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教育質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學籍管理論文
試論教育質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學籍管理論文
論文摘要:學籍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和學生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整個培養過程的管理。高校擴招、多層次的辦學模式、多元化的質量標準以及多規格的人才需求,使得高校學籍管理變得越來越複雜。新形勢要求學籍管理必須與時俱進,建立科學的學籍管理制度,利用現代管理手段,以生為本,推進學籍管理,使之更加人本化、資訊化。
論文關鍵詞:高校;學籍管理;教育質量;創新
新時期的高校學籍管理,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專業設定和學生數的逐年增加,已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高校擴招使學生基數急速增加;新生高考成績和整體素質差距擴大;學生生源層次增加結構複雜;教學資源日趨緊張;高校收費、就業政策變化等等,都給學籍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難度。面對多層次辦學及多元化的質量標準,新形勢給學籍管理賦予了新內涵,學籍管理更復雜,要求更高,管理任務更艱鉅。管理者面臨著新挑戰:傳統的學籍管理手段已很難保證管理過程及結果的合理性、實效性、正確性、公正性。
要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提高教育質量,就要進一步轉變學籍管理觀念,建立資訊時代學籍管理新體系。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探索學籍管理新模式,建立一套相對獨立的符合高校自身特點的學籍管理體系和執行機制,實現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轉移,把培養高素質人才放在首要位置,”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實現新時期的教育目標。
一、高校學籍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學籍是指參加高考被正式錄取並按規定辦理註冊手續後學生取得的學習資格,是大學生合法身份的標誌。高校對有學籍的學生有教育的義務和管理的權力,學生因為有學籍故在法律法規保護的範圍內接受教育和管理。在這個基礎上,學籍的意義就十分重要。所以,學籍就是學生的基本身份資訊和學習經歷的固定化和制度化。學籍代表了學生的身份,又表明其具有獲得國家法律規範承認和保護的權利。
高校的學籍管理是對學生學籍資格進行的管理活動的總稱,是運用一定的管理原則、程式和方法,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具體教學計劃與規章制度,對取得入學資格的學生從入學註冊、成績考核與記載、升級、留級、轉學、轉專業、休學、復學、退學、獎勵、處分、畢業、結業等,各類資料資訊的統計與分析,質量考核標準、記載辦法、評價和處理;對學生的入學資格、畢業資格的稽核與管理;對畢業證、學位證、結業證、學生證等各類證件發放及處理;對學籍變動以及電子註冊等進行監控的一種行為。由此可知,學籍管理是以學籍為中心所開展的學生管理工作,貫穿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它既是一項非常具體、十分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又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管理工作。
其管理理念、實踐的優劣,制度的好壞、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
因此,要提高教育質量,學籍管理必須與時俱進,必須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構建有利於創新人才培養的學籍管理制度。增添措施:擴大教育教學自主權;建立彈性學制;打破專業壁壘;重視教學過程、質量、實踐;改革考試製度和學位制度。利用現代管理手段,推進學籍管理,使之規範化、資訊化、人本化。
二、高校學籍管理所面臨的問題
本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已跨過精英教育階段進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呈現出:教育物件多樣化、教育手段多樣化、教育質量多樣化、辦學層次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來臨,使舊的學籍管理制度在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已不能再適應。首先,規模擴大,高考招生比例增加,新生成績和整體素質差距擴大,計劃經濟時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再適用。其次,學生生源結構和培養層次日趨複雜:同所學校在招生層次上有本科、專科、高職專科、專升本、研究生等;在招生性質上有統招、成招、聯招、進修等;在辦學形式上有國家任務、委託培養、定向、自費、函授等;在辦學型別上有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學制上有2年制、3年制、4年制、5年一貫制等;在辦學區域上有本部、分部、新老校區等多規格、多層次的'學生。再加之高校收費政策、就業政策的變化,導致這些多樣化的學生入學後“保留入學資格”去打工、去當兵、“保留學籍”先就業等學籍異動現象頻頻出現,舊的學籍管理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學習、就業形勢。再者,“學分制”的出現,專業界線已打破,轉系、轉專業、轉校幾乎成了普遍現象。彈性的學習制度,使在校學習時間變得可長可短,致使休學、停學、退學隨時發生。統一的班級管理、專業管理、註冊管理、畢業管理等學籍制度,已完全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個性發展,也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大眾化教育時期的社會要求。
2005年國家教育部針對高等學校的實際情況,通過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頒佈了一系列有關學籍管理的新規定。新規定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發展趨勢,體現出“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學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提供了法制化、科學化、程式化、人性化的重要依據。
在此之前,各高校雖也能及時貫徹上級教育部門頒佈的學生管理規定的精神,但結合本校校情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的學籍管理規定的內容卻較少,其制度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對人才素質層次多元化的要求,不能給部分特長生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另由於學籍管理的程式化,管理的手段又大都是手工或半機械化,重複勞動多,工作量大,準確性和精確性不太高。實踐工作又往往被誤解和忽視。學生的註冊管理、畢業管理、成績考核與學籍異動管理,使學籍管理變得瑣碎而近乎無聊,致使學籍管理工作雖然必要,但卻很難得到重視,沒有形成規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績效考核機制、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隨著招生擴大,學生人數的成倍增加,管理人員配備也明顯不足,管理制度也未從以教務處為主的管理體制中擺脫出來,極不利於學籍管理工作的開展。
三、高校學籍管理所採取的合理措施
學籍管理事關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前途,是把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關鍵。學籍管理的理念、實踐和方法之優劣,將直接影響高校管理水平和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必須創新學籍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與新形勢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新方案,才有利於人才的培養。
(一)更新學籍管理理念,樹立“以人為本”思想,提高學籍管理的適應性
人是教育活動的原因,又是教育活動的目的,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學籍管理,是對各類學生資料進行評價與處理而進行監控的一種行為,一種手段。它的重要意義不在於“管”,而在於體現在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的“服務”上。因此,學籍管理工作者必須時刻牢記“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宗旨,積極主動地開展本職工作,以人為本,為教學提供優質的服務。
(二)完善學籍管理制度,提高學籍管理水平
要從以往以教務處為主的一級管理體制逐步改革為院、系兩級管理體制。教務處作為學籍管理的目標管理部門,對學籍管理整個過程起監督、平衡、協調、決策功能;各系作為學籍管理的過程管理單位,承擔學籍管理的具體實施、提供資訊、參謀建議等工作,形成良好的執行機制,從而保證學籍管理工作的有效運轉。
(三)遵循學籍管理的規律,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實施以人為本原則
1.推進學分制的學籍管理制度。學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一種管理制度。“它以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為核心,以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量與質的計量單位,以取得一定的學分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的標準。”在學籍管理上,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轉系、轉專業,給予學生自由選課、選專業的權利。以構建更好的個性發展空間,從而達到培養高素質、社會需要的人才的目的,這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
2.對課程進行相應改革。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加強基礎課,擴大選修課,多開設一些與現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升生活質量的選修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籍管理制度建設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建立靈活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允許學生打破年級、打破專業界線,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提高學生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3.建立彈性學制。在規定的學習年限內,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的能力申請提前或者延遲畢業。允許學生休學、跳級或留級。
4.建立重修制度,允許學生重修,以重修代替補考。重修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同時也可減少考試作弊現象。重修後記載學生最高考試成績。
5.加強學風建設,建立嚴格的激勵競爭機制。學籍管理必須是剛柔並舉的,應能夠在一定框架下給充分的學習自由度。對學生的考核不能只看學分。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考勤制度和各項學習紀律;建立賞罰嚴明的獎懲制度,同時改革單純的考試製度,確保考試質量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
(四)加強學籍管理現代化建設。注重學籍管理的現代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在現代資訊社會,學籍管理工作也要實現資訊化。藉助計算機和校園網進行學籍管理,提高效率。實現學籍管理資訊化,同時也方便學生透過網路進行查詢相關的知識,實現資訊資源共享,增強學籍管理透明度。
總之,學籍管理事關學校發展和學生的前途,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政策性極強。因此學籍管理要與時俱進。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在探索中不斷髮展,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