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趨勢的實證研究論文

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趨勢的實證研究論文

  摘要:

  在對合肥工業大學2003~2006年應屆本科畢業生進行價值取向調查的基礎上,從大學生畢業後的去向選擇、擇業標準、擇業地區意向、擇業單位性質意向、擇業薪酬期望、對擇業影響因素的評價等六個方面,綜合考察高等教育擴招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變化趨勢並進行分析,得出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引導的若干思路。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趨勢;實證研究

  就業價值取向是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就業過程中對職業價值追求、定位、評價和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是其人生價值觀在就業過程中的現實表現,對大學生的擇業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序的加快,大學生就業模式從“國家包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轉變以及就業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就業價值取向也不斷髮生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特點。調查研究新時期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把握其變化趨勢,及時掌握相關資訊,可以為大學生就業與就業政策的實施及教育實踐提供重要的引數,對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實際問題、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和就業觀的教育引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內容、物件與方法

  在參照有關問卷和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合肥工業大學結合本校實際設計了《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大學生畢業後的去向選擇、擇業標準、擇業地區意向、擇業單位性質意向、擇業薪酬期望、對擇業影響因素的評價等六個方面,並於2003~2006年連續4年對應屆本科畢業生進行了調查研究。

  在各年的調查樣本選擇上,兼顧了畢業生的學習成績、男女生比例、專業人數、綜合素質狀況等,調查的覆蓋面較廣,有效問卷回收率較高,各類學生所佔的比例接近現實的比例,取樣合理,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調查的結果可信度較高。在資料採集的時間上,綜合考察了高校擴招後第一個就業高峰年即2003年及之後的連續3年,保證了大學生就業取向變化趨勢的調查研究具有較長時期的時間跨度,以增強本研究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的趨勢

  綜合研究2003~2006年的調查結果,發現我校畢業生就業價值取向出現了新的特點,就業價值取向的變化趨勢具有以下特徵:

  畢業後的去向選擇:考研與就業是兩大主要選擇,“考研熱”愈演愈烈,創業意願趨弱我校畢業生對畢業後去向的主要選擇是繼續攻讀研究生與就業,各年畢業生選擇這兩項的人數之和均超過了84%。其中選擇就業的畢業生呈下降趨勢,選擇考研的畢業生則呈逐年上升之勢,選擇畢業後自主創業的學生比例偏低,說明大學生的整體創業意識不強,創業意願趨弱。近年來大學生“考研熱”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對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好的職業需要優秀人才與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當比例的大學生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導致大學生創業意願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會總體缺乏大學生創業的良好環境,包括社會輿論、政策保障、社會支援條件等;二是高校的創業教育不足,力度不夠,學生創業能力培養體系不健全;三是大學生自身創業意識不強,創業能力欠缺,在校的創業實踐經驗不夠豐富等。

  選擇職業的標準:以個人發展觀為擇業標準的佔主流,以考慮國家和社會需要為擇業標準的畢業生呈上升趨勢調查資料(如表3所示)表明,近三年來,我校有83%以上的畢業生把“兼顧國家需要和個人發展”和“有利於個人的發展”以及“千方百計實現自我,自我選擇”作為自己的擇業標準,反映了大學生在擇業標準的評價上,仍然十分看重個人的發展,特別是“以自我中心”作為擇業標準的畢業生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06年的7.6%。但同時,也發現了另外一個值得肯定的現象,即以“服從國家和社會需要”為擇業標準的畢業生人數呈上升趨勢,2006年的人數比例為13.6%,分別比2004和2005年上升了4.8個百分點和4.6個百分點。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接受了收費教育和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觀念,以“個人發展觀”作為自己的擇業標準,這既反映了大學生在擇業中的務實心態,也表明大學生擇業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個人價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趨勢,因而加強對大學生的擇業觀教育,引導畢業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是社會、高校和家庭面臨的重要問題。

  選擇職業的地區意向:選擇城市就業趨勢明顯,到基層就業仍需引導調查結果表明,2003~2006年我校畢業生擇業的首選地區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各年均有50%以上的畢業生表達了這樣的選擇意向,選擇去“內地省會城市或大城市”的畢業生各年均超過了24%,即選擇到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就業的畢業生人數超過了75%,畢業生擇業的地區意向具有明顯的城市化趨勢。選擇去“西部、基層”就業的畢業生人數比例各年都不足5%,可見引導畢業生去西部、基層就業的工作任務還很艱鉅。絕大部分畢業生求職的地區目標都集中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內地省會城市或大城市,願意到西部等邊遠省區工作的畢業生所佔比例很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性。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政策上取消了邊遠省區生源必須回生源地工作的規定,另一方面是經濟發達地區能夠給畢業生提供較多的發展機會和較大的發展空間以及便利的生活條件。然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畢竟有限,勢必會造成“僧多粥少”、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近幾年,我校畢業生選擇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就業的人數比例穩中有降,直接反映了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就業難等現實狀況。儘管國家和學校積極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就業,西部地區也出臺了許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難以調動大多數畢業生的積極性,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艱鉅性和就業指導的長期性。

  選擇職業的單位性質意向:非國有企業的擇業意向呈上升趨勢,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傳統優勢職業的吸引力穩中有降我校畢業生擇業的單位性質意向調查表明,近四年來,企業是我校畢業生擇業的主渠道,特別是選擇去非國有企業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各年均超過了40%,而選擇去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科研單位以及國有企業的畢業生人數呈穩中有降的趨勢。大學生擇業單位性質意向的變化趨勢反映了大學生的求職心理隨著高等教育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髮生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吸納畢業生的能力趨於飽和,而隨著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三資、民營和私企等非國有企業以其就業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優厚等優勢逐漸贏得了畢業生的青睞。二是大學生對國企、非國企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外企、私企機制靈活,發展環境較好,而國有企業機制相對滯後,觀念相對陳舊。三是有關就業主管部門加強了就業指導的力度,幫助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畢業生到非公有制單位就業。

  對職業選擇的薪酬期望:薪酬期望總體趨於合理,部分畢業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趨向嚴重調查顯示,2003~2006年我校50%以上的畢業生對薪酬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之間,而且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由2003年的51.54%上升到2006年的74.73%,表明大學生的薪酬期望總體上趨於合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表現出對現實工資水平的認同感。但同時,部分畢業生過分追求高薪的現象也不容忽視,2003年選擇月薪在2000~3000元及以上的畢業生人數比達到了48.46%,儘管近兩年該比例有所回落,但2006年仍有25.27%的畢業生表達了較高的薪酬期望,即有四分之一的畢業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趨向嚴重,不能正確對待社會需求的現實,因而使得一些畢業生面臨就業機會喪失與就業失敗次數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對擇業影響因素的評價:看重經濟因素呈上升趨勢,在注重個人發展的同時存在突出的功利主義傾向調查結果顯示,我校畢業生在擇業時看重“薪酬福利、經濟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環境”等因素的人數各年均超過了57%,在總體平穩中略有回升之勢,這與大學生追求1500~2000元的薪酬期望呈上升趨勢相吻合。部分畢業生擇業時看重經濟和城市因素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反映了收費教育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就業行為更加實際,如何引導畢業生樹立社會需求與自身發展相結合的正確擇業觀,是高等教育發展、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與此相反,畢業生在追求職業經濟效益因素的同時,卻並不關心所選擇單位的發展前景,2003年僅有17.63%的畢業生看重“單位知名度和發展前景”,而到2006年,選擇這一項的人數下降到14.52%。這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抱有實用主義的擇業觀念,片面追求單位現實的福利待遇而忽視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割裂了理想與現實的密切聯絡,存在著突出的.功利主義擇業價值取向。

  結論及建議

  透過對我校四屆畢業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呈顯著的多元化趨勢,主要體現在大學生既注重個人事業的發展,又兼顧國家和社會的需要;既能正視就業壓力,又存在消極心態;既偏重個人興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經濟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態;就業意向城市化趨向加重,社會奉獻意識淡化。注重個體價值,過於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看重物質利益,過於追求經濟價值的實現;擇業觀念較為傳統,缺乏艱苦奮鬥的品質與創業精神、競爭意識。儘管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的,但同時存在不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念、消極的就業意識以及盲目的擇業行為,應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是國家、高校和家庭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當前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迫切需要對大學生加強就業價值取向的正確引導,國家、社會、高校等各個層面既要轉變觀念,又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透過國家政策的調控,完善與最佳化大學生的就業政策體系,特別是要制定出引導畢業生創業和麵向基層就業的鼓勵政策;要推進大學生全程就業指導,加強畢業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獻意識教育、道德品質教育、職業素質教育與創業意識教育;要積極營造大學生就業的社會輿論氛圍,轉變家庭的傳統就業觀念。在新的歷史時期,應當用科學發展觀審視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變化趨勢與存在的問題,積極推動大學生的合理擇業和順利就業,從而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我們的調查開始於高校擴招後大學生就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並保持了4年的連續性,但由於學校的地域、規模、專業設定、教育狀況等因素,所取樣本相對於全國高校本科畢業生而言,代表性相對較弱。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和對問題的分析,為更深層次、更廣範圍的類似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沛,康廷虎.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調查問卷的編制及初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5,(2):143-144.

  [2]梁英.新形勢下北京地區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J].大眾科技,2006,(1):189.

  [3]魏冰,劉金毫.2006大學生就業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價值取向[J].教育與職業,2006,(7):38-3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