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庫存管理基本模式研究論文

圖書庫存管理基本模式研究論文

  庫存管理沒有一個嚴格意義的定義,但是庫存管理針對企事業單位來說卻是一個重要管理事項,庫存的情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僅可以反映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反映業務的流程,反映一個學校自身價值的體現,有著豐富甚至特有藏書的學校在日常教學及考核中能充分的體現出自我的文化底蘊和獨特模式。因此,合理的庫存是高層領導必須關心的,擁有豐富藏書和特有圖書館藏是每個學校圖書館的必備條件。從圖書館的庫存管理分析可知,圖書採購、圖書借閱等是需要有資料作為支撐的,而傳統的圖書採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花費大量的精力,而庫存管理資訊系統實現圖書的採購、借閱和報廢的整個流程,貫穿於圖書的整個生命週期。因此,圖書庫存管理系統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要一環。

  1圖書庫存管理

  圖書庫存管理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模型進行實現,按照一定的策略控制庫存量。圖書庫存管理的相關理論都是從企業庫存研究中遷移過來的。下面首先針對傳統的庫存控制策略和模型進行介紹,然後對圖書庫存的相關理論進行對比分析和敘述。

  1.1傳統的庫存控制策略和模型

  庫存控制策略是庫存管理系統中必須考慮和涉及的核心內容,控制策略的好壞,直接影響學校圖書館的日常運作。目前從理論方面提出的庫存控制策略比較多,但是從最基本的影響因素來看,主要是圖書的採購成本,書籍的損壞和丟失等。

  1.1.1書籍採購採購書籍是圖書館日常工作的第一步,一般有現場採購、根據書目採購、特定專案採購等。而這些採購工作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新書的重讀率問題。傳統的手工工作中,往往是採取專人專項負責的方法。例如A同志負責社科類別的圖書採購,B同志負責專業書籍的採購,C同志負責教材書籍的採購等。但是遇上現場採購的話,這樣做不但大大增加了採購成本,而且採購的圖書往往帶有一定的自我愛好色彩,不能很好地考慮到師生教學的需求。往往造成採購回來的圖書沒有人看,而喜歡看的圖書圖書館卻沒有的尷尬局面。

  1.1.2書籍的丟失圖書館內藏書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書籍的丟失。在傳統的人工工作中,書籍丟失的統計工作是很難統計出來的。少登記、漏登記、錯誤登記的現象時有發生。到最後的查庫中,賬面登記和實際書籍缺少總是對不上號,往往都要大排查一下,做個總的丟失統計。這樣不但大大增加了人員的工作量,而且在這段時間內,師生都不能借閱數量,對日常的教學活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1.3書籍的損壞書籍在日常的借閱流通中,往往會造成損壞,有時書籍封面的丟失,就丟失了書籍的排架號、條碼號等重要資訊。而在傳統手工工作中,這種書籍往往只能做踢舊處理,造成極大的浪費。庫存管理對應的理論模型包括很多,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可對其進行分類,本文並不對其進行分類研究,而是對模型進行簡單的分析。目前常見的庫存控制模型主要分為:隨機型和確定型兩種庫存模型。隨機型:該庫存模型是根據具體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其對應的模型比較複雜,需要控制的引數也比較多,通常情況下都是採用不同的檢查時間和檢查指標。當師生的需求量改變時,動態調整採購量和庫存情況,因此,庫存的隨機性特別大。確定型:該模型中通常採用比較固定的方式進行,模型對相關引數的變化影響較少,不會隨著引數的變化進行比較大的調整。例如週期性的檢查庫存量,根據庫存量進行定期的操作。

  1.2圖書庫存管理理論

  圖書庫存最初由圖書出版社、書店等提供更新的書目,由學校的採購人員根據自身圖書館的要求在書商提供的目錄中選擇符合圖書館要求的圖書。而在這採購的過程中,往往會遇見的問題就是書本的重複採購。如果沒有圖書館的館藏量和書商的書目進行數字對接的話,那麼不光浪費採購經費是不可避免,也不能滿足廣大師生對於圖書借閱的需求。圖書庫存控制策略是圖書庫存管理中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合理控制庫存量,既能使得圖書館能夠正常開展工作,同時又避免重複採購造成的資源浪費現象。傳統的庫存控制策略採用經驗分析的辦法,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推廣,透過計算機實現圖書庫存管理,既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時能夠施行精細化管理。透過計算機對圖書進行統計分析,能夠進一步提高庫存管理的智慧性。

  2軟體開發

  圖書館庫存管理資訊系統採用C/S架構實現,透過Java程式實現,下面將針對軟體開發過程中涉及的技術進行分析。

  2.1C/S架構

  目前的軟體體系結構主要包括兩種:B/S模式和C/S模式,這兩種模式根據不同的場景應用不用。隨著瀏覽器等快速發展,B/S模式越來越廣泛,其可擴充套件性比較好,能夠在不同的平臺下進行移植,方面客戶端的訪問。但是B/S模式給伺服器端帶來比較大的壓力。圖書館庫存管理系統主要面向管理員進行操作,都提供特定的客戶端機器進行操作,因此,使用比較方便。採用C/S模式的架構能夠在客戶端進行相關的處理,減少後端程式的壓力。在開發C/S模式的系統過程中,一般在伺服器端部署資料庫和後端服務處理。前端主要是為使用者提供互動介面。前端和後端透過socket進行通訊,後端伺服器操作資料庫伺服器,能夠避免前端直接操作資料庫,增加系統的安全性。基於C/S模式的系統主要包括以下特點:

  2.1.1功能模組分離該模式對應的伺服器在得到客戶端的請求時,會將該請求進行解析,根據不同的請求,由不同的功能模組完成,然後將資料返回給客戶端。客戶端會根據返回的資料進解析,最後以一定的互動介面展示給客戶。

  2.1.2位置透明客戶端和伺服器端在不同的機器上執行相關的功能,這個是系統部署的過程中就已經明確的,因此,相對雙方來說是透明的。

  2.1.3共享性一個伺服器端能夠同時為多個客戶提供服務,並且在執行相同操作時能夠獲得相同的資訊。

  2.1.4同步/非同步操作伺服器端可客戶端具體使用場景,採用同步、非同步等方式提供服務。特別是客戶端需要較長時間來處理某些任務,因此,伺服器端為其提供非同步的方式實現網路通訊,這樣能夠提高伺服器端的處理效率。

  2.1.5可擴充套件性可根據客戶端的數量進行動態調整。

  2.2Java程式設計

  本課題中採用Java實現,這是一種面向物件的程式語言。Java語言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語言,能夠在不同的平臺下實現,因此,具有很好的跨平臺特徵。Java繼承了很多C和C++語言的特徵,但是其在某些方面進行了很大的改進。特別是在記憶體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改進,使得程式設計師在編寫Java程式時無須過度關注記憶體的申請和釋放,都交給Java程式自己解決。Java語言編寫的程式具有很多的優點,例如在操作資料庫、Socket通訊以及一些視覺化外掛等方面非常容易實現。其跨平臺特徵使得客戶端能夠在不同的機器上執行。

  2.3資料庫技術

  資料庫是圖書館庫存管理系統中必須使用的一部分,其在很多系統中都具有很大的用途。資料庫的定義就是對資料的操縱和管理的一種軟體,在該軟體上儲存資料、使用該資料以及維護管理資料,因此可以縮寫為DBMS。具體來說,一個數據庫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的功能:①資料定義功能。資料庫能夠設計庫表結構,並將資料按照庫表結構進行組織儲存。②資料存取功能。透過特定的語言進行資料的存取操作,實現資料的插入、更新以及刪除等操作。③提供管理功能。資料庫必須為管理員提供對應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資料的安全性管理,完整性管理以及資料備份和恢復等對應的管理功能。④資料庫建維護功能。資料庫中必須能夠匯入資料、儲存、恢復資料等,為後續的使用提供維護功能。⑤資料傳輸。資料庫應該為其他應用程式提供訪問功能,該訪問功能需要透過一定的介面實現,例如實現Socket通訊,其他應用程式透過Socket訪問資料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