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理論與口語教學論文

語言學習理論與口語教學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輸入理論和輸出理論以及它們之間的平衡關係,認為要提高英語口語能力,關鍵在於保持輸入與輸出的平衡。輸入是外語學習的重要途徑,而輸出是外語學習的最終要求。筆者從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兩方面提出了促進學習者平衡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輸入輸出;相互作用;口語能力

  一、引言

  加強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關於如何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很多學者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如創造一個適宜愉快的課堂情境,進行互動式活動,增強學生興趣及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然而,這些策略和方法的實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口語能力的核心問題。筆者認為,只有徹底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輸入輕輸出的現象,保持輸入與輸出的平衡,才能提高英語口語能力。

  二、語言輸入

  英語教學與學習實踐可分為兩大系統:輸入系統(input)和輸出系統(output)。學生有意識的學習和無意識的學習都屬於接受知識的範圍,是輸入過程。在語言輸入方面,最有影響力的是Krashen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設,Krashen認為,沒有輸入就無法實現語言的學習。此假設包括一個陳述和兩個必然結果。主要陳述:學習者透過理解稍難與他們現有水平的輸入,按自然次序逐漸習得第二語言;而且輸入必須足夠。Krashen還描述了理解含有新語言素材輸入的兩種方法:

  一是學習者藉助情境。

  二是教師提供簡單化了的輸入。

  簡單化了的輸入可以是單項作用或雙向作用。單項作用包括聽講座或聽教師話語,雙向作用主要是相互交談。Krashen認為雙向作用是提供可理解性的好方法,因為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學習者為商討交流中出現的問題,會額外的獲取可理解性輸入,增加習得機會。

  三、Long的相互作用假設

  Long的相互作用假設也探討習得的過程,強調可理解輸入的重要性,但它著重討論會話雙方調整會話結構對習得的作用。Long認為在會話過程中,會話雙方一旦產生交流困難,他們就會話含義進行探討,即便會調整會話結構對習得的作用,直到雙方都相互理解。因而此時產生的可理解輸入更利於習得。這種觀點表明了調整會話和習得間的相互關係,調整會話促進輸入易於瞭解。Long也認為雙向作用比單項作用重要得多,因為在雙向作用過程中,對話者直接進行反饋,表明它是否是理解對方的含義,習得的機率增大。從這一點來講相互作用架設的原理不僅考慮到輸入而且還有學習者的輸出在習得中的作用。

  四、探索平衡輸入與輸出的有效途徑,提高口語能力

  (一)提供適宜的語言輸入

  學習者的語言輸入必須是經過調整而適合他們水平的語言輸入。這裡“調整”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習者接觸那些大大超出他們能力的語言輸入似乎沒有任何的意義。其次調整語言輸入還必須包括學習者還未習得的某些語言形式。

  另外教師的引導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語言因素。學習者的處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常常難於同時處理語義和語言形式。他們往往會根據學習任務的要求和他們自身的學習目標,將他們有限的資源用於某一項的語言處理上。然而沒有語言形式的處理就很難產生習得,因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形式。課堂是喚起學生選擇性注意的裝備,SharwoodSmith(1991)將課堂稱為輸入的強化裝備,能夠從外部是輸入更加鮮明突出,換取學生的內在的注意和視覺。

  首先,課堂是最基本也許是唯一夠用二語進行面對面直接交流的地方,因此更應該積極進行互動型活動的開展,以確保有效的語言輸入。教師們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讓那些水平比較低不願參加課堂活動的學生參與到語言教學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設計和使用“聽和做”的活動,如教師設計一些指令,而要求學生按照指令來進行具體的行為,同時要求學生進行及時提問,教師幫忙解決難題,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壓力,從而促進互動性活動的順利進行。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強調國外文化的語言輸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語言輸入,介紹國外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學會得體地交際,懂得在一定的'會話情景下如何恰當的交流。教師除口頭介紹外,還應充分發揮書本、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教具,儘量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展開自由討論,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報刊積累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使他們自覺地進行語言輸入。 再者,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繼續與延伸。學生的課後積累及語言輸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從而更加有效的使學習者進行語言輸出。學生在積極參加課外活動的同時,還應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多閱讀英文報刊、小說,多看多聽各類英文節目等,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得可理解性語言輸入。

  (二)確保語言準確性輸出順利進行及語言準確性的相互關係

  我們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外語教學要培養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要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必須加大學生的練習量,強化語言輸出。

  首先,轉換教學模式,設計合理的語言輸出活動,加強語言輸出。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是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促進學生主動輸出的慾望。這裡所說的活動是指以語言意思為基礎,圍繞某個話題而開展的課堂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習者主要關注的是表達的內容,而不是表達的方式。較為典型的,目前運用甚廣的這類活動就是資訊不對稱和意見不統一的活動。同時為了確保活動的進行,教師應該做好如下準備:第一,提供相關資訊資源;第二,教授相關語法詞彙和短語;第三,是否確定目標及怎樣的目標;第四,如何進行測評反饋;第五,如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其次,區分失誤與錯誤,確保語言輸出的準確性。學生在口語交流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理論錯誤是學生現有水平和現有知識範圍的一個標誌。失誤包括語法失誤和讀音失誤是由於粗心、勞累、精力不集中既複雜的語言環境造成的。針對失誤教師只需稍加提醒,學生便能自己解決。而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語言錯誤進行細心觀察。當學生使用取得話輪、保持話輪、調整資訊、迴避話題、使用手勢及使用遲疑用語等方法時,說明學生的詞彙及句式已經達到極限。教師應該根據此種情況進行恰當的語言輸入。

  五、小結

  保持輸入與輸出的平衡,是口語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無論採用於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只有堅持這個原則,持之以恆,才能真正促進口語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Chamot,A.1987.`ThelearningstrategiesofESLstudents’inWendenandRubin(eds.).

  [2]Chomsky,N.1986.Barries.Cambridge,Mass:MITPress.

  [3]Krashen,S.1985.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

  [4]Swain,M.1995.`Threefunctionsofoutputinsecondlanguagelearning’inCookandSeidlhofer(eds.).

  [5]丁國誠.試探交際性教學中的語言輸入[J].外語界.1993.4.

  [6]彭青龍.思辨與創新[J].外語界.2000.1.

  [7]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一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吳丁娥.外語教學與外語習得中的“輸入”及情感障礙[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6

  [9]吳煌幽.第二語言學習過程:輸入—構建—輸出[J].外語研究.2000.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