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新課程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導向論文

淺談語文新課程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導向論文

  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本)》的頒佈,教育的本質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質、促進人的發展的理念的進一步闡揚,語文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功能更為明確。《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透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成長的聯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在促進學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產生重要的作用。”相對於舊的教學體系,新課程中加強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也就是說,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對於學生的成長之路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影響。

  一、以培養品質為導向,在課堂上陶冶情操

  個性品質是貫穿在人的全部活動中,反映在人的行為方式和工作態度上的。而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都要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支配。新課程旨在以課文為載體,在陶冶薰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1.語文教學為培養學生的意志品格提供了極好的憑藉

  語文課本中充滿了培養學生品質的豐富營養。如:《沁園春長沙》,讓學生領悟到要有寬廣的胸襟和遠大的人生理想。《離騷》中“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讓學生領會到像屈原一樣:即使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也不會因此改變自己的節操,而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品行。此外,像《勸學》中鍥而不捨、學不以已的拼搏精神。《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砥礪德行﹑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操,都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質取之不盡的源泉。

  2.新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所啟發

  語文教材中無論古今中外,表現創新精神的內容也有不少。如:《動物遊戲之謎》,另外,一些科普文章,如:《飛向太空的航程》、《宇宙的未來》等更是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積極創造的慾望。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發掘這方面的內容,在學生心田裡播下創造的種子,點燃創新的火花,上課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豐富想象。

  3.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務實的精神

  務實是一種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精神,這對於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實際指導作用,也是許多中學生有待認識和加強的地方。如:在講讀《勸學》時,要抓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道理,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白凡事要從身邊一點一滴小事做起。

  4.在課堂中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情緒

  養成樂觀﹑豁達的心理素質,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學生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戰。如:《定風波》,記敘蘇軾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後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透過這些簡樸的描述卻表現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蘇軾始終堅信有美好的未來,正是這種對未來的樂觀精神,給了他生活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決心。這一點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體會。

  二、以體驗情感為導向,在閱讀中提高素養

  1.在課堂閱讀中加強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能力中要求“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瞭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在考試標準中也要求閱讀材料要選擇難易適度的文章,可見,閱讀能力所要考察的並非一味拔高學生去理解艱深晦澀的文字,而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蒐集文章中的有關資訊,體會文章大意,鑑賞文章中的警句和美文,對文章提出自己的心得體會以及有創造性的理解。閱讀一篇文章,也就是一次情感的體驗,而不是一味用劃分段落,分析結構肢解閱讀的整體美感。在課堂閱讀中,可儘量保持文章的整體性,讓學生全面感知。從總體上把握,對於個別意味深長的句子,要求學生根據語境體會它們的含義。

  課文以閱讀為媒體接通了學生的情感渠道,從而開啟學生心靈的門戶。在激動的情緒中,與獨特的感性形式和普遍的理性形式相結合,並滲透其中。如: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在引導學生體會“我”和大堰河這種不是母子勝似母子情深時,也要啟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以此產生情感共鳴,將課文中的情感移植到學生身上,煥發新的活力。

  2.在課外閱讀中拓寬視野

  在課外閱讀中,教材中也推薦了不少課外閱讀書目,如:《大衛科波菲爾》﹑《家》﹑《巴黎聖母院》等,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內容上,都非常適合中學生閱讀,對青少年成長有很大促進作用。引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課外書,可激發學生想象力,拓寬知識面。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寫讀後感,從書籍中獲得知識,明白道理,認識世界,對於語文學習來說,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收穫。

  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閱讀,都要積極倡導閱讀中“換位思考”,讓學生學會角色體驗,學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學會推己及人。將學生從閱讀中的“局外人”變成“文中人”,提高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情感的能力、在閱讀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中積極思考,自主質疑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以感悟生活為導向,在寫作中詮釋自我

  寫作的目的.,作文教學的根本功能就在於培養人的基本素質,主要是提高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學生將客觀物件或自我情感轉化為寫作內容的過程,也就是運用自己的觀點來觀察、認知、分析、研究自然現象和社會想象及精神現象的過程。

  新課改賦予了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在新的學習方式下,提倡每一位學生都要擁有自己的想法。作文相對於其它的主觀題,是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板塊。作文寫作不僅要求文章的通順流暢,條理清晰,更重要的是從中表達出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新課程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向學生滲透著生活的態度。教學方式的轉變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加強了情感體驗,使學生帶著豐富的情感態度和自主思考的眼光來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細節。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現實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靈感的源泉,關鍵就是在於你如何去發現。

  在日常寫作練習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調動豐富的感情因素,走進普通人的情感,展示平凡人的生活,引發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情感,挖掘被日常生活遺忘的角落,尋覓心靈深處那份容易被忽略的感動。一個麻木不仁的人,不僅看不見好的素材,寫出的文章也沒有多少真情實感。在新課程評價體系中,雖多采用半命題和話題作文的形式,體裁和內容都比較寬泛,但都重在從學生生活視野和感性經驗中取題立意,引發真情實感,以求寫作的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導向更為鮮明突出。考察學生感悟生活,詮釋自我精神世界的能力。

  教書與育人同等重要,成人與成材缺一不可。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同時也要建構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和完美的人格品質。由此可見,語文除了工具性之外,它的固有屬性——人文性也使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語言是思想的物質外殼,任何語言形式都是同其思想內容一起存在的。在語文教學中必將有思想的洗禮。語文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要為學生的成長之路提供豐富的心靈財富,這樣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品格,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