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化的概念內涵:社會學的視角論文
教育資訊化的概念內涵:社會學的視角論文
摘 要: 學界對教育資訊化有許多不同的界說,統而觀之,這些界定有過於技術化之嫌。對教育資訊化的技術化界定會對我們的教育實踐產生不良影響。在分析已有教育資訊化界定的基礎之上,以社會學的視角,站在人類文明發展轉型的高度來闡述教育資訊化的概念內涵,這是有意義的學術嘗試。
關鍵詞: 教育資訊化;概念內涵;社會學的視角
在資訊社會來臨的今天,教育資訊化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對它的不同界定,反映了界定者所持的不同理念,而這些不同的理念又影響著人們的教育實踐。對教育資訊化概念的正確釐定,實際上是在匡正我們的不當理念。所以對教育資訊化進行科學的界定,對於我國教育資訊化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一、教育資訊化
一個技術化了的概念教育資訊化這一概念來源於“資訊化”,這裡存在一個合理的邏輯是,教育系統只是整個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整個社會的資訊化理所當然要把教育資訊化包括在內。所以學界對教育資訊化的界定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地受承於人們對資訊化的理解。
一般認為, 資訊化一詞起源於20 世紀的日本[1 ] 。關於資訊化,有許多不同定義,科技哲學專家魯品越等在《中國未來之路———資訊化程序在中國》中認為:“中國把資訊科技在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上的推廣應用,稱為‘資訊化’。”[2 ]這無疑表明在中國把資訊化等同於資訊科技的使用這種觀點大有市場。對資訊化過於技術化的界定深深地影響了人們對教育資訊化的理解。
由於教育資訊化一定會涉及許多具體的機器和資訊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這也就使得人們多以機器論和技術論的正規化來理解教育資訊化及其目的,以為教育資訊化就是實現CAI 學習、實現網上遠端學習,就是以專門機器取代老師授課,就是以電子教材取代紙本印刷的教材等等,並且只是以效率性和省力性作為評價教育資訊化的標尺[3 ] 。學界教育資訊化界定的技術化傾向十分明顯,彷彿只要把資訊科技加以使用就可以實現我們人類的目標。但是,我們不可否認,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推廣使用是資訊化的發端,如果沒有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我們何談資訊化? 也就是說,資訊科技對於資訊化十分重要,但是資訊科技並不是資訊化的一切,它不是資訊化的所有內涵。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其終極追求是為人類社會的福祉服務的。怎樣發展和利用資訊科技才能更好地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服務,才能有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這需要以社會學的視角來進行審視。
二、教育資訊化的技術化界定與教育資訊化的困境
為什麼對教育資訊化的界定會影響教育資訊化的實踐呢? 這是一個並不難理解的問題。因為在每一種對教育資訊化的解讀背後都有一種解讀者自己的理念。如果解讀者把教育資訊化認識為從物到人或從人到物的一個整體的系統在教育領域的變遷,那麼她(他) 的這種理念就會使她(他) 在教育實踐中不會或只從某一方面孤立地從事教育資訊化行為。相反地,過分技術化地理解教育資訊化,其背後的理念會使人們以為資訊科技就是教育資訊化的一切方面,資訊科技的實現就是教育資訊化的全部內容,以為資訊科技提高所謂的教育效率就是教育資訊化的終極目的所在。正是從理論上我們沒有能夠正確澄清,因而使我們的教育資訊化實踐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之中。
首先,資訊科技課程在學校中受到冷落。按理講,青少年學生一般會對資訊科技有濃厚的興趣,一方面因為資訊科技對廣大學生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年輕人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所以資訊科技對學生應有不小的吸引力;另外一個方面,資訊科技,特別是網路拓展了學生的認識空間,它不像傳統的紙本印刷教學材料,它能提供許多影片和音訊以對學生產生視覺和聽覺上的衝擊。可是在現實的校園中,不管中小學,還是大專院校,資訊科技課程學生不願意學,老師不願意教,這種現象已不罕見。箇中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認為,這與我們對教育資訊化理解上的偏差相關性很大。大多資訊科技課程,教師以為教授給學生的只是資訊科技,於是沒有注重對學生資訊意識和感情的培養。學生沒有了對資訊的出自內心的熱愛,於是在過了最初的好奇期後,就對資訊科技這個冷冰冰的東西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疏遠感。
其次,資訊科技與教學的整合也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如果能夠正確使用,無疑資訊科技能夠提高教學的持續的有效性。可是現實中,資訊科技始終難以得到整合,似乎資訊科技永遠是傳統教學以外的另外一張皮。關於對資訊科技的課堂整合,國內外有過許多的研究,可是對實踐的成效不大,於是就出現了許多昂貴的資訊科技裝置購置後大量閒置的情況,老師不願意用,學生也不喜歡。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把教育資訊化簡單地資訊科技處理有關。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是一個涉及到教學雙方的心理、意識、情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不單是資訊科技的先進與否的問題。
再從教育資訊化制度層面來考慮。在教育資訊化建設方面,為了建設的有效性,我們肯定要在制度上提供一定的供給。但是,對教育資訊化的技術化理解使我們在這一方面供給不足。在一所學校裡特別是在大學裡開展教育資訊化建設,需要有各個部門的參與,需要整合各個部門的力量; 學校資訊化(建設) 管理有高度的專業性,它不僅要懂資訊科技,而且還要掌握管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識。可是,現在許多學校主管資訊化建設的領導要麼是技術出身,不懂管理和教育;要麼是隻懂管理,不懂教育和技術;或者是別的什麼情況,反正資訊科技、管理和教育都在行的資訊化建設主管是少之又少。這種情形下,就容易導致學校資訊化建設過程的戰略規劃性不強,甚至出現戰略規劃失誤,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更有甚者就是直接導致資訊化專案建設的失敗。我們都知道,學校資訊化建設由於與高科技資訊科技密切相關,它涉及的資金往往不是小數目,動輒幾十萬甚至上千萬元人民幣。所以在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充裕的今天,這些巨大的浪費猶為觸目驚心。另外,資訊化建設專案竣工後,一些學校由於種種原因致使許多裝置閒置或者得不到充分利用;還有在專案建成後,裝置維護管理上也常常出現不少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向國外資訊化建設成功的高校學習,在制度安排上積極作為,在高校中設立CIO(CIO 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的縮寫,一般譯作資訊長。美國權威的《CIO》雜誌將其定義為:“CIO 是負責一個公司(或企業) 資訊科技和系統的所有領域的高階官員。他們透過指導對資訊科技的利用來支援公司的目標。他們具備技術和業務過程兩方面的知識,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將組織的技術調配戰略與業務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選。)體制。在資訊化發展最好的美國已經有許多高校設立了CIO 職位和體制,以此來從總體上對學校的資訊化建設負責,但在大部分中國高校內還沒有[4 ] 。為什麼國內在高校中設立CIO 困難重重,這恐怕還得從人們對教育資訊化的技術化理解這裡找原因。人們往往認為教育資訊化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我們沒有設立CIO 體制的必要,也不可以給CIO 那麼高的地位、權力和資源。
另外,在學校教育資訊化的推進過程中往往會在許多部門遇到不少的阻力。例如,在公立高校中推行辦公自動化系統(OA) 過程中,需要高校中各個院系和部門的全力配合,這些配合包括各個院系和部門相關係統的資料輸入與經常性更新,各個院系和部門的OA 使用人員的系統培訓,各個院系和部門對OA 的積極使用等等。可以說各個院系和部門的配合支援是一套OA 系統成功開發和有效推行的基礎。可是,現實中這方面卻存在著很大的阻力。
一方面是原有的激勵機制對教育資訊化的不支援,另外是教育資訊化建設本身也是一項改革,它必然會損害某些人的利益。其實,這些凸現的是兩種文化———資訊文化(什麼是資訊文化下文再作闡釋) 與工業文化的衝突問題。為什麼會有這兩種文化的衝突,我們認為這也與我們片面地技術化地理解教育資訊化、在教育資訊化過程中只重視技術層面有關,我們忽視了資訊文化的培育。
最後,對教育資訊化的技術化解讀也影響了我們積極正確的資訊行為的實施。上面所述的教師與學生對資訊科技的疏離使資訊裝置的閒置,有關院系和部門在教育資訊化過程中的不作為等等都是這方面影響的體現。
由上分析可知,對教育資訊化的技術化的片面理解及其背後的理念影響我們教育資訊化的良好發展。我們需要用更廣的視角———社會學的視角來界定教育資訊化,並提出一個可以操作的分析框架。
三、人類文明的第二次轉型與資訊化的'社會學界定
20 世紀中期,人類社會出現了一次大的轉型,這就是資訊社會的到來。人類社會在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推廣使用的影響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縱觀歷史,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社會存在著兩次重大的歷史轉型:第一次是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第二次則是從工業社會轉型到資訊社會。三種不同的社會形態對應著三種不同的文明:農業社會與農業文明;工業社會與工業文明;資訊社會與資訊文明。所以人類歷史上兩次社會形態轉型也就是兩次文明的轉型。
在上面所展現的社會轉型的社會學視野裡,再來討論資訊化的概念,我們認為,資訊化指的是人類社會由於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而引起的資訊文化的衍生、發展,並最終形成資訊文明、實現成熟資訊社會的過程。
對於以上這個界定,需要有進一步的闡釋。首先,所謂資訊文化,指的是“人們藉助於資訊、資訊資源、資訊科技,從事資訊活動(廣義) 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它是資訊社會特有的文化形態,是資訊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樣式”[5 ] 。其次,文化與文明是有著一定區分的兩個概念:文明是一個正向的概念,而文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它有兩種可能;文化這一概念的外延要大於文明的,文明一定是一種文化,而文化則不一定會成為文明。第三,再來看看資訊化與資訊社會的關係: (1) 資訊化是實現資訊社會的手段,只有透過不斷地資訊化,社會的資訊化程度才能加深,也就是資訊社會的實現程度才能提高。(2)實現(成熟的) 資訊社會是資訊化的目的,資訊化這一過程的指向是(成熟的) 資訊社會。正如上文所述,在20 世紀中葉人類社會就已經進入了資訊社會,但是,相比較而言,這個資訊社會還不是資訊化程度很高的和成熟的資訊社會,它是一個初級的資訊社會,也就是說相對於人類社會將擁有的整個資訊文明而言,這才是一個開端,資訊文化的衍生和發展才剛剛開始,資訊文明也還處於發展起步中。第四,為什麼要站在人類社會文明轉型的高度來界定資訊化這一概念? 因為資訊化本來就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一部分,而且從這一視角的界定會給我們一個更加清晰和更加完整的資訊化分析框架。
四、從社會學看教育資訊化的概念內涵
有了以上研究分析的鋪墊,教育資訊化概念內涵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謂教育資訊化,指的是在教育系統內由於資訊科技的廣泛使用而引起的資訊文化衍生、發展,並培育資訊文明的過程。
其實關於教育資訊化概念內涵的省思,國內學者已有一定的進展。這裡我們仍要追問的是教育資訊化概念內涵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教育資訊化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資訊化的終極關懷是什麼? 我們認為,教育系統資訊科技的利用只是手段,它並不是教育資訊化的終極目的。我們一些研究認為教育資訊化就是資訊科技在教育系統的應用,這是把教育資訊化的手段作為了教育資訊化的目的,這種界定及其理念對現實的不良影響在上文已有敘述。還有,提高教育效率又是不是教育資訊化的目的呢? 當然教育資訊化必然會提高教育效率,但是提高教育效率不是教育資訊化目的的全部,或者說不是教育資訊化的主要目的。(關於教育系統的效率問題,一方面是“公立學校對效率的不敏感”(這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比較教育研究所曾曉東博士在授課與講座中所使用的表達方式) ;另一方面,效率問題並不是教育系統所面臨問題的全部。與後一方面相關的論述請參閱:李猛. 大學改革與學術傳統:現代中國大學的學術自主問題. 甘陽等編. 中國大學改革之道. 上海: 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1213 頁) 。)我們認為教育資訊化的目的是要透過對資訊科技的利用,帶動教育系統內的各個方面的變動;藉助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帶來的資訊文化的衍生和發展,來培育資訊文明。所以教育資訊化的目的不是資訊科技的使用本身,資訊科技的使用本身只是手段,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培育高度的資訊文明。那麼培育資訊文明又是為了什麼呢? 為了人類福祉的最終實現,這也就是教育資訊化的終極關懷。
我們再以發生學的方法來剖析教育資訊化實現其終極目標的過程。其中存在著三個階段:首先是資訊科技在教育系統的使用,其次是資訊文化的衍生與發展,最後是培育出高度的資訊文明和實現人類福祉。
根據上面的“教育資訊化的社會學發生圖”,我們再來作進一步的分析。在作為社會子系統之一的教育系統的外部,資訊科技的發展是教育資訊化發展的源頭。沒有資訊科技的發展,教育資訊化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從資訊科技的發展到資訊科技在教育系統中的應用,這是一個技術社會化的過程。所謂技術社會化,指的是“在社會的整合與調適下,使技術成為社會相容技術的過程”[6 ] 。我們所追求的是對資訊科技在教育系統內的合理使用,也就是資訊科技的良性社會化。另外一個方面,資訊科技對教育系統的影響是一個滲透過程。談到“滲透”,我們自然會提及“資訊滲透理論”。加拿大GAMMA 小組和基蒙·瓦拉卡基斯把“資訊滲透”定義為:“所有領域內的人類活動,包括農業、工業、商業和通訊業,越來越被高技術資訊機器所滲透或取代的過程。”接著,他們對這個定義還有三點闡釋:第一,是他們認為最為重要的一點,資訊滲透過程不只是侷限於通訊活動;第二, “滲透”意味著資訊科技以某種方式介入人類活動,其介入程度甚至可以達到完全取代人類;第三,滲透活動須由資訊科技或機器完成[7 ] 。對以上的界定和解釋,我們認為有一點必須在我們研究的基礎上加以改正,那就是所謂的高技術資訊機器,無論它多麼尖端,它只是對已有的人類活動有程度不同的滲透,而不會完全取代人類的作用。雖然在某些領域某些活動已經高度智慧化了,甚至完全取代了人類,但從總體上看,人類完全被資訊科技取代是不可能的。還有,我們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資訊科技與教育系統之間,不只是資訊科技對教育系統的滲透和影響,在另外一個方面,教育系統會反作用於資訊科技的發展。教育系統本來就是資訊科技的一個重要研發基地,從這種意義上講,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會對資訊科技產生直接的影響;另外,教育系統的文化與文明也會反作用於資訊科技的發展。
在教育資訊化發生的第二階段,由於資訊科技在教育系統的廣泛使用,逐漸衍生了資訊文化。但是資訊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會遇到其他文化正規化主要是工業文化的阻力。這種文化上的阻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愈在開始階段,文化衝突愈是嚴重。這些文化衝突表現為在教育資訊化的推動過程中的許多不作為,甚至是更為直接的對教育資訊化的反對。但是,資訊科技在教育系統的使用日益廣泛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隨著資訊科技在教育系統的“氾濫”,資訊文化也一定會在衍生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壯大。教育系統是整個社會系統的一部分,或者說教育系統是一個社會子系統。
在資訊文化的衍生和發展過程中,教育系統這個社會子系統的方方面面就會發生變遷。一般地認為,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的內容:一是精神層面的,包括思想、理念等因素;二是制度層面的,包括組織規範等因素;三是行為層面的,包括與人類行為相關的一些因素;四是物質層面的,包括手段、技術和工具等因素。資訊文化的衍生和發展也是在這四個層面發生的,這就對教育系統在精神、制度、行為和物質四個層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發生了改變。教育系統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1 2?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化,這是教育資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同時,教育系統在這四個層次怎樣能夠做到主動改變,去適應教育資訊化的發展,也十分重要。這些研究目前都有待深入。在第三階段,是要在資訊文化的衍生發展以及教育系統的變遷過程中培育資訊文明進而實現人類的福祉。不是所有的資訊文化都是資訊文明,也並不是所有的教育系統社會變遷都是指向資訊文明,這其中就有制定規範去制約、透過教育去宣傳等等方面的問題。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有而且也必須有許多作為,例如我們需要制定相關法律去制止網路犯罪和不文明行為;我們需要進行網路道德宣傳,規範青少年的網路行為等等,透過這些措施來培育資訊文明。
透過以上詳細的闡釋,我們對教育資訊化的概念內涵有了一個較為透徹的理解,而且上面的闡釋又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對教育資訊化的研究不外乎從以上三個層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