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通就業早班車的探討與整體規劃教育論文

高校開通就業早班車的探討與整體規劃教育論文

  摘 要: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作為高等教育的載體,高校的任務不僅僅在於“高校推薦”。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對“傳道、授業、解惑”作出具體的闡述,指出了高校在引導大學生就業方面應當擔任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 就業能力 就業方針指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高度概括了為人師者的責任,在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的形式下,這個責任該如何具體化呢?“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是否準確的界定了高校在學生就業中的任務呢?很顯然,作為現代高等教育的載體,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把高校的任務簡單化到學生畢業前的“學校推薦”是對高校責任的軟化。高校雖然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壓擔子,下指標,強調畢業生就業指導和就業推薦,但目前提供的指導教育還不是系統的全面的,還不是一種能夠真正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實現了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相統一的指導教育,還沒有真正解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的根本問題,即向畢業生提供不是一種整合服務。教育者首先應該轉變觀念,未雨綢繆,建立從學生入學開始到畢業就業一整套的就業教育和就業指導體系,縮短從“校門”到“行門”的距離,為學生開通就業的“早班車”。

  一、入學即“傳道”,重視和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是一個人一生連續從事的職業及承擔的職業角色的發展道路,它是由個體的自我概念、職業興趣和愛好、職業意向、職業角色、職業行為、專業和工作的匹配等組成的有機整體。按照Super的生涯時空發展性理論,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大致可以分為:成長——幻想、興趣、能力階段;探索——明確、細化、實施階段;確立——穩定、鞏固、進步階段;維持——把握、更新、改革階段;脫離——減速、退出階段。職業生涯探索階段恰好是大學教育階段,尤其是這一階段對職業的選擇對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學校教育有必要承擔起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任務。

  大學以前發展的路徑基本是明確的,小學升初中、初中上高中、高中上大學,是“有軌列車”。當高考前選擇專業時,實際上已經面臨第一次非常重要的“職業規劃”。很遺憾,這方面的指導工作還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以至於很多學生缺乏合理分析,不顧自身興趣和條件,盲目選擇專業,進入高校後經過一段學習後盲目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厭學情緒很高,影響學習成績和身心發展,在就業時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高中到大學還是從“校門”到“校門”,盲目的選擇還有調整和修正的餘地,但是高校畢業生無論是到實際部門就業還是選擇進一步學習,實際都已經直接面對社會,他們每一步選擇對今後的人生都是有重要意義的。從這個意義上將,入學教育中就引入和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不是太早,而是已經晚了一步。這是學生就業問題中帶有根本性、長遠性的一個問題。

  筆者認為,高等學校入學就業指導應該做至少以下三項工作:

  (一)喚起和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使學生在入學伊始就感受到就業的壓力,認識到關注社會、關注市場的重要性,改變將大學看成“青年療養院和遊樂園”的錯誤觀點;筆者認為,高等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和指導:

  1、能夠培訓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以及提供正確的自我評估的教育和指導;

  2、當學生主動進行職業生涯探索時,能夠為學生提供認識的機會,併為學生提供與學生職業發展設想相適應的實訓、實踐機會;

  3、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培訓和指導。

  (二)提供正確的自我評估的教育和指導,使學生以正確的方式探索一個完善的自我概念,提供實際可行的完善自我的方向和途徑,為合理制定的發展計劃,準確進行職業定位做好準備。

  具體形式可以多樣化。比如請剛畢業的學生回校給新生談大學生生活的感悟和就業中經驗教訓,編印貼近生活、通俗可行的“大學生活指導”叢書,對新生進行心理測試和職業傾向測試等等。

  二、課程立足“授業”,既“授魚”又“授漁”,圍繞市場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從我國教育發展的歷史變化看,教師角色經歷了三次變化:第一次是道德本位階段,教師是一種教化的形象;第二次是知識本位階段,教師是教書匠的一種形象;第三次是現在,正進入人本發展階段,教師是專家形象。也就是說,在今天這樣的時代,僅僅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並不能自然地成為一名教師,必須有教師職業所要求的各種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成為時代教師。時代教師和一流教師還是有距離的,所以,教師要面臨著向專業化發展的角色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面臨的'一個課題是: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係,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

  現在用人單位重視的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力”,也就是適應工作的能力和潛力。”但在學習期間未曾“熱身”過的畢業生,不知道自己“就業力”在哪裡,就被匆匆地推到了就業的主戰場,許多同學畢業了,只能在人才市場待業。根據市場變化適當調整專業課程和課程內容,增加就業指導環節,多渠道提高就業實踐機會,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素質,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

  課程學習階段是學生在校花費時間最長,對今後就業影響最大的階段,必須合理規劃,統籌安排,為學生就業開路鋪石。

  (一)重視和加強就業指導的地位,列入大學課程之中

  建議將就業指導課列入學生輔修課程計劃,以就業形勢與政策、就業技巧、職前準備、與就業禮儀等專題,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教育。

  (二)根據就業需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課程建設和改革

  授課的教材一般與實際情況有一定的滯後,授課內容應該有適當的補充和超前性,授課方式適當增加實踐性環節,考核方式增加對應用能力水平的測試,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和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開設駕駛選修課、建立免費見習基地等等。根據目前市場就業需求情況增減專業的方式要慎重,因為市場的情況也在變化,調整的結果是不是符合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畢業時情況要充分論證,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也有違高校教育的綜合目標。

  (三)“走出去,請進來”,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絡,創造實習和實踐機會

  江西理工大學推出“預就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借鑑。校方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從江西理工大學全日制二、三年級本科生中選拔符合企業用人標準的優秀學生,安排學生定期到用人單位進行實習和實踐,為學生提供行業技術的最新動態,畢業時直接錄用合格者。

  三、畢業多“解惑”,在茫然的擇業航程中為學生點亮“燈塔”

  如果高校在上兩個階段的工作比較紮實,學生的附加值必然大大增加,就業的競爭力也大大提高,在畢業階段就會倍感輕鬆。在這樣一個系統的就業方針指導下,筆者認為在畢業階段學校的工作應該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在學生擇業前,應該舉行幾次就業市場分析、職業選擇技巧和成功學方面的教育

  使學生理性地評價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給自己一個理性、正確及相對準確的定位,使得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上出現的“搶業”、“盲目擇業”、“高違約率”、“高就業成本”等現象得到有效的控制,進而克服用人單位缺少“想聘之才”、學生“無業可就”的現象,使社會更加穩定和有序。

  (二)在學生擇業過程中,突出重點,急危救困

  經濟困難學生、外地學生和女生在學生就業大軍是弱勢群體,對於這些就業困難的學生,提供“就業援助”遠比“經濟援助”重要得多。例如一些學生性格內向靦腆、挫折感比較強,往往遭遇過幾次求職失敗,就早早放棄了繼續努力,針對這些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安排了職業心理輔導,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信。

  (三)在學生職業選擇後,能夠為學生提供心理調適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事實上,當學生與用人單位正式簽約後,心理上會出現很多的變化。有的因順利簽約而對自己評價過高,進而對自己所簽單位的環境、發展前景及工作條件、回報等產生疑問;有的則因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工作而惶恐不安……這些心理都使得已簽約學生不能充分利用在校學習生活的最後時間來做好工作前的準備,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的就業指導有必要承擔起這一工作任務,以幫助學生創造一個輕鬆充實的自我,實現學生的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1]呂寶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北京國研網,2005.8

  [2]童思雄:《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的幾點思考》,《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4.2

  [3]曾湘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經濟研究》,2004.6[4]劉震祺:《對高校就業指導課的思考》,《中華素質教育》,2004.6.

  [5]唐洪毅:《就業指導課教學法初探》,《職業教育研究》,2004.2

  [6]時勘、何向榮主編:《職業指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