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日本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新建構分析論文

社會轉型期日本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新建構分析論文

  二戰後,日本在建立學校、企業、社會的職業教育網路及實行產學合作方面曾取得成功的經驗。近年,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和IT產業的發展,日本勞動者的職業能力開發與提高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因此,日本正在謀求建立一個嶄新的、綜合的職業訓練體系,以滿足勞動者多樣的職業能力開發需求。特別是隨著日本社會高學歷化的發展,勞動者的終身職業訓練也呈現高學歷化發展的趨向,承擔高階技術人才培養和高階職業訓練任務的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發展就是明證。尤其是近年來企業內教育模式由在職訓練體制向包括學校職業教育和公共職業訓練在內的多樣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的體制轉換,這一趨勢的出現代表了今後日本在職教育訓練的發展方向。獨立行政法人高齡、殘疾與求職者僱用支援機構所屬的公共職業訓練設施,如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職業能力開發促進中心等就成為了服務於周邊地區的區域訓練中心。

  一、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興起與發展

  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前身是根據1958年的《職業訓練法》於1961年4月在日本東京都小平市創設的“中央職業訓練所”,1965年改名為職業訓練大學校,1993年再次改名為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期間,在全國有15所僱用促進事業團設立的職業訓練短期大學校,職業訓練短期大學校根據1993年修訂的《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改為職業能力開發短期大學校(只有2年制的專業課程)。1999年到2001年,在全國的10個職業能力開發短期大學校2年制專業課程的基礎上,新設了2年制的應用課程,改為2+2學制,學校也更名為現在的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1999年,位於東京都小平市的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改稱為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截至2013年5月,除7所公立和企業創辦的職業能力開發短期大學校外,日本全國共有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1所,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10所及職業能力開發短期大學校14所。在學校及學生數量方面,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雖不能與文部科學省所屬學校相比,但其在辦學條件及教育方法等方面體現出的鮮明特色引人關注。

  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是由國家、都道府縣以及認定企業主導的高階職業訓練中,實行長期訓練(包括專業課程和應用課程)及短期訓練(包括專業短期課程和應用短期課程)的職業訓練場所。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隸屬於厚生勞動省,是由僱用能力開發機構(現為獨立行政法人高齡、殘疾與求職者僱用支援機構)設定並負責管理的公立性質的職業能力開發場所,是以培養高階技術人才為目的的省廳屬(相當於我國的部屬)大學,這在《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中有明確規定。該法還規定,作為公共職業能力開發設施的一種,國家可以設定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如果得到厚生勞動大臣的同意,各都道府縣也可以設立。再者,符合厚生勞動省制定的標準,並得到都道府縣認定的開展職業訓練的企業也可以設定作為職業訓練設施的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儘管有此規定,截止到2013年,設定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仍只有國家。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具體事項原來由僱傭能力開發機構負責,2008年12月,獨立行政法人僱傭能力開發機構被廢止,其承擔的職業能力開發業務被移交給獨立行政法人高齡、殘疾與求職者僱用支援機構管理。

  二、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人才培養職能

  (一)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培養目標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泡沫期以來,為實現以技術為立國之根本的經濟持續增長目標,需要開發新技術、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開拓新領域等。同時,支撐日本的汽車、機械、電機等基礎性產業和分散於日本各地的中小型製造業也需要具備相應技能和新技術的人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應運而生。其目標是培養經濟發展需要的實踐技術人才和生產一線的負責人。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既開展長期訓練課程(2+2年制),又開展短期訓練課程(參見表1) 。

  如表1所示,長期訓練課程中的2年制的專業課程的目標是培養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兼備的、且有實踐能力的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以應屆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及以上學力者為主要物件。學完專業課程後,可以進入全國的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或者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學習應用課程。根據日本內閣府人事院的相關規定,修完專業課程者可以賦予同短期大學畢業同等的資格,在參加國家考試的報考資格和公務員錄用時的工資待遇等方面也與短期大學畢業生等同,並規定民間企業在錄用時也要依據此標準。

  長期訓練課程中的2年制的應用課程的目標是培養生產一線的負責人,以修完專業課程的學員或具有其他實際業務經驗、擁有同等以上的技能及相關知識的人員為物件。根據日本內閣府人事院的相關規定,修完應用課程者可以賦予同4年制大學畢業同等的資格,在參加國家考試的報考資格和公務員錄用時的工資待遇等方面與4年制大學畢業生等同,同樣規定民間企業在錄用時也要依據此標準。

  另外,短期訓練課程中的專業短期課程以在職者為物件,進行6個月以下的訓練,一般也被稱為能力開發研討會。短期訓練課程中的應用短期課程也以在職者為物件,進行60課時以上至1年以下的訓練,被稱為企業人學校研討會。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是否開設短期訓練課程,因學校設施利用情況和年度的不同而異。

  (二)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課程設定及特徵

  1.專業課程及其特徵

  下面主要透過對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長期課程設定情況的分析把握其培養人才的特點。長期課程中的專業課程一般包括生產技術專業、電子控制專業、電子資訊科技專業、居住環境專業、建築專業等。在此以九州能力開發大學校電子資訊科技專業為例加以說明,該專業以培養精通硬體技術和軟體技術的技術人才為目標。其必修課程如表2所示。

  從上述九州能力開發大學校電子資訊科技專業的專業課程中的必修課程的設定來看,為了實現自己能“製造”產品的技術人才及工程師這一培養目標,在課程設定方面有以下特點:1)注重實踐與理論學習融合。即開展生產一線必要的技能、技術和相關理論有機結合的訓練。在學習“製造”所需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透過專心致力於與生產一線相符合的實驗、實習,開展理論和技能及技術融為一體的學習,使其掌握與生產一線相對應的實踐能力。2)注重實踐課程。為掌握生產一線必要的技能和技術,注重實驗和實習課程的設定,並把製作與生產一線相同的部件作為實習的課題,建構與產業界的需求一致的實踐性課程。3)小班制。要為每個學生都配備能充分地致力於實驗、實習的完備的實驗實習裝置。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培養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兼備的、有實踐能力的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這一目的基礎上,專業課程教育特別重視“實用技術”。實用技術包含最先進的裝置、器材的操作技術等。在課程安排中它比工程學專業的大學還要多,學科與實用技術的比例大體上是50:50(某些學科也有40:60的)。實用技術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教授最基本的技能。基本技能指的是鍛鍊“感覺或五感”,這有利於形成製造業的基礎。按照基礎學科—基礎實用技術—專業學科—專業實用技術的順序循序漸進。進入第二年,會教授更深層次的理論(專業學科)和技能與技術(專業實用技術)。

  2.應用課程及其特徵

  應用課程一般包括生產機械系統技術專業、生產電子系統技術專業、生產資訊系統技術專業、建築施工系統技術專業等。以生產資訊系統技術專業來說,主要學習三種基本技術:用來支撐生產一線的通訊網路技術、資料庫技術、測量控制技術。在掌握以上三種技術的基礎上,在生產現場從設計和製作尖端性、高附加值產品開始,以培養能夠擔任相關領域的開發、製造和評價的高階實踐技術人才及生產一線的管理者為目標。

  應用課程第一學年的目標是:理解技能、技術並能夠分析、設計課題。為達到此目的,開設了兩大類課程:專業學科課程和專業實習課程。專業學科課程主要包括:工業技術英語、時事英語、生涯職業能力開發體系論、生產管理、工業法規、品質管理、經營管理、生產資料庫分析設計、嵌入式系統設計、通訊協議實施設計、數字裝置設計、安全系統設計、機械工學概論。專業實習課程主要包括:嵌入式系統構建實習、嵌入式裝置設計實習、安全系統構築實習、通訊協議實裝實習、生產資料庫構建實習、生產管理系統構建實習、介面設計製作實習等。

  應用課程第二年的目標是提出課題並進行設計,且能夠發表研究報告。課程同樣分為專業學科課程和專業實習課程。其中專業學科課程主要包括:創造性開發技術的方法、環境與能源、工學倫理、綜合生產管理系統、安全衛生管理。專業實習課程主要包括:測量控制系統構建實習、生產管理系統構建課題實習/生產網路構建課題實習(選修其一)、開發課題(組裝體系應用課題實習/生產網路體系應用課題實習、統一生產管理體系應用課題實習,任選其一)。

  從上述九州能力開發大學校電子資訊科技專業應用課程的設定來看,為了實現培養未來精通生產技術的高階實踐技術人才與生產管理部門的管理者這一目標,在課程設定方面呈以下特點:1}注重課題實習。即實施以具體的產品為原型的有關“製造”的綜合實習課題,並透過課題實習體驗與“製造”相關的規劃、設計、製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專業課程中獲得技能及技術要素的應用能力,掌握應用技能、技術的能力,並提高發現課題能力及必要的分析能力、計劃執行與推進能力。2)重視小組學習。即效仿生產製造一線的生產工序,組建與實習課題相關的小組,開展使每個人都能發揮其特長與專業性,且致力於共同課題的小組學習,透過不同專業成員的共同協作,在學習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及各領域的複合技術的同時,力爭透過會議和發表會等發揮團隊合作力量,提升成員的溝通能力及演示能力等。3)貼近生產現場。即將企業的委託和共同開發獲得的知識及技術要素納入實習課題,創設與生產現場的實際相切合的實踐課程。

  鑑於應用課程是以培養精通生產技術的高階實踐技術人才與生產管理部門的管理者為目標,這就要求學員必須要掌握綜合的知識與技能技術,並具備計劃、設計、開發能力及生產管理能力等。因此,應用課程中的實用技術和實習佔到8成,並以“標準課題學習”和“開發課題學習”為中心。第一年進行的“標準課題學習”是同一學科的學生組成小組,培養解決相關問題的應用能力。比如,根據課程內容所設計的課題,畫圖、設計程式、製作零部件,然後完成課題。另一方面,第二年進行的“開發課題學習”是學生組成小組,自發地設計課題的開發學習。“應用課程”正是透過具體的課題學習來培養高階的實踐技術人才與管理者。

  三、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社會服務與科學研究職能

  高等教育機構開展社會服務的渠道和形式是多樣的,日本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主要是透過加強與中小企業的聯絡,依靠培養合適的人才、推進科學研究及舉辦相關的短期訓練等為社會服務。與此同時,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建構了促進上下銜接、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進而推動人才在不同的教育水平與階段間的自由流動等,這也是其社會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招生及其作為工業高中繼續合作教育的職能

  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入學實行普通考試和推薦考試兩種形式。其中推薦入學的人數基本佔到了全部入學者人數的一半,且以職業高中畢業的學生佔絕大多數。普通考試的合格者中,普通高中畢業者佔6成左右,職業高中畢業者佔4成左右。另一方面,應用課程的入學必要條件是修完全部專業課程或達到同等水平者。這裡的同等水平者包括:在高等技術專門學校中修完2年課程的學生、專門學校畢業的學生以及高中畢業且具有2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的在職人員。

  與文部科學省所屬的大學不同,工業高中畢業生中升入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比例非常高,有的學校超過3/4。而原來工業高中畢業者最主要的升學方向是與高中階段的課程無關的專門學校。從這一角度看,專門學校不能很好地發揮工業高中畢業後作為繼續教育場所的功能。而與之相比,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具有多樣化的入學考試方式,而且課程有更多的相關性,因此選擇進入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學習的職業高中畢業者日益增多。近幾年,職業高中(工業高中)與大學和專門學校合作、銜接的問題案例時有發生,從提供繼續教育場所的觀點來看,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事實上,職業高中特別是工業高中畢業生在高中階段就早已掌握了基本的實用技術並進行了實地學習,因此普通高中畢業生想在2年的專業課程學習中達到同樣的程度是十分困難的。

  (二)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就業及其與中小企業間的合作職能

  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時代,企業要求的人才是具備熟練的技術並能發揮創造力的人才。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在開展精英培訓的同時,希望向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實踐技術人才,因而受到很高的評價。綜合歷年的情況來看,其畢業生在各就職行業種類中,製造業最高,基本上佔半數以上,部分年份甚至達2/3,其餘依次為建築業、服務業、批發零售業。另外,從就職企業規模來看,在不足300人的中小企業就職的佔2/3,在300~999人的中型企業就職的約佔2成,在1 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就職的約佔1成,但近年在大企業就業的人數有增加的趨勢。最初日本創辦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目的就是為地區製造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培養實踐技術人員,這一目的到現在也沒有改變,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畢業生仍然深受中小企業歡迎。在當今資訊科技時代,一方面大型企業對實踐技術人員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以在職訓練為中心的企業內人才培養方式也在發生改變,這也意味著需要依靠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完成人才培養的行業和企業在不斷增加。

  另外,從畢業生的具體就職領域來看,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培養的實踐技術者,不僅限於各部門的工程師、技師等職業領域,還涉及到研究輔助和專業人員、第一線監督人員、高階技能人員等多種職業領域。當然,廣泛的就職領域要歸功於學員在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專業課程與應用課程中接受的良好教育。這也使得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相對於工科大學或高等專門學校不同,能夠培養出就職範圍較廣的人才,並主要為中小企業輸送人才,可以說這正是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特有優勢。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作為中小企業培養人才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時作為中小企業培養人才中占主導地位的教育培訓機構,在日本的人才培養系統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三)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與大學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補充職能

  在當今世界,為了使接受培訓者在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又能掌握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理論,並能在未來的職業領域和生涯發展中具有較強的遷移能力和轉換能力,職業教育領域開始重視融合普通教育領域的通識教育,著眼於培養複合型技術人才。日本也正在探討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與普通學校間在學制和課程內容間的相互滲透及相互補充的問題。在2012年11月27日召開的日本文部科學省中央教育審議會的大學分科會上,就專門把“教育機構相互間學分認定及編入學問題”等作為重要的議題加以討論,最終達成了文部科學省從2013年開始承認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及職業能力開發短期大學校的學分,並獲得大學認可。這主要是由於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並不是隸屬於文部科學省的、基於《學校教育法》而創辦的學校,而在此會議之後,大學可將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作為“大學以外的教育設施”,並可進行學分認定。這次會議就編入大學學習問題也進行了研討,達成了“大學以外的教育設施”(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等)的畢業生可以進入大學繼續學習的意向。與此同時,厚生勞動省也充分認識到這一措施可以為大學校及短期大學校的學生提供更多獲得深入學習的機會,因此也積極推動大學生在大學校及短期大學校的學習及實習制度的開展,力爭透過開展雙向的實踐性技能學習,以達成雙方間的學分認定,促使各教育機構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特色及強化相互間的交流。

  (四)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科學研究職能

  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在前述職能的基礎上,也具備科學研究的職能。其途徑主要包括:合作研究及委託研究、綜合技術展覽、與教育培訓機構合作等。

  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根據地區產業面臨的技術開發等課題,依靠和產業界的合作研究以及委託研究,作為向所在地區開放的綜合技術學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積極為社會作貢獻。委託研究是接受民間企業的委託而進行的研究,費用由民間企業全額負擔。合作研究是和民間企業等聯合進行的研究,按協議各自承擔相應的費用。2011年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參與的合作研究為83項,委託研究為6項。例如,東北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接受東洋興產株式會社的委託,開展的以發熱面板技術的實用化為目標的系統開發。

  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還透過綜合技術展覽不斷服務於社會。綜合技術展覽是指透過成果展示和研究發表、製作體驗角、機器人制作及競技會等活動,向所在地區的企業、高中及民眾展示與製造相關的專業實踐教育培訓以及研究開發的現狀、水平等,這種展覽每年都定期舉行。另外,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還透過與當地教育培訓機構的合作,開展面向工業高中教職員的研修和麵向高中生的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體驗講座等,努力加強與所在地區的合作。此外,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研究成果不只限於與民間企業的技術合作,還經常作為反映生產一線實際情況的訓練課程被靈活地加以運用,這都有助於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在各領域提供更好的服務。

  四、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在社會轉型期日本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再建構中的作用

  自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科技發展等帶來的一系列社會變化,日本對各級各類勞動者的素質都提出了新要求,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對職工的能力開發。由此,自我啟發教育、脫崗培訓等模式開始成為企業內教育的重要選擇,企業內教育模式也日趨多樣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內教育正與公共職業訓練相結合,呈現出企業內開展的在職訓練體制向包括學校職業教育(大學校、高等專門學校、專門學校、職業高中)和公共職業訓練在內的多種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的體制轉換的趨勢,靈活運用公共職業訓練設施日益成為各個企業的重要選擇。也就是說,在日本,各教育機構間在開放和自立的同時,也開始進行相互聯合,這就為轉型期構建與以前不同的新的人才培養體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透過前述對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考察,也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今後建構公共職業訓練體制在日本的人才培育體系中將佔有獨特的地位。

  第一,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不僅涉及培養“技術員”、“工程師”等職業種類和領域,還包括培養能夠適應多樣職業和領域的人才,例如“研究輔助員”、“專業幹部”、“維護人員”、“生產一線的高度技能人才”或“管理者”等,這說明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同理工類大學和高等專門學校所發揮的作用明顯不同,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第二,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把過去依靠生產現場的經驗和在職培訓(OJT)培養“實踐能力”的方式課程化。也就是說,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的成功之處在於其開發了“代替生產現場的在職培訓方式的教育體系”。也正是因此,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受到很高的評價。

  第三,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作為職業高中特別是工業高中的繼續合作教育機構,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畢業生可以進入大學學習又促進了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與普通高等教育機構在學制和課程內容間的相互滲透及相互補充,使日本的現行學制更加靈活多樣,也真正實現了上下銜接與溝通。

  第四,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作為中小企業的人才培養場所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一方面承擔著從專業基礎到高階專業知識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與中小企業的教育訓練緊密結合併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中小企業和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之間的這種聯絡,也說明了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在社會轉型期日本人才培養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和當地中小企業間的聯絡將更加密切。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以“技術合作、研究開發支援”的形式正在逐步加強同當地中小企業的合作。

  透過上述幾點的分析可以看出,職業能力開發大學校雖然還面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可以說,它已具備承擔人才培養體系的部分重任的能力,在社會轉型期日本的人才培育體系中確立了自身特殊的地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