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美國高等學校學分制管理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論文

探析美國高等學校學分制管理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論文

  摘要:學分制是一種高等教育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美國的學分制又是一種比較完善的學分制,對於美國學分制管理歷程的研究對我國高等學校學分制的進一步實行提供借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美國的學分制共經歷了從自由學分制管理到限制學分制管理,再到完全學分制管理的階段。整個過程表現出美國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我國應該從教育理念、政府方面、學校內部都進行改革,不僅保障學分制的實施,而且重視學生的自主性。

  關鍵詞:學分制 自由學分制 限制學分制 完全學分制 自主性

  學分制以其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個性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具有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等顯著特點,被認為是高等教育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19世紀初,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Humboldt,Wilhelm Von,1767-1835)在自己創辦的柏林大學中推行選修制,標誌著學分制萌芽的產生。雖然學分制的萌芽產生於德國,但這種制度的改進、發展和逐步推行卻歸功於美國。因此,對於美國學分制管理歷程的研究對我國高等學校學分制的進一步實行提供借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美國高等學校學分制管理的發展歷程

  美國學分制管理的發展歷程,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一)自由學分制管理階段(1872年~20世紀20年代)

  1.自由學分制管理的形成與發展

  學分制是選修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872年,艾略特作為選修制的積極倡導者,在他的倡導下,德國的選課制被引入到了美國高校。可是,面對選修制的進一步推行所帶來的如何計算學生畢業取得學位所必須完成的學習量的問題,學分制應運而生。

  由於美國各個大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標準不同,學分制的發展非常緩慢。1884年,哈佛大學規定全部學年中都可以自由選擇課程,並且取得學士學位必須獲得18.4個課程。1878年,密執安大學引入選修制和四年內畢業制。1893年,華盛頓大學實行學分制,規定各學年課程的必修量。同年,耶魯大學對第二學年全部課程進行了量化規定,要求實行“3個小時課程”。1902年,賓夕法尼亞大學首次引入學分制,規定畢業要求的是60學分。其中,1學分等於在1學年內每週授課或者朗讀1小時,每週實驗課2小時。1909年,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開始執行學分制管理,規定獲得碩士學位所要求的學分為27學分,博士學位則要求72學分。

  2.自由學分制管理階段的特點

  (1)統一化。自由學分制管理階段中,各個高校都基本按照中等學生的水平統一規定了獲得學位所必須要的學分數,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特別是阻礙了優等生的發展。

  (2)忽視了課程的組織化。自由學分制管理階段,每個學校都規定了畢業所需要的課程數與學分量,因此,導致了學生以修滿學分為目的,選修一些各不相干的學科,獲得零碎的知識,而忽視了主修課程領域的相關係統的知識。

  (二)限制學分制管理階段(20世紀20年代~20世紀四五十年代)

  1.限制學分制管理的形成與發展

  20世紀初到一戰時期是美國大學結構趨於完善時期。這一時期,美國開展了大學課程改革運動,對自由學分制加以限制。

  20世紀20年代,各個大學開始引進獨立學習模式,但是,1940年以後才得以在全國推廣。獨立學習是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批准下,不受組織計劃的限制而進行的專業性學習。它強調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過在具體實施當中,各個學校卻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學校把獨立學習當作是一門課程,計算學分;有的學校把獨立學習作為對學生進行評估的方法。

  隨著獨立學習的引進,高等學校開始針對優等生開設榮譽課程,授予榮譽學位。這種榮譽學位的候選人要在導師指導下多做工作,並且有減少課程的權利,可以從畢業規定的課程中減去二個課程,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做獨立研究。當學生註冊榮譽課程時,就會收到一種大綱,說明在兩年內所要修讀的範圍,以準備參加畢業年的最後考試。學生在最後學年參加最後考試的成績是決定一個學生是否可以得到學位的唯一標準。各學院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有自己的自由。榮譽學位的實施對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刺激,但是同時也加大了優等生與差生之間的距離。

  20世紀30年代,大學課程實行統考制,考察學生對系統課程知識的瞭解與把零碎的課程內容組織成為系統知識的能力。統考制是針對自由學分制階段所帶來的零碎課程知識的問題而實行的改革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注意力從各門獨立的課程轉移到主修領域上,檢驗教學的效率,對學生具有激勵作用。

  為了避免學生自由選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幫助學生整合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絡,正確地進行選課,美國各大學引進英國的導師制,採用導師制對學生進行指導。這種制度的實施極大地保障了學分制的有效執行。

  2.限制學分制管理階段的特點

  (1)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不管是獨立學習的引進,還是榮譽課程的開設,都要求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獨立的研究,強調了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性。

  (2)重視知識系統性。針對自由學分制所帶來的知識支離破碎的弊端,各高校開始實行統考制與導師制,幫助學生正確選擇課程,把注意力轉移到主修課程的領域。

  (三)全面發展的學分制階段(20世紀40、50年代~現在)

  1.全面發展的學分制管理的形成與發展

  由於美國高校的大面積擴招,吸入了各個不同階層的大學生。為了能關注到各個不同階層學生,以前主要以時間和地點為關注點的學分制有了新的發展,它的職能也有了改變。在此階段,對於學分制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兩大類:

  一是對成人以前的學習經驗或生活體驗成果進行評價進而認定學分的方法。這是依據考試或審查而獲取學分的方法,就是指不接受傳統的課堂教育而參加全國大規模的公認的考試機關提供的各種能力考試,從而取得學分進而獲得學位和其他資格證書的形式。

  二是提供以校外教育為基礎的校外學位課程。這是根據審查而獲取學分,以與之相關的多種多樣的實踐形態而存在,是對成人以前的工作和各種活動的經驗進而認定學分的形式,這是大學為了吸引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種新的改革方法。

  2.全面發展的學分制管理階段的特點

  全面發展的學分制管理階段的特點就是關注了成人之前的經驗,把成人之前的學習經驗以及生活體驗成果都納入到了學分的評定當中來,大大擴大了學分制的評定內涵,更進一步關注到了不同階層的學生。

  二、美國學分制管理的發展歷程對我國的啟示

  從美國學分制管理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學分制管理是一種不斷完善的過程,從強調統一性,到強調主體性;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從評價方式的一元化,到多元化。美國學分制作為世界上一種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以其學生的高度自主而凸顯其優越性,其中不乏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美國學分制管理的發展過程,是越來越凸顯發展學生個性的過程。21世紀高等教育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從人的個性出發,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然而我國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無視學生個體的存在、培養統一規格的觀念,因此我們應該及時的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將每個學生看成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滿足學生的發展欲,理解尊重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和成功的空間,充分調動人的創造力和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二)構建適合學分制生存與發展的社會資源

  1.加強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

  首先,政府作為職能部門,應該為教育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因此,政府力量應簡政放權,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為學分制的發展提供契機。

  其次,社會勞動人事制度是社會需求與高校培養人才之間的`一種調節機制。而多年的計劃經濟使我國的人事制度表現出明顯的僵滯特徵。因此,政府應在宏觀調控的前提下,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把選用人才的自主權完全交給企事業單位,取消畢業生就業時限和地方戶口保護制度,公平競爭,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為學分制的改革提供外部保障。

  2.完善學校學分制管理

  首先,合作是與學分制相適應的學校文化基礎。美國高校學分制之所以在國際上得到一致的好評主要是因為他們具有“合作文化”,即校外合作與校內合作。校外合作是指學校與其他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培訓機構、社群教育以及各種工作場所的聯絡,建立廣泛的合作網路,開展教學合作、資源共享、學分認定,共同幫助學習者完成特定的學業;校內合作是指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師之間建立高認同感的、互信、互助的合作關係。“合作文化”不僅使學校受到各種力量的支援,而且也有助於相互之間的討論、交流,保障了學分制的積極作用的發揮。

  其次,建立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美國高校的學分制管理中,自主學習是其非常重要的的轉變。學分制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鼓勵學生的主動性。自主學習正是與學分制的這樣作用相適應的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實施學習方案,確定學習進度。

  第三,完善導師制度。由於考慮到高校學生的自我約束力,自我認知能力不強,美國高校中的學分制管理中建立了完善的導師制度,由導師來幫助指導學生選擇課程,完成學分。而目前,我國高校的導師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學生們都基本上是盲目地選擇課程來修滿學分,背離了學分制建立的初衷,因此,建立完善的導師制度已經迫在眉睫。

  最後,應建立獲取學分的多種渠道。美國任何學生除了可以在大學修得學分以外,通常還可以透過以下兩種途徑獲取學分和學位,一是因學習之前所學的知識而獲得學分,包括成功透過能力測試;個人生活和工作經歷的價值;完成由工廠、政府、企業等機構提供的教育課程。二是採用非傳統的教育方法,如函授學習;合作教育;學習契約;以及像電視一樣的大眾傳播技術等。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高校學分制的進一步完善。而我國學生除了在校獲得學分外,基本上沒有其他的什麼途徑。因此,美國的這一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高校要真正實現學分制及其彈性學制,就必須建立多種渠道,使學生不僅僅再侷限於學校內部來獲得學分。

  學分制作為一種適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的制度,有許多優越性。然而,我國由於生產力相對較低,高等教育發展較晚等因素,決定了學分制改革的任務還很艱鉅,還會遇到很多問題。雖然,我們不能照搬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管理制度,但是,我們可以合理利用美國的成功模式,結合本國國情,探索出適合中國的學分制形式。

  參考文獻: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2]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周雲峰.學分制的發展歷史及對我們的啟示.成人教育,2005,(4).

  [4]陶煥湧,陳躍玲.中、美學分制現狀分析研究.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