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教學中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論文

學校體育教學中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論文

  摘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者衰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處於完好的狀態。”我國在2011年新頒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了社會適應目標。由此可見,社會適應對個體健康及發展的重要性。那麼,對正處於生長髮育關鍵時期的青少年學生培養社會適應性教學目標,更是具有現實性和時代性,為實現這一學習領域的水平目標,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學校體育教學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課外體育活動、課餘體育競賽、課餘體育訓練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競爭意識和挫折承受能力,為適應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學校體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途徑

  1前言

  在現代社會中,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高低對其學習、工作、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關注。然而,在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中只注重學生的運動技能的培養,很少關注透過學校體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隨著我國在2011年新頒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如何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已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本文將闡述透過學校體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競爭意識和挫折承受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

  2學校體育教學目標及社會適應能力

  (1)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是指學校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透過體育與健康課程、課外體育活動、課餘體育競賽、課餘體育訓練的開展來體現學校體育的價值。為學生更好地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掌握體育與健康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和鍛鍊的興趣,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全面地發展,使學生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終身體育和適應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實現社會角色的能力。它包括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動能力、選擇並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的能力。個體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基礎,才可能融入社會、被社會接納,增加社會參與的廣度,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3學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存在的問題

  (1)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被擠佔,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學生缺乏自信心。體育與健康課程是整個學校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在普通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被文化課擠佔或挪用現象普遍存在,體育課時不能保證,導致教學任務的無法完成,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缺乏自信心。主要原因是體育教師方面沒有考試的壓力,外出培訓和職稱晉升的機會很少,對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知識更新不及時,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激情可言。學生方面,則由於對體育認識不足,體育意識淡薄,自覺鍛鍊習慣缺乏等原因,導致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同步,師生關係緊張,再加上課時的被擠佔,教學任務及內容的短缺,都讓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缺乏必備自信心。

  (2)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的較少,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低,人際間關係緊張。課外體育活動是指學校在課餘時間開展的面向全體學生的,以健身、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以班級為基本組織單位,以滿足廣大學生多種身心需要為目的,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和諧發展的體育鍛煉活動。但在普通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組織的較少,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低,學生之間人際關係緊張。主要原因是學校方面由於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多數學校的教學場地、教學設施、體育器材在面積、數量和質量上都達不到國家的標準,不能有效滿足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需求。教學內容方面,多年來以競技體育運動專案為主編排的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及活動貫穿於整個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之中,這些規則嚴密、技術要求高的教學內容陳舊單一、枯燥乏味,使教學過程嚴肅有餘,活潑不足,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導致了學生間的交往減少,人際間關係緊張。

  (3)課餘體育競賽組織的較少,導致學生沒有成與敗的體驗,競爭意識淡薄。課餘體育競賽是指充分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以運動專案、遊戲活動、身體練習為內容,根據正規的、簡化的或自定的規則進行的個人或集體的體力、技藝和心理的相互比賽。但在普通學校課餘體育競賽組織的較少,導致學生無法體驗成功與失敗,競爭總識淡薄。主要原因是學生方面由於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裡都是享受著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在營養、膳食、環境、生活方式和教養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導致學生的體質出現明顯的下降,從而表現為運動能力的不足。學校方面,近年來由於學生體質的下降和運動能力的不足等因素,很多學校在舉行課餘體育競賽活動時,經常出現學生受傷害事故的發生,很多學校都不願承擔由此帶來的責任,所以很少舉辦或決不舉辦課餘體育競賽,導致學生參加競賽的機會很少,競爭意識不強。

  (4)課餘體育訓練組織的較少,導致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低下。課餘體育訓練是利用課餘時間,對部分在體育方面有一定天賦或有某項運動特長的學生,以運動隊、代表隊、俱樂部等形式對他們進行較為系統的訓練,旨在全面發展他們的體能和身心素質,提高某項運動的技術和水平,培養競技體育後備人才。但在普通學校課餘體育訓練開展的很少,導致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較低。主要原因是體育教師方面由於一般學校沒有專職的教練員,一般是體育教師不僅要承擔課堂教學任務還要兼職教練員,在每週十幾節體育課的工作量基礎上,再花相當多的心思和精力在課餘體育訓練上,顯然有些不合實際。再加上很多體育教師不是專業的體育教練員出身,缺乏體育運動訓練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指導學校課餘體育訓練的實踐經驗,不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訓練。學生方面,則由於應試教育給學生造成的課業負擔,擠壓了學生運動時間,無法讓那些有運動天賦或體育特長的學生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課餘體育訓練。導致了學生不能在一次次不能完成某項技術動作中體驗失敗,感受挫折。

  4學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途徑

  (1)保證體育與健康課時,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對自己的正確自我評價,對其個人的心理生活及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如果個體對自身的估計與社會上其他人對自己客觀評價距離過大,就會使個體與周圍人們之間關係失去平衡,產生矛盾,長期以來,將會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徵自滿或自卑,將不利於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健康發展。因此,在保證體育與健康課時的同時,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讓每一個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評價,同時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尤其是那些體育成績差、運動能力弱的同學往往對自己沒有信心,更不願意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不足,有的甚至出現一定的心理障礙,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產生牴觸心理。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去有意識地為這些學生創造符合其優勢、特長的展示機會,由簡單到複雜,逐步培養其自信心。同時,也可以讓那些體育成績好、運動能力強的同學去幫助與指導這些差的同學,讓每一個學生逐步樹立自信心,在集體中找回自己,與大家一起友好相處。

  (2)多組織課外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是一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離不開的一種能力,它包括表達理解能力、人際融合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從發展的眼光看,這些能力在未來社會中顯得尤為重要。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接觸的社會關係較少,不知道如何與別人進行交往。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完成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任務的同時,多組織一些課外體育活動,如足球、籃球、排球、遊戲等集體專案,因為這些集體專案都存著多種人際交往關係與相互間配合的活動,最能體現學生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交往關係。學生能在這種集體的課外體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學到與人交往的經驗,為今後的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3)多組織課餘體育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競爭意識是指以個人或團體力量力求壓倒或勝過對方的.一種心理狀態,它能使人精神振奮,努力進取,促進事業的發展,它是現代社會中個人、團體乃至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態。如果一個人沒有競爭意識,就很難立足於社會,而競爭意識的培養再沒有比課餘體育競賽中優勝劣汰、能力至上的競技法則更直接、更生動了。體育教師在教學之餘,可以利用課餘體育競賽組織形式的靈活性、競賽內容的多樣性、參加活動的群體性、競賽時間的課餘性來組織單項賽、對抗賽、選撥賽、測驗賽、等級賽、表演賽等比賽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透過課餘體育競賽活動,體育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機遇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它永遠屬於那些積極進取的人。讓學生在競爭中認識競爭、學會競爭、勇敢面對競爭,並在活動中相互學習,互動發展,為今後激烈的社會競爭打下良好的基礎。

  (4)多組織課餘體育訓練活動,培養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挫折是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支配下,在實現目標的活動過程中,遇到的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支克服的障礙和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所產生的緊張和消極的情緒反應。挫折承受能力是一個人走向社會,面對紛繁複雜的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因此,體育教師在進行課餘體育訓練活動時,要對那些平時在體育課上運動能力強,有體育特長的學生透過不同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對其施加挫折承受能力的訓練,要使學生在完成一般體育動作的時候除了靠天賦和平時的練習外,還要靠意志品質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難和障礙。體育教師應該有意設定一些困難、挫折環節,在原有的內容、方法和要求上提出更高的目標,使學生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困難,刻意去磨練學生的意志力,培養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挫折的品質,從而培養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挫折承受的能力。

  5結論

  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現實性和時代性。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透過體育與健康課程、課外體育活動、課餘體育競賽、課餘體育訓練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競爭意識和挫折承受能力,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社會環境做出積極的適應,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潘紹偉,於可紅,主編.學校體育學(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

  [2]徐建群.體育教學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01,(4):56.

  [3]宣鳳霞.論學校體育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2004,(3):34.

  [4]王飛.論體育教學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69.教學探索JIAOXUETANSUO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