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技術資產審計與技術創新戰略管理研究論文
對技術資產審計與技術創新戰略管理研究論文
一、引言。
在我國,無論是高科技行業還是傳統行業,向來重視硬體裝置。近年來,隨著知識經的
興起,對軟體知識也越來越重視,技術資產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決定著企業的經營成敗,且技術能力的評價極端複雜,難以用定量方法表達和計量,很多企業對其重視不足,最終導致難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術能力的技術創新戰略。
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有多種,典型的有技術領先戰略、追隨者戰略、仿製戰略或低成本戰略等,不同的技術創新戰略對企業的技術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領先者戰略對企業的技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製戰略對其要求就相對低得多。因此,創新戰略管理過程中,企業的技術能力是擬定創新戰略的重要依據。
技術知識具有隱含性、系統性、道路依賴性的特點,而且技術的使用與企業組織、文化與戰略相互聯結和相互適應,因此技術能力的評價是個多維度、多因素的綜合評價。另一方面,現在的技術呈現出變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趨勢,技術變化的不確定性使得技術能力評價必須從現在價值和潛在價值的協調多角度來進行。學者Adler和Sbenbar將技術能力分為四個維度:技術資產、組織資產、專案管理、外部資產。許慶瑞認為,技術能力雖然包含多個維度,但基礎和核心仍是技術資產。因此,為了準確評價技術資產的優劣,客觀評價自身技術能力,企業有必要在技術創新戰略管理的過程中引入工具,用審計的原理、方法對技術資產進行清點、審查、監督——即技術資產審計。
二、技術資產與技術資產審計。
1、技術資產。
技術資產是指含有技術內容的無形資產。它是由技術方案、證書、圖紙等直接載體或與技術相關的有形資產等間接載體來展現的技術產品或商品、智慧形態的技術成果。技術資產是企業擁有的具體技術,包括產品技術、工藝技術與支援技術。這三類技術可以透過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工藝創新能力和技術獲得能力得到體現。與技術有關、或者其核心內容是技術的資產稱為技術資產。所以,技術資產審計的重點是技術的審計。以技術為核心的技術資產大多是以靜態的專利、產品、圖紙、資料、工藝、制度等形式表現出來,對諸如此類的靜態的技術資產審計並不難,難就難在對技術本身的審計。技術本身是一種知識、技能、訣竅、能力等體現的綜合體,難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審計就顯得非常困難,故稱其為動態技術產。
2、技術資產審計。
技術資產審計是用審計的原理、方法對企業技術資產進行清點、審查、監督的一種管理活動。基本程式是首先確定技術資產的種類,然後清點企業的技術資產,評價技術資產的質量與數量,並採用高標準定位法與行業標杆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問題,找出差距,採取措施進行調整。企業出於商業秘密保護原因,技術資產審計一般採取內審制度。但出於不同要求,比如對技術預測的審計,涉及技術發展趨勢的預測與把握,是一項複雜性的工作,是一種高階活動,涉及技術軌道、技術前景和市場前景的預測,企業僅依靠內部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恐怕難以準確把握,這時就有必要聘請外部知名專家和學者進行決策,也可以向他們請教或諮詢。為保證企業技術資產審計取得實效,保證企業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企業有必要成立審計小組,使這項工作經常化、正常化、規範化開展起來[1]。
三、以戰略管理為目標的的技術資產審計。
1、技術資產存量審計。
技術資產存量審計的內容包括:清點企業技術資產存量、存在形式、所屬部門及相關控制人。技術資產與人力資源密切相關,如技能、操作工藝、使用方法、新產品開發技術、新產品開發組織能力。掌握關鍵技術的人才的流失,使企業蒙受損失。
技術資產存量審計可以幫企業摸清技術家底,同時可以發現企業急需的技術是否缺少儲備,發現具有巨大潛在價值的技術儲存,暴露出現有技術儲備同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也會發現在哪些方面企業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便於管理著清楚自己的技術資產存量以及由此展現出來的能力。技術存量的清點不是審計的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為未來做準備,保證未來的技術發展不存在偏差,從而減少失誤[2]。技術資產中,由於不同技術物件對競爭能力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技術創新戰略管理要求企業按照對競爭能力的影響即戰略重要性原則對技術進行分類。
2、技術類別審計。
企業的技術是一個繁雜的體系。根據技術在競爭中的地位即戰略重要性原則,可分為基礎技術、特色技術、關鍵技術。基礎技術是企業進入某種經營業務所需要的技能,被廣泛用於現有經營業務中。此類技術已被競爭對手所廣泛掌握和應用,在市場上會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競爭優勢,但對於擬進入相關經營領域而缺少這種技術的企業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術是企業獨家掌握的專有技術,具有獨佔性,能給企業帶來獨享利潤。關鍵技術是保證企業或其經營單位能在一定時間內具有最顯著競爭優勢的技術。它是企業戰勝其競爭對手、增強其競爭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這種技術是保證企業成功地經營某種業務所必需的。
透過技術類別審計,企業可將現有的和正在研究與發展中的所有技術分門別類,便於鑑別它們的戰略重要性程度,為進一步的戰略擬定和管理做好準備。對技術型別的劃分是以技術的戰略重要性為標準的,具有相對性,即同樣的技術在某種經營業務中可以是基礎技術,而在另一種經營部門中可能成為關鍵技術,在第三種場合下可能是試驗中的技術。
上述的技術分類,只是提供了企業處於一定環境和技術能力條件下的一種靜態印象,而技術在競爭中的作用和影響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因此要把時間考慮進去,從更加動態的角度審計技術資產。
3、技術生命週期審計。
技術的發展經歷了由產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過程,根據技術的生命週期,技術的發展分為初生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相應地可以把技術分為初生技術、發展中技術、成熟技術和下降的技術等。
技術發展的初創階段,技術的發展速度非常緩慢,需要克服大量難題。隨著技術的日益完善,再想獲得重大改進十分困難,到達技術極限後,若再追加投資,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無法收回投資,跌入創新陷阱,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危及企業的安全。因此,及時把握技術極限就顯得非常重要。預示技術極限的徵兆有:
(1)研發部門的效率明顯下降。
(2)研發部門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3)趨向於改進工藝而不是改進產品。
(4)競爭對手的出現,他們採用迥然不同的技術方案。
(5)不同競爭對手間,雖然其技術投入相去甚遠,但其產品效能無甚差別[2]。這些徵兆的出現,預示該技術已經達到它的極限,這時應及時從事替代技術的研發,而不應再投資現有技術的改進。
由此可見,企業完全有可能對技術變革進行管理。如果企業遵照技術發展規律,認清自身技術發展所處的階段,就可以準確把握技術極限的到來,管理好技術的更替並進行投資管理,從而更加適應戰略管理的要求。
4、技術投資審計。
技術投資形式可分為三種:一是購買別人的技術;二是自己開發技術;三是合作開發技術。企業的技術投資,完全根據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來確定,並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匹配。
企業投資的技術一定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技術、特色技術,而不應該是基礎技術、成熟技術。對技術投資時要考慮自身情況,比如企業實力較弱,則不應該投資研發中或試驗中新技術,但可予以關注,加以監視。當企業有相當的發展前景和經濟實力時,則可以適當投資處在研發、試驗階段的技術。
5、技術定位審計。
為了制定合理的技術創新戰略,企業需要對自身技術進行合理的定位。技術定位是技術創新戰略的基本內容,沒有合適的技術定位,就談不上技術戰略。
企業應在充分了解自身技術資產的基礎上,對技術進行預測。技術預測是決策的前提,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把握,是技術專家基於技術的主觀預測,對技術發展態勢綜合分析後作出的結論,並藉助外推法、前兆預測法、因果法、機率法等,對技術的發展趨勢作出客觀預測。在技術預測時,要把握技術正規化、技術軌道、技術邏輯、技術極限等重要概念,科學進行預測。技術預測方法以及在預測過程中是否考慮了這些問題,在審計時都要進行一一檢查, 以確保審計不走過場,做到審計取得實效[3]。
透過技術預測,就可以對關係到企業戰略的重大發展趨勢有一個明確估計,並以此為指導計劃的制定,以求在未來市場中佔得先機。完成了技術預測後,就進入技術定位審計的階段了。企業的技術定位是基於現有公司資源的最好技術方案。即在技術開發上,大致判斷出是要做行業領先,做行業跟隨者,還是透過仿製,以較低成本開拓市場。技術定位審計完成後,企業基本可以明確技術戰略的方向。
6、包含技術的產品與組合審計。
大多數技術都是以產品為載體的,因此,對技術的審計可轉化成對產品的審計,其主要內容是看技術產品是否先進並保持競爭優勢。產品審計要把握兩個維度,一是技術先程序度,即根據每種產品的技術先進性,也就是產品中所含的技術進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術為主,還是以成熟技術為主。二是技術的成長能力,即透過技術生命週期審計,判斷技術發展所處的階段。經過每種產品在兩個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產品的組合規律以及產品的競爭性和未來的市場前景,作為擬定戰略的參考依據。
四、審計結論。
技術資產審計的目的是為了弄清自身技術能力,明確創新戰略方向,提高創新戰略管理水平。審計評價的具體內容包括:技術資產存量,存在形式等。技術資產質量情況,其先程序度、市場競爭性,對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明確估計。技術組合的科學性,技術投資的合理性,技術定位準確程度。透過與其他領先企業的比較,給出企業技術資產的優勢與不足的審計結論,並提出改進意見與措施。透過以上審計工作,企業就可以在洞察自身技術能力,並對未來技術發展趨勢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明確創新戰略管理方向,提升戰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