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財經類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地學基礎課程體系改革論文

淺談財經類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地學基礎課程體系改革論文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重慶工商大學2009 級開辦的專業,現在校生有300 餘人。該專業是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邊緣科學,具有經濟、管理、法律和工程技術4 個方面的學科性質; 同時該專業又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作為專業基礎課的地學基礎課程,是重慶工商大學在2010 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計劃中首次設定的課程,是在2009 級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2 門課程的基礎上改革而來。該課程是融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土壤學等課程內容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學校在2010 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大一階段就開設了這門專業基礎課,從2010 ~ 2015級的授課情況來看,反響較好。透過課堂理論講解與野外實習,學生儘早涉足專業領域,有了對專業的初步認識,並且培養了專業興趣。筆者透過專業地學基礎課程設定的初衷、課程的特色、教學內容體系的更新以及存在的問題展開探討,並且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以期望對財經類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 財經類大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特點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土地資源學、地理學、系統科學為基礎,以公共管理理論為核心,以規劃、資訊科技為手段的多學科緊密聯絡的綜合性學科。該專業在國內各高校的人才培養方面都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大致可分為偏重於技術型人才培養和偏重於管理型人才培養兩大類。目前該專業更傾向於培養以國土資源理論為基礎、以測繪與3S 技術為支撐的土地規劃與管理人才。重慶工商大學的鮮明特色是財經類專業為主的綜合性多科性大學,因此在這個學科背景下,學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有其獨特性,其人才培養目標與師範類、農業院校以及綜合院校不同,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紮實實踐能力的管理人才應該是其培養目標。這個目標的設計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體現財經類院校的特色,透過經管類課程的學習和訓練,又體現出管理學特色。

  目前重慶工商大學該專業由20 名教師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 人、講師5 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2 人、碩士學位的教師8 人。專業隊伍人員組成、職稱、學歷和年齡結構情況比較合理,學科中的教師多畢業於師範類院校地理專業、農業類院校、經管類院校、工科院校等,能夠滿足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其次,重慶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加快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有關土地制度改革、土地資源分配的問題尤其突出; 有較好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平臺,可以進行土地資源評價、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和區域土地利用與土地經濟方面的相關研究。鑑於以上專業優勢,重慶工商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構建上應該依託財經類院校的大背景,結合學校教師隊伍的專業優勢,面向區域環境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量身打造適合學校特點的專業培養方案以及學科體系建設方案。

  2 地學基礎課程設定初衷及特色

  地理學學科廣博,土地資源管理屬於其中的一個分支,涉及地理專業中的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等學科的部分內容。不同院校開設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雖各有側重,但地學基礎方面的課程都應該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對於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的地球表層空間、對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等的瞭解和認識,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關於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

  鑑於學校經管類學科大背景,從2010 級開始,在學生大一階段均統一開設管理類基礎課程,如會計學、管理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等課程。考慮學時的限制,不能在大一階段按照原來2009 級的培養方案開設2 門學科基礎課程,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這勢必會影響後續大二階段的土地資源學、土地利用規劃等專業主幹課的學習。綜合考慮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學院決定開設一門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地學課程,開設學期是大一第2 學期,課程名稱為“地學基礎”,學時數為64 學時,學分數是4,另外配備有學時是1 周、學分數是1 的相應的綜合地學野外實習,旨在透過理論學習和野外實習實踐過程,使學生強化地學思維,培養專業基本技能和興趣,為後續專業主幹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由於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原則上要求有2 個以上的教師擔任,分別講述地學中的不同側重部分。由於學院該專業的教師既有人文地理學方向,又有自然地理學方向,還有區域經濟方向,因而完全能夠滿足該課程對教師資源的需求,實現教師專業資源優勢的大整合,同時也滿足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獲取地理學綜合性基礎知識的學習目標,順應了當下社會培養複合型交叉學科人才的大背景,一舉多得。筆者在2010 ~ 2015 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地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中,發現學生透過本門課程的學習逐漸培養起專業的學習興趣,也開始對專業領域有了初步的認識,順利從基礎課程學習過渡到專業課程學習。

  3 地學基礎課程理論教學體系的構建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傳統的地理學、地質類專業以及資源、環境類專業有較大區別,因此學院重新構建了該專業地學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核心內容,在與專業息息相關的地殼、氣候、土壤、聚落、人地關係等方面加強了學時分配,體現出專業特色。

  ,在重新構建的課程體系中,更加註重專業培養目標和特色。例如在地殼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目的是將地質學的地質構造、地質作用過程及其產物、地質環境及其與人類關係展現給專業學生,併為學生後續進一步學習土地資源開發與規劃、土地評價與管理等課程打下紮實的理論基礎。針對專業特點、教學計劃、人才培養目標、學院教學條件和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對地質學基本理論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按照“地球的基本知識- 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地質學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這樣一個邏輯順序構建該專業的地質學部分教學內容體系。課程教學中,除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外,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興趣,增加一些地質與資源成因、規劃管理相互關係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地質學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強調以案例形式介紹地質學在土地調查與評價、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並突出3S 技術和現代資訊科技在地學中的應用與發展,具體案例可以涉及水土保持、土地調查評價與規劃等方面。

  4 地學基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地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也加強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特設定了綜合地學野外實習。野外實習是檢驗和應用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加深並鞏固對教材內容理解的重要途徑。條件完善的.實習基地、內容豐富的實習素材、經驗豐富的教學隊伍是保證野外實習圓滿成功的必要支撐條件。重慶工商大學綜合地學野外實習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實習專案之一,是安排在地學基礎理論教學之後的一次集中性綜合野外實習,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培養學生掌握野外調查與分析的基本方法。實習進一步豐富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是一個獨立的重要教學環節。

  4. 1 綜合地學野外實習目的透過野外地學實習以期達到

  以下教學目的: ①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調查的能力,並透過野外實習加深、加強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②瞭解實習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地域文化景觀的構成與基本特徵,深入認識其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係,從而建立起宏觀的、整體的思維方式;③透過對實習區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現象及綜合景觀的觀察、感知,綜合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發現、認知、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化對地理學各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併為以後的學習和參加社會經濟建設研究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④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撰寫論文、彙報成果的綜合能力。

  4. 2 實習路線與主要內容本次實習區域位於重慶市北部,野外考察點主要有6 個: 北碚區嘉陵江小三峽、合川區雲門鎮現代農業園、雲門紫色土、淶灘古鎮、合川區雲門鎮一帶丘陵地區、縉雲山自然保護區; 室內參觀點1 個: 重慶自然博物館。圖1 是綜合地學野外實習的路線圖。考慮到野外教學環境和學習效果,每個點集中實習一兩項內容,其他內容為輔。嘉陵江小三峽以觀察地質構造為主,同時學習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 現代農業園以農村土地利用與農業景觀、現代農業發展為核心內容; 雲門以紫色土土壤剖面觀察為主; 淶灘古鎮以考察地域文化特點以及文化景觀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為主; 丘陵地區以鄉村入戶調查為主,主要對鄉村聚落的建築、人口、生產及生活方式以訪談形式進行深入調研; 縉雲山實習點以觀察亞熱帶植被群落和植被順向演替過程為主。

  學生透過野外實習強化了課堂上枯燥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大大提高了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實習路線的選定也滿足了專業對於地學基礎課程中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質地貌學、土壤學等相應教學版塊的教學要求; 實習主體明確,能將地學理論與土地資源規劃和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確保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統一,使學生對於這些教學內容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認識。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多看、多聽、多問、多思考、多理論聯絡實際,沿途做好第一手資料的收集與記錄,包括調查資料和資料、景觀拍攝、感想心得等各方面,以便於野外實習結束後進行分析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從完善野外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完善實習指導書編寫和實習基地科研立項、有資金保障入手,解決野外實踐教學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並在後續的實習教學中逐步完善細節問題。

  5 課程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由於重慶工商大學首次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沒有可供參考的相應專業建設經驗,有關人才培養的模式只能邊探索邊實踐,因此在地學基礎課程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5. 1 教學內容多、學時少地學基礎課程的內容僅僅靠64個學時是難以滿足教學要求的,同時也增加了教師把握教學內容的難度。因此教學內容一般僅側重於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重點培養學生的地學思維能力。學時減少、學時與內容的矛盾突出,簡單地“砍”內容的辦法是不可取的,也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要解決上述矛盾,必須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革。

  5. 1. 1 講授的內容先讓學生心中有教。每節課講授之前,都提出與講授內容的重點、難點有關的3 ~ 5 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思考,使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學生就能跟上教師的講課思路,使講課能順利地進行下去,擴大了課堂容量,節約了時間。

  5. 1. 2 精講重點、難點。精講重點、難點和學生比較陌生的內容,其餘的僅進行提綱挈領講解或交給學生自學,對與專業領域不太相關的知識點,也只加以一般介紹。

  5. 1. 3 簡化理論推導,注重結果和應用。在課堂上對理論一律不進行具體的推導,只給出推導思路和方法,重點講述結果和應用。如講解採用地質羅盤測量岩層產狀這一知識點時,簡單介紹分析了岩層三大產狀走向、傾向和傾角的含義,之後就直接對羅盤的使用進行詳細講解,注重儀器的操作和使用這一知識點的講解,同時結合野外實習環節強化這一課堂講解內容。

  5. 2 教材建設與學科發展不相適應隨著地學學科及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某些概念的闡述已發生了一些變化,部分教具已陳舊,教材建設也未能跟上學科發展。重慶工商大學之前使用的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經典教材版本都較老,這些教材絕大部分內容體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間展布為主線,部門地理自成體系分章論述的模式,注重知識和方法的系統化,但也存在內容前後重複、層次不清等缺陷,而且教材內容沒有將環境科學、遙感技術、地理資訊系統等技術方法融入到教材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原有教材內容也非常詳細繁多,專業的針對性較弱,這對於當下課程內容整合,學時減少之後的地學基礎課程來說顯然是不合適的。學生手中拿著內容如此豐富的2 本書,覺得短時間內學習會無從下手。

  為了提高地學基礎課程的總體教學水平,應著手課程教材的內容修訂工作。地學基礎教材修訂應體現學科內容的融合和綜合研究; 應將系統的觀點、區域的觀點、全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與多學科綜合、交叉、融合的思路與方法貫穿學科教材體系中; 根據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研究成果與技術,適當增加相關教學內容,體現應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內容。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準備幾本參考教材,課後安排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查閱一些文獻資料,以深化課堂所學的內容,同時也使學生能接受到最前沿的知識。

  5. 3 實踐教學課時少,實習指導教師少,實習儀器少而舊如前所述,地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野外地學實習更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因為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在學完地學基礎課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的有關地學工作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較系統的訓練。因此,野外地學實習是整個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將室外現場教學與室內相應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是該課程的一大特色,因此受到學生青睞。

  野外實習教學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還存在著較大的問題:①師資少。學院地學基礎的任課教師只有三四名,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有近100 名學生,難以滿足實習需求,有時只能1個教師帶1 個自然班,並且存在著很大的安全性問題; ②野外實習時間少。由於實習經費等各方面的原因,野外實習往往縮水,如上述重慶北碚- 合川野外實習時間通常僅為2 d,其餘1 周撰寫實習報告;③野外實習裝置、儀器少,地學野外實習老三件“地質錘、羅盤、放大鏡”理應每個實習學生配備1 套,但現實是隻能一組5 個人共用1 套,更不用說新三件“GPS、膝上型電腦、數碼相機”了; ④實習條件簡陋,由於經費不足,一些實習基地很少進行建設性投入,因此實習環節遭到削弱,給野外實習教學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增加實踐教學經費投入,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充實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另外還應該改革實習考核方式,切實提高實習教學質量,加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提高師資水平。具體來說,經費的投入主要包括基本裝置的投入,例如地質“三大件”必須保證每個實習學生人手1 套,並且要適當裝備一些現代化實習裝置( 如GPS、數碼相機、實習區域地形圖等) ,這樣才能保證實習效果。在考核上改變以往單一編寫實習報告的方式,筆者認為考核應該包括實習預習環節考核、編寫實習報告和野外現場考核,這樣就切實培養了學生的野外工作能力。

  6 結論

  構建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是實現優秀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課程體系必須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實現與時俱進,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體現地理學、經濟與管理學科和專業方向交叉融合的需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有理論又有實踐能力的專業結構。重慶工商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地學基礎課程正是在整合了以前課程結構的基礎上適應專業培養目標、構建了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為培養新時期適合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土地資源管理人才貢獻了一份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