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帶動學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論文
創新教育帶動學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論文
[論文關鍵詞]:創新教育“三個課堂”學風建設
[論文摘要]: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序的不斷推進,我國當前高校內的學風狀況不容樂觀。本文在分析創新教育與學風建設關係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教育帶動學風建設的嘗試性觀點,並對本校“三個課堂”創新教育活動帶動學風建設的情況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序的不斷推進,我國當前高校內的教風、學風狀況不容樂觀,部分教師職業意識淡薄、教學方法陳舊,在如何處理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關係中徘徊不定,這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扭轉這種現象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很多高校透過建立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嚴格執行教學紀律來規範教師、學生的行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教師、學生成為了學校管理監督的物件,從而影響了他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教風和學風狀況的改善不能起到持久的促進作用。本文結合本校在“三個課堂”開展創新教育活動的一些思路和做法,探索學風建設的新途徑。
創新教育是創新教育內容、創新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活動以及創新培養模式等創新教育實踐活動的總稱,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創新教育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工程,而學風建設更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如何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創新教育來帶動學風建設是一項新的嘗試。
一、創新教育與學風建設的關係
創新教育是綜合性、全面性的教育,它是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構建具有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形式,透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並有意識地將潛存於個體身上無意識的或潛意識的.創新潛能引發出來,以自己的實踐活動實現創新的思想。當前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而在高校的教育實踐中,學風建設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創新人才的培養既需要聰明才智、學習能力等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確而適度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學習熱情、堅強的學習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所以,在培養品德高尚、意志堅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方面,非智力因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創新教育離不開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眾所周知,學風建設的重點正是在於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因此,創新教育與學風建設是緊密結合的,前者促進後者的建設效果,而後者影響前者的實施效果,透過創新教育來帶動學風建設是一條既可行又易操作的有效途徑。同時,透過創新教育改善的“學風”,將是持久的和穩固的。
二、“第一課堂”創新教育
“第一課堂”創新教育主要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當前,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課堂教學,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以及教育方法的更新決定了教育內容的更新,也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墨守成規、循規蹈矩、教條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會束縛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我校透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研討活動,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援,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本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國家、省級的各類師資培訓活動,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去短期進修,參加國家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支援創新方法領域的重點任務專案——“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在高等學校教學創新中的探索與實踐”專案等,開闊教師的視野,更新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同時,在校內組織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型別以及不同主題的教學研討與教學觀摩活動,增加教師間的學習交流,深化教學改革、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教師將各種先進知識、先進文化、先進思想全面、細緻、生動地傳授給學生,用優良的教風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
“高尚的師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青少年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遠的,甚至是終身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創造和傳播知識,更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去影響學生。我校傳承老工科院校“嚴謹治學”、“求真務實”的優良教風,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師德教育機制,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使每位教師都做到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從科學知識、思想情感、行為方式等多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和培育。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努力以其自身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做到教書育人。因此,“第一課堂”創新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使教師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教風,同時也促進了學風建設,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第二課堂”創新教育
“第二課堂”創新教育即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該活動與良好的專業基礎和實驗技能密不可分。因此,我校充分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以及各實驗教學中心、開放實驗室等資源條件,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創新教育活動,如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課外科研立項、專家講座、科技論文報告會及科技節等這類大眾性、普及性的創新實踐活動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科技創新、探索性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整體化知識的消化吸收,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我校還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新教育活動的保障機制,在資金、裝置、場地和指導教師等方面為學生創新活動提供有力保障,制定了教師及學生的獎勵政策和激勵措施,積極鼓勵、引導和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動漫設計、外語演講等國家和省級學生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開發學習和研究的興趣與潛能,增加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培養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此外,我校還利用“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專案實施高校的有力條件,組織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創新實驗專案”立項活動。
透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利地促進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誠信意識、互助合作等精神文明教育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推動了良好學風的養成。
四、“第三課堂”創新教育
“第三課堂”創新教育即社會實踐,它是“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創新教育的進一步拓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相對於理論教學而言,社會實踐更具有直觀性、綜合性、創新性的特點,它與理論教學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社會實踐使學生真正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而社會生活正是非智力因素培養的良好環境,對磨練學生意志、修煉其品行、鍛鍊其能力、提高其素質,促使學風的轉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精心安排“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活動,建立了穩定的實踐基地,透過學習、討論、調查和實踐等形式,理論聯絡實際,實現課外教學與課內教學的有機融合,達到心理素質與意志力的共生相長,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共同提升。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錘鍊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作風。同時,社會實踐活動還有助於學生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培養與人相處的合作精神,對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培養模式的創新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必須滿足國家發展戰略轉變的需要,當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普遍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定重複、教學內容單一、教材陳舊等問題,這就直接造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能動性下降,從而影響到學風建設。考慮到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我校根據行業需求、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以及我校的總體定位與辦學指導思想,經過認真探索和反覆論證,按照“社會需求調研—培養目標論證—資源條件分析—國內同類專業比較—專家論證評審”等程式重新修訂培養計劃,創新培養模式,推出了體現“一心”(以教學質量為中心)、“二優”(最佳化課程體系和最佳化教學內容)、“三強”(強化工程教育、強化專業教育和強化個性培養)和“四結合”(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共性要求與尊重個性相結合、工程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以及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相結合)等現代教育理念、特色鮮明、科學實用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創新知識體系,靈活務實地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有機結合起來,在強化工程教育、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的基礎上,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協調能力、組織能力等)。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育人觀念的創新,為學風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也使我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得到了提高。
六、結束語
學風是高等學校育人的文化環境,是校風的重要方面。學風建設涉及到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以及學生管理等多個方面,需要學校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調。將創新教育與學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及管理過程中系統考慮,統籌規劃,採取靈活、務實、積極有效的措施去不斷探索與實踐,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是不斷改善學風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於化東。地方高校如何開展創新教育的思考。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7,(S1)。
[2]李明良,曾方。創新教育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中國成人教育,2002,(12)。
[3]李嵐清同志在1997年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4]穀雨。在推進教學改革過程中實現教風與學風的轉變。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