研究的課題。
2普通高校體育基本理論教學改革的途徑
2.1自主化、指標化、計劃化教學改革的設計
根據當代“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理論中關於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辯證關係的教學思想,以及現代大學生要求著重培養自主意識的改革潮流,設計了普通高校體育基本理論自主化、指標化、計劃化教學環節:
①啟發學習動機。本環節的任務是用簡短時間調動學生的內因。力求將學生引向主體地位。
②提綱性講授。其任務是透過教師的精講把本課題主要內容傳授給學生,這一指導性活動用時約為全課的1/3。
③提示閱讀重點。其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學習途徑,即由教師提示本課教學重點,並解釋較疑難名詞,適當作自學指導,力求為學生學習掃除障礙。
④學生自學閱讀。其任務是直接把學生推向主體化地位,主動掌握學習內容。為促進學生自主地積極思維,在此環節近1/3的時間裡,鼓勵學生書面提出問題。
⑤師生討論(答疑)。其任務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達到統一。在近1/3的時間裡,就較易或有爭議的問題動員學生們回答,較難的問題由教師回答。
⑥教學總結,其任務是簡要小結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絡實際,分析問題,使理論與應用相結合。上述②、③、④教學環節的緊密配合,按照心理學所揭示的教學規律(即聽、視覺結合進行識記效果明顯高於單一分析器的活動),將產生較高效率的學習效果。
2.2自主化、指標化、計劃化教學模式操作流程(圖1)所列6個教學環節是在課內進行的,下列的4個程式是在課外進行的。這一共10個教學程式,尤其是課外的4個程式必需在學生強烈自意識主宰下才能完成。因為.自主意識是現代人必備的品格,尤其是現代大學生要著重培養的素質。它是一種充分意識到個人存在價值、意義,並依據個人的目標去設計人生,依靠個人的奮鬥去實現自我價值的明確的意識。因而,它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動力之一。
上述教學模式,還將是作為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薦的主渠道之一,並是用於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意識的有效教學途徑。
該教學模式的實質是,在教師主導作用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習動機和運用刺激,把學生推rj學生過程的主體地位,運用學生的聽、視覺感官與大腦思維中樞的配合作用,充分激化學生認識過程的矛盾運動.形成強勁的學習慾望與動力,構成多途徑配合的學習過程自主化、指標化、計劃化的教學模式將明顯地優越於整堂講授的傳統教學方式,加快體育基本理論部份的教學進度,擴大學生學習的知識面,使有限教學時數基本上能教完《體育理論教程》中規定(一、二年級各講授3章)的內容。
3“自主化、指標化、計劃化”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1)教學物件的心理特徵趨於成熟。20~21歲的大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強,受現代西方思辯哲學的啟迪,表現出傳統經驗認識和自我理性思辯的雙重特徵。這為該教學模式在大學生中施行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生理基礎。
(2)大學生的鍛鍊層次與理論學習能力提高。經12年的體育課後,他們在基本知識與運動體驗等方面已有相當基礎,能在高的層次上,選擇符合各人體的價值觀、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學習方法與形式。這為該教學模式在大學生中施行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3)高校畢業後走向生活的要求趨於個體化與專業化。高校體育課應比中學給予學生更多主動發揮的機會,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主動鍛鍊;還要和目前所學專業以及將來就業的專業掛鉤,大學生的體能技能力求體現高校所學的專業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