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代理概念的管理者業績評價及激勵管理論文
鑑於代理概念的管理者業績評價及激勵管理論文
一、代理理論在企業業績評價中應用的一般分析
我們這裡所說的業績評價只是指所有者對於管理者的經營狀況進行分析和稽核,並不包括企業對於整個公司經營運作的各個問題,以及管理者對下屬經營單位經營狀況的評價,因為後者更多的側重於企業發展評價分析,那將是一個企業的長久戰略問題。在此我們只討論針對委託代理關係產生代理成本,從而對管理者的業績進行評價存在必要性這一問題來進行分析。
由於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委託代理關係中,業績評價指標設計恰當與否,關係到能否充分發揮代理人的潛能,能否最終使委託人目標利益最大化。根據代理理論,設計業績評價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以使委託人儘可能全面和真實地瞭解代理人的實際工作和努力水平。
1.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如我們所知企業業績評價的發展經歷了長期的過程,從最開始的單一的運用財務指標來進行衡量,發展到現在的結合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這是業績評價的一個突破性的進展。處於代理理論中的代理人的活動很多並不能依靠財務指標予以量化,因此代理理論的存在對非財務指標進入業績評價體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並且,基於代理理論的管理者業績評價,單純的使用財務指標如投資收益率、每股收益將會導致管理者以放棄長遠利益而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財務指標具有可以定量化便於操作的特點,但面對其缺點,非財務指標的運用有其補充的必要性。
2.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相結合。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是密不可分的,對於代理者的獎懲必須基於科學合理的業績評價,不然就很可能導致目標的扭曲和評價的不公允。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在業績評價過程中很可能展開一場博弈的較量,這樣,對於委託人來說,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將是充分發揮管理者才能的有效保障。
3.激勵的基礎是制度的設計。對於管理者的激勵機制最終落實到制度的設計上。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不可能在事前簽訂一個完全合同來約束代理人的行為;再加上代理人行為的不可觀察性,使得委託人很難監督代理人,監督效果差且成本高。因此只能從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入手,建立一套既能有效約束代理人的行為又能激勵代理人按委託人的目標努力工作的機制。
二、代理理論在管理者業績評價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對於企業整體的業績評價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業績評價與戰略脫節,業績評價體系不完全,預算評價與考核脫節等等。我們這裡討論對於管理者的業績評價,與企業整體的業績評價有很大的不同。企業存在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對管理者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如果把企業運營的很多不可控因素包含在其中,在發生這些狀況的時候還按照原來的指標對管理者進行評價是不公平的;同樣,對於企業,經濟利益方面的改善並不一定與管理者的經營有直接的關係,而是因為國家的政策或其他與財務利潤相關的活動產生,這樣以企業的戰略業績評價管理者的業績就會導致無謂的激勵。因此,對於管理者經營業績的考核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其面對的問題:
1.資訊不對稱。對於代理理論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資訊不對稱的影響。很多的管理者為企業的經營運作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客觀改善了企業的經營狀況,但是,卻無法在股票的價格中體現出來,另外,很多經營管理者只注重短期行為,做出對企業的長遠目標產生巨大影響的決策,對於所有者在短期內無法識別其經營優劣。非財務指標進入評價體統,給業績評級增加了很多的客觀性因素,但非財務指標還有待於發展和進一步完善,並且在一些企業非財務指標的選用還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素在其中。
2.國有企業監督者的特殊性。對於我國國有企業還有一個巨大的特點,就是國家企業中具有控制權的監督者不具有剩餘索取權,因此,企業管理者更多的追求非金錢利益的好處,而不具有充足的動力進行經營改善,因此業績評價並不能對他們形成激勵。因此,業績評價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
3.企業的目標和管理者的目標不一致。這一點是很顯然的。管理者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並且,很多時候並不是金錢上的利益,而是享受對資源支配權的利益以及規避風險的利益。管理者有時並不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使自己陷入困難的境地。這時如何設定業績評價指標,並確定很好的激勵機制就對股東權益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有重大的意義。
三、管理者業績評價的'體系分析及選擇
目前,業績評價體系兩個研究比較成熟完善且合理全面的領域是基於經濟增加值EVA的業績評價體系,和基於平衡記分卡的研究基礎的業績評價體系。EVA的業績評價模式的突出特點是相比傳統財務業績指標而言,使用EVA能夠較好地從結果上衡量企業所實現的財富增值,更好地揭示企業使用包括財務資本、智力資本等要素在內的全要素生產率。但是當前只分析財務指標並不能客觀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還應該於其他的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相結合。
對於平衡記分卡最大的特點就是引入非財務指標。它可以彌補傳統業績評價導致的短期行為,有利於實現企業長遠利益的最大化。非財務性業績評價更有利於分清責任,能更準確、完整地考核企業管理人員的業績,使會計控制更有效。但是,非財務指標也有明顯的不足:如怎樣將非財務指標的改善值用貨幣形式加以計量,因為通常生產管理人員並不能發現他們的某項管理活動與損益表上的稅後利潤有何必然的聯絡;缺少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當各種非財務指標之間發生衝突時,可能很難做出正確的抉擇。
以現金流量為基礎的業績評價對權責發生制的有益補充。現金流量指標能夠綜合的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的財務狀況的變動情況,而且能夠準確地揭示企業盈利的質量。其次,現金流量指標幾乎不受企業管理者主觀歪曲的影響,因此,以收付實現製為基礎的現金指標是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的其他指標的有益補充。問題是在現金流入與現金流出確認時間和合理配比方面存在缺陷,現金流量分析的方法體系並不完善,一致性也不充分,因此,現金流量為基礎的業績評價還要結合其他指標。
四、激勵機制對業績評價的影響分析
現代企業的激勵機制離不開業績評價,管理者業績評價是對管理者實行激勵的基礎,激勵是管理者業績評價主要的目標,因此剔除管理者不可控因素的管理者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應緊密聯絡。一方面,業績評價是實施激勵機制的基礎和依據,評價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提升企業的價值。激勵是為了使資源更加有效的配置,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對於企業管理者的業績評價是為了以此作為基礎建立一套充分發揮管理者的作用的機制,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同時,實現管理者自身的價值的到充分的體現,達到一切組織和個人的利益雙贏。
在代理成本存在的前提下,對於管理者的業績評價不僅要考慮對管理者的經營業績成果進行衡量,而且也要關注對管理者的經營進行監督付出的監督成本,再此基礎上權衡管理者經營帶來的淨增加值,從而對管理者進行合理客觀的評價,這是業績評價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根據代理成本的內容,包括所有者對於管理者的監督成本,所有者放鬆其對管理者一定的約束,而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付出的成本,以及企業與管理者在目標執行中不可避免的分歧產生的成本,我們稱之為剩餘損失。根據文中作者的觀點當管理者享有股權的份額可以激勵其努力工作,降低代理成本,那麼管理者持股不失為一種合理有效的措施。從代理成本的角度考慮,除管理者所享有的工資,企業對於管理者支付的代理成本即為管理者的收益,可以以此分類,來分析對於管理者的激勵因素。並且權衡代理成本中各個支出特別是前兩個組成部分的比例,以此來對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激勵。
總之,代理成本的存在是企業對於管理者業績評價的重要影響因素,從而也影響了激勵機制的設定。充分運用代理理論的相關原理,設計業績評價體系與激勵制度,將對企業的運作產生積極有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