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職業教育經驗啟示論文

德國職業教育經驗啟示論文

  人們總是驚歎德國產品的精細和品質,盛讚“德國製造”的質量,而這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德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為了探究德國職業教育的奧秘,筆者與來自全國各地中職學校電子專業的24位一線骨幹教師,來到德國黑森州一個名叫大蓋勞(Groβ-Gerau)的美麗小鎮進行學習培訓。大蓋勞小鎮上有一所職業技術學校,我們將以學生的身份在這所學校開展學習,體會德國的職業教育。

  學生管理的松與嚴

  到達大蓋勞小鎮的第二天早上,我們來到一棟建築物前。翻譯人員對我們說,這裡就是我們即將開展學習培訓的學校。雖然說這是一所職業技術學校,但是卻沒有校門,教學樓前面的路邊有幾根一字排開的彩色鐵柱子,仔細看,路旁還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一串德文,這是學校的名字。教學樓旁邊是三五成群的學生,有的在抽菸,有的在聊天,偶爾有幾個學生擁抱在一起,像是久別重逢。這些學生打扮時髦,將頭髮染成五顏六色,有的男生還戴著耳環和精巧的鼻環。教學樓大門打開了,穿過一個玻璃門,徑直進入教學樓,筆者發現,這裡的地板和牆壁都十分乾淨。

  幾天學習下來,筆者對德國職業技術學校的管理有了大致的印象:校園是敞開的,沒有圍牆,沒有保安,沒有防盜網,但每一棟教學樓的大門都緊鎖著,教學樓裡的每一個教室,甚至衛生間都上了鎖,教師不來開門,學生只能在外面等,教師離開教室的同時也會把門給鎖上,這樣一來,桌椅和實訓裝置被學生無故損壞的情況就不會發生了。學校對教學樓的管理十分嚴格,不允許任何人在裡面抽菸。我們一行人中有個老菸民,一次下課後,他獨立走出教室,來到走廊盡頭,習慣性地點燃一根菸。誰料一根菸還沒抽完,翻譯人員的電話就來了,提醒他不能在教學樓裡的任何一個地方抽菸!原來,一個德國學生看見他抽菸,打電話告到學校教學秘書那兒去了。

  在國內,職業技術學校在學生儀容儀表的管理方面想盡了辦法,即便如此,也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德國職業技術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既松又嚴,松與嚴之間,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要求,在個性與自由之間拿捏有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雙元制”職業教育

  位於大蓋勞小鎮的這所職業技術學校實施“二元制”職業教育,全校近3 000名學生,教職工人數總共不到200人,這種師生比例的格局與國內的職業技術學校一樣。據瞭解,這所學校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是12至20人,而國內職業技術學校一個班的學生人數是40至60人,每個教師的課時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經過深入瞭解後得知,德國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不僅要在學校上課,還要到教育企業進行實習。比如,一個班級共有20名學生,他們可能來自於18個不同的企業。

  為什麼說這些學生來自於不同的企業呢?原來,德國學生中學畢業後,願意上大學的.可以直接報讀大學,願意上職業技術學校的可以直接到企業申請工作,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企業每個月支付給學生一定的生活補貼。當然,這些學生必須一邊工作一邊在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比如:一年級學生每週在企業跟班實習兩天,在校學習3天;二年級學生每週在企業跟班實習3天,在校學習兩天;三年級學生每週在企業跟班實習4天,在校學習1天。學生畢業時可獲得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經考核合格後方可取得在該企業工作的資格。這種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教育模式,就是“雙元制”職業技術教育。“雙元制”是德國獨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職業教育制度。

  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核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有兩種身份:在企業是學徒,在學校是學生。學生有兩個學習場所:一個是企業,一個是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學習費用由企業和政府共同承擔。從表面上看,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二者相互分離,但從學生個體而言,則是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學生畢業後就能夠實現無縫對接上崗。因為學生的實習培訓是在工作現場進行,真刀真槍地進行操作訓練,對工作環境十分熟悉,掌握著一定的工作規範,所以畢業時能夠掌握良好的職業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雙元制”是德國立法支援、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是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形式,近年來也被國內的一些學校借鑑。但是,完全照搬“雙元制”教育模式,顯然不符合我國國情。目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基本上是在學校進行,由於實訓條件有限,因此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無法同步進行,大部分實訓操作是模擬模擬訓練或現場參觀實習。學生畢業後雖然持有職業技能證書,但是離無縫對接上崗還存在距離。有鑑於此,有的學校採用“訂單式”“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開闢了一條道路。一方面,企業參與制訂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避免了培養目標脫離實際,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有利於調動企業助學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較好地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在教學計劃執行過程中,企業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還能選派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有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元制”職業教育在國內水土不服,筆者認為是受到了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因為人們普遍對職業技術從業人員存在偏見。為更深入瞭解“二元制”職業教育的精髓,我們考察了西門子公司、賓士汽車裝配廠等,還參觀了他們的教育企業,如PBA、BZL等。筆者發現,在德國企業,企業會將技術專家的簡介和他們的技術革新產品或裝置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技術工人地位之高,非同一般。而在國內,技術工人的身份地位是不被人們看好的,目前,我們需要改變這種觀念。

  “行動導向教學”

  在學習培訓期間,我們以學生的身份體驗了“行動教學法”。有一個專案是“自動控制百葉窗的製作安裝”,教師要求我們3人一個小組,以團隊的形式完成這個專案。以我們具備的專業水平以及掌握的技能,完成這個專案一點問題也沒有。在操作前,我們做了具體分工:設計圖紙、設計自動化控制的程式、選擇和檢測製作百葉窗的器材,最後通力合作進行組裝和除錯。“行動導向教學”的6個步驟是: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反饋。在完成了前面4個步驟後,我們靜靜地等待老師的檢查和反饋。檢查時,各個小組先進行彙報,彙報結束後,德國教師開始提問:你們這個作品的成本是多少?向客戶的報價是多少?你們選用的控制方式是由誰決定的?跟客戶溝通了嗎?客戶滿意嗎?一連串的問題把我們問得啞口無言。

  在我們的思維裡,這些問題不重要。成本多少?學生以後工作了,去商店買材料就知道了;控制的方式當然是由我們決定了;客戶在哪裡?學生參加工作以後不就有客戶了嘛!對於這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工作以後自然會懂的,現在最重要的是學會控制程式的設計、器材的檢測以及百葉窗的組裝步驟和工藝。

  但是,德國教師不這麼認為,他們十分重視完成一項工作的細節及過程,這引起了我們的反思。目前,國內很多職業技術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以上問題,甚至將這種忽略美其名曰“善於抓住教學重點”。仔細想想,我們的大多數學生是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的,這會使很多學生在學習了幾年之後,仍然掌握不了所需的技能,在畢業後參加工作時感到手足無措。

  “行動導向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行動”中學習,為了今後的“行動”而學習。“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培養人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以職業實踐活動為導向,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學生從行動開始,到學會行動結束,以技能教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學生畢業後快速適應工作。

  學生的動與靜

  在德國的第三天早晨,筆者發現小鎮上德國汽車的噪音很大,受好奇心驅使,特意到小鎮上轉了一圈,因為正值週末,街道顯得十分安靜。原來,汽車噪音那麼大,不是汽車的問題,而是街道太安靜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筆者對動與靜的理解和體驗也越來越深刻。在德國的商店裡、火車上,人們說話總是輕聲細語,學生在學校裡、課堂上也是如此。教師不提問,學生會安靜地坐著學習,教師講課時的聲音也並不十分洪亮,剛開始我們很不習慣。國內的職業技術學校教師講課聲音小還得配戴一個“小蜜蜂”擴音器,否則根本蓋不過學生的說話聲。在德國職業技術學校的課堂上,筆者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耳根清淨”。直到有一天,校園裡舉辦的一場學生畢業狂歡帶給筆者另一番驚喜。這些即將畢業的學生,在校園裡透過擴音機大聲地唱歌,興奮地跳舞,在畢業狂歡會上整蠱老師,哈哈大笑。平日裡嚴肅認真、拘謹的德國教師也會參與狂歡活動,放鬆身心。

  在位於波恩的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技術研究所參觀時,德國一位教師說:“比爾·蓋茨不可能在德國出現,因為比爾·蓋茨就是在一個沒有窗戶的地下室起步的,而德國是不允許作坊設在沒有窗戶的地下室,所以德國不會有比爾·蓋茨。我們每進行一項改革都很艱難,我們很保守。”其實,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他們的改革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並且形成了“雙元制”這種卓越有效的職業教育制度。雖然德國的職業教育有很多優點,但由於體制、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只能借鑑他們先進的理念和實踐經驗,結合本國國情,積極探索合作育人、開放育人的路徑,讓“崇尚一技之長”的理念成為社會風尚,這才是國內職業教育的春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