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生態化的影響因素及實施策略的論文
高校體育教學生態化的影響因素及實施策略的論文
生態觀點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大力關注的焦點,在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教育生態學也應運而生,成為構建生態體育教育的理論基石。體育生態教育作為生態學和教育學的交叉與融合學科[1],將生態理念融入體育教學過程,以整體論和系統全面的觀點對體育課程進行審視,探索體育教育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途徑與對策,體現了人與自然及社會相互滲透、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平衡問題,已成為當今體育教育工作研究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拓寬了高校體育教學的研究領域,為我省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教育生態環境下高校體育教學的主旨是實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生態結構的最最佳化和學生身、心、人格與社會適應力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生態功能的最佳發揮。
一、教育的生態環境與體育教學的生態化
教育生態環境是把教育與生態環境相連線,以教育為中心,以教師教學組織、學生個體發展為主線,以學校相關教育為中軸,結合教育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系統,構成的具有相互關聯與作用機理的複合教育系統[2].它不僅反映了教育體系內部教學手段、內容、教學思想和價值取向等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反映了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及社會適應力等在複合教育生態環境內的個體發展因素。
體育教學生態化是從體育課程教學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教師利用系統資源,積極營造教學情境,組織與協調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外因素,將學生的個體發展與技能學習置於不斷互動的教育生態環境系統之中,運用均衡理論、協同學理論研究體育教學目標、內容、師生互動、教學環境的設定以及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促進學生完成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推動體育教學的良性發展。
體育教學生態化教育不僅要求體育教學中的各因素保持良好的動態平衡,而且使學生、家庭與社會等相關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態關係,形成一個有益於學生良性發展的生態環境[3].另外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教學課程,在高校體育教學生態環境中需要加強主客體間教學生態系統因素間的交流與互動,教師和學生是系統的主體,教學內容是客體;教師作為教育過程的實行者,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實施生態式的教學,無論從教學理念與風格、課堂言語表述,還是教學手段與肢體動作交流,都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以理解、寬容、關懷與支援的教師情懷,為學生營造寬鬆、溫馨的教學的環境以及充足的運動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引導學生個性發展的和諧與完善,體現體育教學的價值。
二、影響體育教學的生態化因素
(一)教學形式落後
目前,山東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形式落後,課程仍以技能學習為主,設定統一化的技術與考核標準,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新形勢下的教育理相脫節。許多高校雖然提倡學生自主選課,仍不能做到"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體現。高校體育教學目的是以技能學習為手段,全面掌握體育理論知識,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體育教學的目的與任務不在"教",而在"學",學生學習了就掌握了知識;教師要從"課堂、教材"向"學生、學習、學習過程"轉變,關注學生如何學?學到了什麼?改變單一的、枯燥的技能學習,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將週期性教學結果反饋給教師,以改進教學質量;這樣不僅豐富了體育教學生態系統,更有利於學生的個性、創造性的發揮。
(二)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
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缺失、從屬被動,學習上處於被動狀態,無自主性,不能提起學習的興趣;教師作為體育教學的組織者,滿堂灌的落後課堂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找不到知識、技術、方法的創新切入點,結果是窒息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思維。因此,在生態化體育教學中尊重學生學習選擇,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能力進行多元化教學,開展自主學習,以多階學習、高階思維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推動體育教學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教學環境的影響
由於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教育環境的影響,教學環境對體育教學具有較大的影響;適宜的教學環境有助於完善學生人格,促進能力的發展。我省多數普通高校教師沒能將體育教學的新理念、內容和方法納入教學情境,去營造溫馨、寬鬆與和諧體育教學環境,難以形成師生間的"和諧、自主、互動"式課堂教學場景以及師生雙邊的"討論式、啟發式、參與式"教學方式與"趣味、實際、活潑、新穎"的良好課堂教學氣氛。
因此體育生態化教學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充分體現出體育教學的人本精神,避免課堂學習及運動時人為因素的.不良影響,才能提高體育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體育教學環境還要考慮到天氣、場地、器材、自然形態(溫度、溼度、光線、通風等)等因素,根據環境要素的變化及時合理地改換教學計劃與內容。因此體育教學環境系統內的各要素保持一定"動態平衡",是維持體育教學生態化的基礎保障。
(四)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校園體育文化是高校體育教學生態化的外部教育生態環境,又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直接影響著體育教學的主客體、價值取向、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等體育課堂教學因素。受政治及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目前山東多數普通高校注重文化教育及科技能力等課程的教學,而體育課程仍是文化教育的附屬體,沒能形成內容豐富、獨具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在全民健身的教育生態大環境下,滯後的校園體育文化,已嚴重的阻礙了體育教學生態化的發展,影響了在《新課程》背景下生態體育的教學改革。因此,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會給體育教學帶來多元化變革,促進體育理論與校園文化教育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生態體育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樹立生態化體育教學的理念
體育課程教學是對人體健康與生命的詮釋,體育課程教學生態理念的建立,標誌著在教育生態大環境下體育教育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生態化體育教學過程就是將課程視為教與學的主客體參與與課程的發展和諧統一的生態體系,在教育生態體系與社會環境間保持動態平衡[4].生態化體育教學目的:其一就是追求學生健康的根本價值,在健康的基礎上提高生命活力與創造力。其二最大限度地遵循人體的自然規律、社會行為規律去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他們成為能適應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生態化體育教學實踐性、開放性強與課程多樣性,教學過程中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因此教學生態體系既要保持專業知識的完整性,又要適應現代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變化,以生態理念開展各種體育教學活動,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生態化課程體系
體育教育應樹立專業理論、能力與終生意識培養的整體觀念,課程生態化系統的構建在教學與評價實踐全過程基礎上,各階段不同側重,明確各階段實施計劃與相應的手段,建構學科知識體系。生態化教學體系中突出體育學科的手、腦並用的實踐特性,有助於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突出教學綜合設計和多元學習相結合,有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突出教學場景中的知、情、意、能的高階複合作用,增進教學效果。
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以學生健康價值取向為基礎,評價的內容、方法上與形式要與學生的"三維健康(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相對應,轉變以學生成績"優良差"等級性區分的課程評價,以健身和提高整體健康水平為目的,提高發展學生的潛能、增強體育意識與技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校園體育文化的塑造
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是體育教學生態化的核心,透過校園網路及廣播站為學生積極傳播健康上進、拼搏奮進的頑強體育精神,以校園多階體育競賽內化體育的價值與意義,渲染與烘托體育鍛煉對人健康與生命的價值,促進體育教學與課外鍛鍊的有效連線,使體育教學、運動鍛鍊校園體育競賽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另外高校體育的實施進一步推進了學校體育制度的文化建設,督促體育制度的規範與落實。使學生不僅能夠在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中掌握體育鍛煉知識與技巧,促進個性健康發展;進而推動山東高校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四)重塑和諧師生關係
教師和學生在高校生態化體育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與主體作用,體現著系統內教與學的生態化共生性。教師應放下傳統的"仰視"尊位理念,以立德樹人、啟迪智慧、啟迪文化的教學目的,以教師的"真情、寬容、友善"教學模式,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以鼓勵與欣賞的教學態度,進行師生雙邊的"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交流與對話,克服學生的畏懼心理;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挖掘學生的內心想法與需求,形成一個"和諧、趣味、活潑、新穎"的良好教學場景,重塑和諧的師生關係。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反饋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而且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具有助推作用。
在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教育的大環境中,山東普通高校體育生態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以增強學生健康、提高生命活力、培養健全人格與創新力為教學目標,構建生態化體育教學體系,更新教師教學理念,增進多元化教學形式,重塑和諧師生關係,提升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促進生態化體育教學的可持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振偉。教育生態學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生態化探析[J].運動,2014,(1)。
[2]李正賢。普通高校籃球教學活動的教育生態研究[D].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3)。
[3]沈逢元。實施生態化教學策略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
[4]仇有望。體育教學生態化影響因素及生態體育課程的構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