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以基礎課教學為突破口,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論文
淺談以基礎課教學為突破口,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論文
關鍵詞:基礎課教學就業能力
摘要: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都開設基礎課,基礎課教學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有沒有用”或“有多大用”,成了關乎基礎課“生命力”旺盛與否的重要因素。本文從人才招聘單位的需要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的矛盾出發,分析了基礎課教學在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矛盾分析
從用人單位來看,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精神狀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和主觀能動性兩個方面,越來越重視,已成為是否錄用的核心指標。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的高低,不單單是西裝革履、著裝得體,可能還從衛生習慣、談吐舉止等細節反映出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在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用人單位都希望透過招聘找到性格良好、有責任心和敬業精神、能夠融入團體之中的人,這樣的大學生會大大減少企業因招聘新人而帶來的培訓成本。
二、以基礎課教學為突破口,著力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以解決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矛盾
1、開設思想政治理論等課程,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構建大學生完整的人格
在高校素質教育走過十餘年的今天,我們已深刻認識到,在構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識、能力更為重要的東西,或者說使人的知識和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的東西,那就是“思想道德素質”,即強調在傳播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人格教育首當其衝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又不完全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它還應該包括道德教育、行為準則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我們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獨立的人格,使他們懂得自尊、自重、自愛、自強,使他們具備社會所需的時代規範。
2、構建高校基礎課程創新教學體系,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基礎課程創新教學體系,指用一種創新觀點和創新思想構建的以創新教育為教學取向,以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為目標的基礎課程教學體系。這個體系的基本框架應包括創新教學的教育觀念、課程和教材、方式和方法、師資隊伍建設、評估和考試等六個方面。在教育觀念方面,我們要將公共基礎課教學變為一個充滿創新活動的智力開發過程,為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功底,形成有利於創新的知識結構;在課程和教材方面,我們必須在保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傳統優勢的前提下,建立新的以培養創新素質為重點的基礎課程及教材體系;在方式和方法方面,改變過去“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採取提問式、討論式和啟發式等方法,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在考試方面,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主要考查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學生的創新素質。 3、開設大學語文、思想政治理論等課程,提高大學生的語言素質,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文字表達和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素質是綜合素質的載體與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6月胡培安發表了《語言素質的內隱與外顯因素》,文中指出:語言素質的基礎和核心是其內隱成分,包括語彙、理論知識和語言意識三方面。外顯成分是衡量語言素質的直觀標準,包括接受能力、表達能力和語言習得能力。在大學生的語言素質培養方面,語文學科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大學語文課上開展個人朗讀、小組討論和辯論可增加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可開展三分鐘演講活動、新聞釋出活動、學習心得交流活動等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開設《大學體育》《大學生健康教育》《就業與職業發展規劃》等課程,使大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健康的體魄是保證能夠參加工作的最基本條件。當然,健康又不僅指身體健康,還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保障。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導致在求職過程中,有些人在遭遇失敗後,一蹶不振。可以說,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機。所以大學生應該在《大學體育》《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中注意鍛鍊自己堅強的性格,具有較高的逆商(即AQ)。“AQ”即逆境商,指人們在面對逆境或失敗時的反應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戟、當前基礎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12)、
[2]王鵬遠、政治理論教學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