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業社會前期人性假設及管理思想的演變分析論文

關於工業社會前期人性假設及管理思想的演變分析論文

  一、引言

  管理實踐,是當代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在人類社會早期就已經存在。人是管理的實施者,也是管理的邏輯起點,若想對管理有進一步深刻的認識,對人的探究不可或缺。古今中外諸多學者曾從各個角度和領域對“人性”進行了研究,對管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重視研究管理應該是從步入工業時代開始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掀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蒸汽機的問世使社會生產力中融入了工業元素,人類社會也開啟了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工業時代。隨著生產技術的大變革,社會生產更有效率,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發展。此時,社會性質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變化,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人們的生活更加需要管理,於是開始了對管理的研究和探索。18世紀60年代以前,社會管理一直處於朦朧狀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雖然對管理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概念,並提出了人性的基本觀點,但是此時的管理不成體系,只是一些零散的初步概念,且東西方的管理學發展存在一定的差別。

  二、工業社會前期人性假設的演變蒸汽機問世後,人類進入了工業社會,在這一階段,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力發生了兩次大的變革,尤其在20世紀30年代,由於經濟危機的爆發,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使得20世紀30年代前後的社會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

  18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是工業社會前期,在這100多年的時間裡,人們對管理的重視和研究為後來的人性研究和管理學發展奠定了基礎。西方對人性的認知不同於東方,其邏輯的起點是“事”。“經濟人”假設是這一時期最早被提出的。1776年,正處於工廠制手工業和機械制大工業的過渡時期,率先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人民認為:在新生的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所有經濟行為主體的利益追求都是一致的,行為動機是相似的,價值取向是統一的,透過自由競爭,完全可以達到“自然均衡”和實現“自然理性”。在此背景和基礎上,亞當·斯密針對生產目的,對人的行為目的進行了研究,認為“自利心”是人們最佳的行為動機。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說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對他們有好處。”後來,在斯密的理論基礎之上,納索·威廉·西尼爾定量地確定了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而作為功利主義支持者的穆勒也贊成斯密的原始觀點,將其引入經濟學中,認為人們的行為是受利益驅使的,從而提出“經濟人”假設的觀點。

  三、工業社會前期管理思想的演變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在原始社會時代的叢集生活裡就已經開始了管理實踐。

  但是長期以來,人們都一直把管理當做一種活動,從而有組織地來實現自身的需求,可以說這是一種零散的管理活動,管理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哈羅德·孔茨說過:“管理是一門科學,一種手段,還是一種藝術,是人們經常爭論的問題。”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工廠的建立,讓人們開始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同時伴隨著戰爭和國家的擴張,這一關注點延伸至整個西方社會。管理學成為了西方研究的中心,巴貝奇、杜賓、尤爾等人從組織和方法研究管理,還有歐文、普爾等學者從人的角度認識管理。追溯至農業社會,人們都是獨立的生產、生活,自給自足。步入工業社會,生產模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工廠的集體化生產,對人們以往的`習慣形成了挑戰,人們需要標準化、準確性和強制性的紀律來規範行為,用恰當的方式來激勵人們的工作,從而儘快適應工業化的程序。步入工業社會初期,重商主義學派的學者們提出了有關管理的想法,其認為“稀缺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勤奮”,收入和勞動力是呈負相關的,要想人們努力工作,就需要限制工人們的生活水平,從而使工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而工作。亞當·斯密不認可這種以低工資確保勞動力積極性的做法,其認為“勞動力的工資是對勤奮的鼓勵,而勤奮與其他各種人類品質相似,能夠按比例地提高其所獲得的鼓勵……當工資較高時,我們將總會相應地發現工人們比工資較低時更加積極、更加勤勞和有效率……”人們會受到金錢的激勵,更加努力地去獲得更多的報酬,並不需要壓抑工人們的基本生活。這也是所謂的“胡蘿蔔”式的工資激勵。在早期工廠體制中,應用更多的是“大棒”式的消極制裁,其透過體罰等手段來控制工人。

  直到20世紀,人們開始將重點轉向“人”,從而透過創造新工廠精神來激勵人們,實現道德層次的激勵。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之前,這些都僅僅是一些管理實踐和較為零散的管理思想,並沒有形成理論,直到泰勒提出了科學管理的概念,管理學才正式形成。泰勒從效率的角度出發,系統地研究管理,從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科學管理理論。他提出了完全分工理論,認為要從人的角度考慮,將工作定額,維持僱主和僱員之間的關係,並且採用合適的激勵手段,主要是靠金錢來促使工人積極工作,提高生產效率。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總結了早前的管理實踐以及泰勒的基本觀點,認為人是好逸惡勞的,並在《企業中的人性面》中提出了主張採取命令、強制管理的X理論。

  四、結束語

  人性是管理思想的基礎,管理思想是管理實踐的靈魂。透過對工業社會前期人性假設以及管理思想的梳理,並對主導人性假設和管理思想的形成分析,可以由點及面地推論出人性和管理思想演變的規律,發現不同經濟水平決定了不同的利益選擇,從而構成了不同的人性,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結論。在管理實踐中,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結論,透過分析新的社會環境中的經濟水平,發現人們的利益追求,從而分析出人們的人性。根據人性,採用恰當的管理理論,達到更好的管理效用,促進社會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