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的戰略價值探析論文

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的戰略價值探析論文

  當前我國職教師資嚴重短缺,且培養培訓機構嚴重不足,在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解決措施,具有重大戰略價值:能消解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既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也是“窮國辦大教育”的必然要求;能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促進地方高師院校順利轉型。具體措施包括:更新教育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改進與完善職教師資培養相關條件。

  進入21世紀,世界製造業加速東移,我國製造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用工需求迅速膨脹。儘管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使這一需求受到暫時抑制,但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導致此輪大量需求的不再是普通農民工而是技工和高階技工。對此,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卻未能做好充分準備,表現在職業技術教育雖然得到迅猛發展,但職教師資特別是專業教師卻嚴重短缺;教學質量不高,人才培養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其原因在於我國未能形成滿足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職教師資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我國龐大的地方高師院校由於基礎教育師資需求漸趨飽和,並已處於“產能過剩”狀態。因此,引入地方高師院校參與職業師範教育,拓寬職教師資培養渠道,緩解職教師資嚴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具有多重戰略意義。

  一、職業教育迅猛發展,亟需拓寬職教師資培養渠道

  (一)職業技術教育迅猛發展,職教師資嚴重短缺

  2005年以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逐步走出低谷,迎來快速發展的高峰期。一是辦學規模急劇擴大:2006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1489萬人,2008年增加到1675萬人。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從1998年的43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268.1萬人,每年以29.87%的速度擴張;在校生數從1998的117萬人發展到2005年的713萬人,增長了6.1倍。2009年,全國中職學校在校生達到2056萬人;高職院校在校生達到900多萬人,招生人數310萬人,佔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的一半[1]。二是職業院校迅猛增加:僅全國獨立設定高職院校就從2000年的442所增加到2007年的1109所,平均每4天誕生一所。

  與此對應的則是職教師資嚴重短缺,生師比居高不下。2006年全國中職學校師資缺口為30萬。教育部測算,2009年全國職業教育師資缺口已達40萬。可見,近年來職教師資缺口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逐步擴大。中職學校生師比從2000年的16∶1攀升到2006年的23∶1,其中,普通中專超過了31∶1;官方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普通高中生師比為16∶1,中職學校生師比平均達到26∶1[2]。而西部省市這一比例更高,如重慶市中職學校2006年生師比達到29.25∶1,四川省2008年中職學校生師比為30.58∶1。

  (二)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機構嚴重不足,教師來源得不到基本保障

  全國目前僅有8所獨立設定的以培養職教師資為目標的師範學院(教育部公佈的2008年教育統計資料顯示僅有4所),另有32所普通高校設定了職教師資培養的相關專業或二級學院,這些院校每年培養的職教師資畢業生最多隻有6萬左右,這些學生中,“最多能有2萬人去當老師”[3]。

  我國職教師資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未能形成完備的培養培訓體系,缺乏專門的職教師資培養機構,師資有效供給嚴重不足。即使是全國現有的8所職業技術師範學院,有的也正在醞釀改名,或者考慮轉變培養方向。二是綜合性大學對職教師資培養積極性普遍不高,全國32所設有職教師資培養部門的普通高校,能堅持培養職教師資的,現在只有24所。

  問題遠不止於此。多年來,我國職業院校一直存在師資結構嚴重不合理的'現象,即“文化課教師比例偏大,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數量不足”。“2006年,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文化課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40.1%,專業課教師為55.9%,實習指導教師為4%;職業高中文化課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52.4%,專業課教師為45.1%,實習指導教師為2.5%。”[4] 即使是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也大量存在會教學卻不懂職業技術,懂職業技術卻不會教學的問題,“雙師型”教師甚為缺乏。近年來,職業院校新進教師絕大多數來自於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他們既不懂教學和技術,又缺乏生產實踐經驗。因此,職業院校現有教師普遍需要接受職後培訓。

  綜上所述,僅憑現有機構遠遠不能承載職教師資培養培訓之重任,必須儘快拓寬職教師資培養渠道,否則,勢必制約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對現階段我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

  二、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西方職教發達國家已形成相當完備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其特點是專門性與綜合性相結合,既有培養培訓師資的專門師範院校,又有綜合性院校的共同參與,多渠道、多層次地培養職教師資。而我國目前不僅未能形成完備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而且存在著培養培訓機構嚴重缺乏、體制不完善、機制單一,與高速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不相適應等諸多問題。因此,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多渠道培養職教師資,不失為一個戰略性舉措。

  (一)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的必要性

  由於人口變化的影響,全國基礎教育生源已呈下降趨勢。普通小學在校生數1980年達到峰值——14627萬人,2007年下降至10564萬人,降幅為27.8%;普通初中2004年達到峰值——6475萬人,2007年降至5720萬人,降幅為11.7%[5]。與此相關聯,2005~2007年基礎教育師資需求除高中階段有所增長外,初中和小學階段均呈下降趨勢,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基礎教育師資需求已日漸飽和,即使是高中階段,其增長率也呈逐年遞減狀態。截至2007年,全國共有師範院校169所,其中本科院校120所,部屬院校6所,地方高師本科院校114所;辦學規模中5001~10000人的有44所,10001~20000人的有79所,20001人以上的有15所[6]。2007年,全國普通師範院校共畢業本專科學生565996人[7]。而當年普通中小學新增教師僅為81746人,這意味著80%以上的師範院校畢業生未能就職於基礎教育,其供大於求之嚴重狀況已不言而喻。由此可見,普通師範院校特別是數量龐大的地方高師院校,已再也不能固守普通師範一隅,必須面向市場,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當前職業教育發展迅速,職教師資需求旺盛,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機構嚴重不足,正為地方高師院校提供了一個介入的契機。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既可以使自身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又可以拓寬職教師資培養渠道,緩解職教師資嚴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

  (二)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的可行性

  中外教育發展的歷史表明,學校教育是順應社會需要而產生的,社會需要決定了學校的辦學方向。當前,職教師資需求巨大,教師來源缺乏有效保障,這正是我國教師教育領域最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也是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的前提條件。

  近年來,國內教育理論界對職教師資培養理論基礎的研究均不約而同地聚焦於職教教師專業化。高師教育領域對教師專業化問題的研究與實踐已有10多年的歷史,各高師院校多已在教師專業化問題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實踐風格。因此,高師院校對職教教師專業化問題的研究與實踐具有堅實的基礎以及得天獨厚的條件。

  更重要的是,作為我國教師教育體系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地方高師院校在培養職教師資方面相對於綜合型大學也有其明顯的比較優勢:一是綜合型大學的辦學傳統更專注於培養研究型人才,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缺乏積極性和實踐經驗,因而多數綜合型大學內設的職教師資學院,普遍存在著以普教代職教、以理論代實踐的非專門化傾向,課程設定老化,專業設定不能與職業技術學校專業對接等問題;地方高師院校的辦學傳統側重於教師專業化教育,在基礎教育師資培養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即便是當下,對於培養基礎教育師資,地方高師院校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前些年,國內200多所非師範院校涉足教師教育的嘗試遭遇挫折就是明證),這是培養職教師資尤其是中職師資的重要前提。二是綜合型大學長於高深理論的探究,熱衷於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教育,普遍不重視應用型專業教育;地方高師院校由於師範教育綜合化趨勢使然,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即紛紛設定非師範專業,已積累了近20年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目前,基本上所有地方高師院校在專業設定上,師範專業和非師範應用型專業均已達到各佔一半的比重,為實施職教師資培養奠定了基礎。

  上述分析表明,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參與職教師資培養,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行。不僅如此,國內一些先知先覺的地方高師院校在培養職教師資方面已有成功範例。如重慶師範大學於本世紀初涉足職教師資培養,已取得了突出成效,該校與相關中職學校和企業共同協作推出的“中職教師能力標準”填補了我國職教領域的空白[8]。

  三、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的戰略價值

  (一)補充新生力量,消解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

  地方普通高師院校是我國教師教育領域中一支地域分佈廣闊、總體辦學規模巨大的力量。截至2008年,全國已有師範院校188所,其中本科院校140所,部屬院校6所,地方屬普通高師本科院校136所,職業技術師範院校4所;辦學規模中5001~10000人的49所,10001~20000人的85所,20001人以上的22所[9]。地方高師院校辦學規模基本上在5000~20000人左右,若取其平均值,136所地方高師本科院校平均辦學規模為12500人,在校生總數在170萬人以上,每年的招生數和畢業生數也分別在42萬人以上。假設這些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只需以其辦學規模的10%~15%參與職教師資培養,則每年可招收職教師範生4~6萬人,只需4年時間,其辦學規模足以和全國現有職業師範教育的規模相當。如果這136所院校目前就在大二或大三在校生中引入職業師範教育,則只需三五年時間,制約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師資短缺瓶頸有望得到緩解。

  (二)深度發掘現有教育資源是“窮國辦大教育”的必然要求

  儘管“優先發展教育”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之一,但在具體實行中,卻很難得到落實。這反映在政府教育經費投入長期低位徘徊上。“早在1993年,我國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政府教育經費佔GNP的比例要達到4%。”[10] 而這一目標直到目前也未能實現。“我國政府近十年對高等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平均不到0.6%,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1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即使達到這個目標,仍然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並且由於“政府投入到教育領域的資金必須首先滿足義務教育的需要”,切割到高等教育包括職業師範教育的蛋糕將偏小,這也就是“2004年以後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高等教育經費所佔比例逐年下降”[12] 的原因。同時,由於“政治穩定、經濟增長”是各級地方政府的優先考慮[13],也不可能擠出經費支援高等教育包括職業師範教育。由此可見,在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國職業師範教育的發展仍然會面對資源緊缺的困難。因此,必須深度發掘現有教育資源,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教師資培養,這既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也是“窮國辦大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拓寬地方高師院校服務面向,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2008年,“我國師範生畢業76.5萬人(包括本科畢業生30.3萬人,大專畢業生24.3萬人,中師畢業生21.9萬人),另外還有17.1萬非師範畢業生透過認證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累計達93.6萬人。而2008年基礎教育學校(即中小學)錄用的新教師只有25萬人,供給量大大超過需求量。”[14] 可見,師範院校特別是地方高師院校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極其嚴重。因此,地方高師院校亟需拓寬服務面向,儘快解決“產能過剩”問題。而引入職業師範教育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四)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與佈局,促進地方高師院校順利轉型

  從發達國家師範教育改革發展軌跡看,師範院校向多科性和綜合化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21世紀以來,國內高師院校無論是部屬師範大學還是地方高師院校,對此已基本形成共識,並且開始不同程度地向綜合化或多科性轉型。由於長期以來高師院校的學科專業主要是對應基礎教育科目設定的,存在學科結構單一的先天性缺陷,“其學科優勢主要體現在文理基礎學科和教育學科,而在文科中,又主要分佈在人文學科和教育學科,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應用性學科非常薄弱。”[15] 這是高師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師院校向綜合化或多科性大學轉型必須跨越的障礙。如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必然會促使其為這一新的生長點加大投入,調整和改善原有學科專業結構和佈局。若如此,將可能極大改善和最佳化地方高師院校的學科專業結構,為其向多科性和綜合化轉型並獲得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四、地方高師院校引入職業師範教育的戰略舉措

  (一)更新教育思想觀念

  對於地方高師院校來說,職業師範教育是一個新領域。普通師範教育人才培養的焦點在於學術性和師範性,職業師範教育除師範性外,更注重技術性、職業性和實踐性。因此,地方高師院校培養職教師資應“以立足於職業生涯發展的職教教師專業化教育作為培養職教師資的主導思想,強化學生企業職業實踐技能的訓練、職教教育理論的學習、職教教學實踐的效果。”“在專業課程教學上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一是基礎知識與基礎理論以夠用為度,不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二是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廣泛採用案例教學法,注重理論、技能與經驗的有機整合;三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實際操作互動運用、緊密結合。”[16]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高師院校參與培養職教師資,應根據具體校情采取校內校外、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相互結合、交替推進的策略,建立多種人才培養模式。一是2+2培養模式,在校內4年制本科相關專業推行,學生前2年實施大類專業教育(含通識教育),後2年實施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教教師專業教育(含實習實訓);二是與高職院校合作的3+2培養模式,學生前3年在高職院校完成專業課程和實習實訓,後2年到高師院校修讀本科後續課程和職業教師專業課程(含職教教師教育實習);三是選修和輔修課程模組培養模式,在本校內本科生中推行,即原培養方案必修課程不變,在非師範專業中開設職教教師教育課程選修模組,在師範專業選修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模組,畢業後學生可以基本勝任中職學校相關專業的課程教學;四是職後繼續教育模式,透過校地合作平臺,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合作,對本地職業院校教師進行職後培訓。

  (三)加強職業師範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相對而言,地方高師院校的學科優勢主要體現在理科和教育學科,其師資多長於專業理論教學,應用型學科及實踐教學是其短板,且“雙師型”教師短缺,為此,地方高師院校應著眼於改變現有師資能力結構,建設一支滿足職教師資培養需要的專業教師隊伍。其師資來源:一是從學校現有應用型專業中,精選既能從事理論教學又能從事實踐教學的專業教師,組建基本的職業師範教育師資隊伍;二是透過校企合作平臺和職業資格認證等舉措,培養“雙師型”教師;三是從工科類重點院校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四是從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職業技術院校“雙師型”教師中聘請兼職教師。

  (四)改進和完善職教師資培養相關條件

  地方高師院校應按職業和行業需要增添和配置相關裝置設施,並建立相應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此外,還應與區域內相關企業構建利益共同體,採取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模式,既為職業師範生的實踐教學提供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使其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獲得職教師資必備的職業能力,切實提高職教師資培養質量;同時,還可以為本校從事職業師範教育的教師提供更多參與實際生產流程鍛鍊的機會,為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搭建良好平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