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學院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探討教育論文
唐山學院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探討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唐山學院
論文摘要:結合唐山學院近年來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實踐,對普通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評價主體、指標體系、實施程式及結果應用進行探討。
唐山學院自2005年開展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以來,在實踐工作中不斷調整和完善,逐漸形成由學生、同行、專家為評價主體,指標體系不斷完善,實施程式逐漸規範的三維評價體系。
1評價主體的構成
不同的評價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結論可能不盡相同。如何從深層次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並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這就涉及到評價主體的問題。
教師的工作物件是學生,學生自始至終親身感受一門課的教學過程,對於教師的工作熱情、課堂講授嫻熟程度及其能否因材施教並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其言傳身教是否有助於學生的治學與做人等方面,學生評價最具權威性,學生應該成為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者。
對於教師教學內容選擇處理是否得當,是否注意到本學科最新進展,單位時間內有效資訊是否豐富等深層次要求則必須由同行和專家來評價。由於同行和專家對評價物件所從事的學科領域比較熟悉,他們有一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在評價教師教學內容把握、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方面具有權威性。
由此,唐山學院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包含學生、同行、專家三個層面。
2評價體系的構成
2.1學生評價
2.1.1指標體系的設定
目前,我院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涉及理論教學(包括理論課和體育課)和實踐教學(包括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兩大方面、六個主要教學環節的評價指標。
理論課指標有九項,分別是:①講課認真,精神飽滿,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②普通話標準,語言清晰,聲音洪亮;板書有條理,字跡工整、規範;③內容熟練,表達準確,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詳略得當;④內容充實,理論聯絡實際,資訊量安排合理;⑤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得當;⑥因材施教,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⑦教師業務水平高,能結合學科專業的發展,學生聽課後,收穫很大;⑧作業佈置合理,批改認真,輔導答疑及時;⑨按時上下課,不隨意調停課;認真履行課堂管理職責,學生出勤率較高,學生聽課狀態較好。各項指標權重分別為:1,1,1.3,1,1.2,1.5,1,1,1p
體育課指標有七項,分別是:①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為人師表;②著裝符合要求,精神飽滿,普通話標準,聲音洪亮;③內容熟練,講解清楚,專業水平高,示範準確;④內容系統、充實,運動量適中;講授、示範與活動的時間分配恰當、合理;⑤教學方法得當,練習方法合理,技術指導認真,動作糾正及時;⑥因材施教,關心學生,注重學生自我鍛鍊能力的培養;⑦按時上下課,不隨意調停課;課堂管理好,學生出勤率較高、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和訓練。各項指標權重分別為:1,1,1.5,1.5,1.5,1.5,1。
實驗課指標有九項,分別是:①實驗準備充分(包括實驗場地整潔,儀器裝置完好,及時提供必要器材等);②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公正,認真檢查學生預習;③按時上下課,不擅自調停課,責任心強;④實驗內容充實,理論聯絡實際,資訊量安排合理;⑤內容熟練,條理清楚,講解清晰;⑥教師專業技能水平高,能及時排除各種故障,及時糾正學生錯誤操作,正確解釋實驗現象;⑦指導認真,耐心回答間題,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⑧教學組織好,內容講授、示範操作及實驗指導時間安排恰當;⑨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操作技能和實驗方法,實驗收穫大。各項指標權重分別為:1,1,1,1,1,1.5,1.5,1,10
實習指導指標有六項,分別是:①安排的實習單位及實習內容與本專業結合緊密;②實習進度安排合理,組織有序;③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指導認真;④教師實踐經驗豐富,熟悉實習內容,能及時正確解決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⑤實習中能啟發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⑥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習收穫大。各項指標權重分別為:1,1.5,2,2,1.5,20
課程設計指導指標有七項,分別是:①課程設計目的明確,有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課程設計指導書和參考資料,準備充分;②有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課程設計任務書,明確規定每個學生需完成的設計內容和要求並及時下達;③指導時間有保障,認真指導,對學生嚴格要求;④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設計方法的初步訓練;⑤專業能力強,能正確熟練地處理課程設計中的疑難問題;⑥質疑、答辯組織規範;⑦設計收穫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各項指標權重分別為:1,1.5,1.5,1.5,1.5,1;20
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指標有六項,分別是:①設計(論文)指導工作準備充分,畢業設計任務書規範清楚、要求明確、下達及時;②設計(論文)題目能夠使學生得到全面的訓練,並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難易程度及題目大小合適;③認真指導,對學生要求嚴格,注重因材施教;④指導學解決問題的能力;⑤指導教師業務能力強、水平高,在學生設計(論文)過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指導;⑥設計收穫大,學生知識得到拓展和深化,專業能力得到綜合訓練,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明顯提高。各項指標權重分別為:1,1.5,2,1.5,2,20
這組指標從態度、內容、方法和手段、組織、能力、效果等各環節的主要方面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評價,據此能夠比較全面地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
2.1.2評價工作的組織
學生評價工作的組織直接影響到學生評價的效果,組織有問題勢必造成整個工作的流產。李劍鋒等在《唐山學院學生評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指出,“雖然大多數同學是認真對待評教工作的,但是各部門的學生評教組織工作存在很大差異”,存在“個別部門的學生評教幾乎失去控制,影響了評教結果的公平、公正”。這種現象在工作開展的初期是存在的,因為每項工作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都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筆者透過詳細的研究和學習,認為做好學生評教工作主要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營造和諧的氛圍。學校在工作開展前,應該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臺、資訊平臺、宣傳材料等渠道進行廣泛宣傳,使全院師生深刻領會學生評教的意義,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評教觀,準確把握學生評教“客觀反映教師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相長”的本質,讓學生評教迴歸本位,既尊重學生受教育權利,保護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權利,同時也更好地發揮學生評教促進教學水平提高的作用。
第二,設計規範的程式,嚴格執行。學生評教工作涉及到全體師生,組織工作複雜。因此從工作的準備、組織宣傳、統一部署、具體實施、巡視檢查、資料封存與回收、資料的後臺處理、結果的反饋等環節都必須制定詳細的流程,做到“準備充分、宣傳到位、部署得力、實施規範”,從而保證該項工作的順利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必須嚴格執行評教工作申報制度(詳細的時間、地點、班級等安排必須申報備案)和評教工作的巡視制度,這樣既能體現評教工作安排靈活,又能及時監控整個評教工作的全過程。
以上兩項措施已經在唐山學院學生評教工作中得到逐步落實,目前來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同行評價
在系部同行範圍內,同行間根據平時互相聽課,結合每項指標的權重、分值給出相應的分數,經綜合統計後得出人均評價分數。這種評價方式的可行性是建立在教師平時互相聽課,對考評教師教學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體現了評價的公正性,因此這種群體性的、有組織的測評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目前,唐山學院同行評價涉及理論教學(包括理論課、體育課、藝術課)和實踐教學(包括實驗、藝術類實踐課)等環節。理論課、體育課、藝術課主要從教學準備、教儀教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組織、教學效果等方面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詳見《唐山學院聽課評價表(理論課用)》《唐山學院聽課評價表(體育課用)》和《唐山學院聽課評價表(藝術課用)》)。實驗課和藝術類實踐課主要從教學準備、教儀教態、指導能力、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組織、教學效果等方面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詳見《唐山學院聽課評價表(實驗課用)》和《唐山學院聽課評價表(藝術實踐課用)》)。 2.3專家評價
各系部由工作認真、責任心強、紀律嚴明、作風正派、教學和學術水平較高的人員組成專家組(名單在部門內公示),從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水平、教學效果、教研教改等方面對本部門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進行全面考核和評價。透過專家評價,引導教師提高素質,保證教育質量與教學效果,並幫助和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以適應高校建設的要求。
專家評價法在評價衡量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上往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對專家本人的素質要求應很高。另外在評價標準的設定上也要注意科學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儘量減少隨意性和不確定性。
3結果的使用
教學質量評價既是對教師個體的教學工作進行價值判斷,也是對學校整體的教學工作進行價值判斷,這種判斷既是建立教師激勵機制的需要,也是為教學管理、教學研究、教學改革提供資訊的需要。
對於評價結果的使用,我院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依據參評教師的綜合總評分的絕對數值及其在群體排名的相對位置,採取常態分配強擇評價法,規定優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及不合格的'比例。將教學質量優秀作為教師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對於教學質量評價在後10寫的教師,要求相關單位以適當的方式反饋給教師本人,並幫助其分析原因,制定詳細的有針對性的幫扶計劃,定期督導,實時跟蹤,幫其進步。另一方面,學院對全院整體教學質量的各項指標進行分析,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政策調控和指標修正,保證全院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4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4.1學生評教滿分標準調整的說明
我院自2005年開展學生評教以來對於學生評教的滿分標準有所調整。如表1所示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滿分標準為100分,2005一2006學年第二學期滿分標準為97分,2006-2007學年第一學期以後的滿分標準均為95分,這主要是在該項工作開展的初期,為了使學生評教成績及其分佈更加客觀並符合學院教學實際情況,這種調整是循序漸進的,並且保證了資料的相對穩定。
4.2關於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結果構成的說明
我院自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至2007-2008學年第二學期,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構成為:學生評價佔5600,系部專家評價佔4400(其中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佔240a,對教師教學文件評價佔2000)0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開始開展同行評價,並將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結果調整為:學生評價佔5600,同行評價佔1000^-20%(具體比例系部自定),系部專家評價佔2400^-3400(具體比例系部自定)。目前,我院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仍然處於積極探索和不斷修正之中。筆者經過仔細研究,認為:學生評價佔5000,同行評價佔2000,系部專家評價佔30%比較合適。
4.3關於資料使用效果的說明
我院開展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目的是實現教師個人以及全院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學院應該著眼於瞭解和把握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從宏觀角度做出指導性決策。各單位在分析和使用評價結果時,不應過於把注意力放在教師得分的高低上,而應著眼於分析教師教學的優勢和不足:對於評價優秀的教師,表揚獎勵之餘還要總結其良好的經驗並加以推廣;對於評價一般或較差的教師,則應該組織專家和教師幫助他們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使其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助其提高教學質量。當然,採用適當的獎懲措施有利於促進該項工作,但是一定要適度。目前,我院對於評價資料的使用效果還存在“對於評價優秀的教師,表揚獎勵,不總結其良好的經驗加以推廣’川對於評價一般或較差的教師,批評加壓力,不幫助他們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更沒有針對性地幫助其改進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反饋方式不當”等現象,這有待於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漸加以完善。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有力地推動了我院教學工作的開展,其作用與影響是深層次的。評價工作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促進教師加大教學投人力度,重視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也使學校對教師的教學瞭解更為深人,並針對不同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積極調整政策修正指標,使學校教學管理逐漸趨於規範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