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五性讓計算教學彰顯活力論文

突出五性讓計算教學彰顯活力論文

  內容摘要: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計算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的枯燥無味。然而,好多教師認為計算教學仍然是數學教學中一塊難啃的“骨頭”,本文擬從情境創設、教材使用、演算法最佳化、練習設計和習慣培養五個層面來闡述如何讓計算教學彰顯活力。

  關鍵詞:計算教學 彰顯活力

  引子:3月20日,在區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備課會上,聆聽了陳基國老師作的講座,從中涉及到的有關計算教學的一些理念,令我感觸很多。我想作為一線的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從課堂教學入手使計算教學變得有滋有味。本文就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和聽課中遇到的一些案例來談些粗淺的想法,希望能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探索,更希望能得到專家的指點。

  正文:

  回顧傳統的計算教學,“純粹的計算”成了核心的內容,與實踐應用嚴重脫節,使計算課顯得單調、枯燥、無趣。因而使好多學生“望算生畏”,從而導致“望數生厭”,喪失了對數學學習的信心。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新的教學理念對計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注重“算用結合”,讓學生體驗計算在生活中的意義,並能運用數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廣大教師在踐行中對計算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計算教學出現了好多令人興奮的“亮點”。然而興奮之餘,也留下不少思索:當前,計算教學仍然是數學教學中一塊難啃的“骨頭”,綜觀各種各樣的公開課中,計算教學課總是寥寥無幾。那麼怎樣使計算教學有情有趣,彰顯生命的活力呢?

  一、創設情境突出實效性

  新教材對計算教學的編排體系進行了改革,它把計算教學和應用數學相結合,而且非常注重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絡的情境創設,強調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情境中感悟。,因此,眾多一線教師將情境引入課堂成為計算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用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讓學生在熟悉而具體的情景中產生計算的內在渴求,達到“以用引算”的目的,從而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然而,縱觀當前的一些課堂,好多教師在情境創設中存在著不少誤區。有些老師把設定情境看作一種“時尚”,是為了情境而情境,往往生搬硬套,資料缺乏科學性,達不到引起學生共鳴的目的。有的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有些情境的數學價值不大,導致學生毫無目的地發散。譬如,有一位教師教學“8加幾”時,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先出示一個穿紅裙子的小女孩,標上她8歲,再出示一位穿綠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歲。然後讓學生根據畫面提問題。很明顯,教師想讓學生提出兩個女孩一共多少歲,可是學生卻五花八門地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問題。最後老師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計算的問題。仔細推想,學生即使提出兩個女孩一共多少歲?又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呢?只有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這樣才會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否則,它與傳統的純粹計算教學又有什麼區別呢?

  “怎樣的情境是好情境,是有效的呢?”我想,首先它應是為教學服務的,再者它是真實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所以創設計算學習情境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一種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入計算學習,而不是教師為情境而情境的人為編造。如在教學乘法加法混合運算時,我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了肯德基的幾種商品單價圖表,讓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有的學生提出:我要買兩個翡翠漢堡和一杯牛奶用多少錢?從而引出算式十乘二加四得多少的混合運算式題,並對運算順序合理性進行理解。在課堂臨近結束讓學生談學習感受時,有的學生說我會用學到的知識了,還有的說我知道為什麼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了等等。

  計算教學只有在有效的情境中,才會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提出數學問題,才會體現計算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才會煥發新的生命力。

  二、使用教材突出靈活性

  在校本教研中,時常會聽到一些教師在埋怨新教材的計算教學編排不如老教材的好,原因是實驗教材關於計算教學的編排是例題少,練習少,跨度大,學生不好學。我想作為教師不能埋怨教材,畢竟教材是許多專家共同制定的結果,它必定體現著科學性。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鑽研、把握編寫體系,領悟教材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把握學生的起點,對教材進行個性化的處理。這就需要教師必須瞭解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兒,把握課程標準,靈活使用教材。不能完全受教材文字制定的內容、思路所約束,根據學習需求,從微觀上對有些內容進行生活化、個性化的加工,合理地進行增刪與歸併,這樣才能實現變“教教材”為 “用教材教”,使教材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學習。

  譬如,這幾天我在教學人教版六冊一位數除三位數的除法時,教材安排小朋友裝相片的情境圖,只安排了一個百位不夠除,商要寫在十位的例題:小夢和小欣整理照片,一共有238張,每頁可插6張。要插多少頁?然而我班學生的學情是基礎不是很紮實,如果按照書上的編排按部就班的開展教學的話,會造成好多學生對百位夠除與不夠除兩種題型的較高錯誤率。所以,我就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和本地的實際,改變了教學情境,並增加了一道例題:由於本學期學校食堂吃午飯的學生有較大增加,學校總務處陶老師就購買了一批餐桌供小朋友就餐。他用了984元添置了8張長餐桌,608元添置了8張短餐桌。然後讓學生根據以上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這兩題在演算法上有什麼相同與不同的地方?透過這樣調整教材,從課堂反饋來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三、演算法最佳化突出合理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要不要最佳化的爭論已漸趨平息。在計算教學中不少教師已經改變了課改初的一味追求多樣化,都在實踐中實行了最佳化。然而在如何最佳化的處理上又出現了不少的困惑和反思。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9加幾”一課時,讓學生嘗試“9+6”是多少。學生一的.演算法是:從6裡拿出1放進9裡邊湊成 10,10+5得15;學生二的演算法是:以9為基數加上6,即9,10,11,12,13、14、15一共有15,學生三的演算法是:從9裡拿出4到6裡邊湊成10,10+5得15,學生四的演算法是:5+5+5=15,學生五的演算法是:(9+1)+(6-1)=15;學生六的演算法是:從9裡拿出4放進6裡邊湊成10,10+5得15。等到學生做練習最佳化演算法時,老師就規定統一用“湊十法”,理由是“湊十法”計算起來最簡便。我想,所謂最佳化不是等同於統一一種老師心中或教材推薦的演算法。每一個學生的基礎和生活經驗有差異,“湊十法”並不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絕對好的方法。教師應該組織學生討論比較,找出多種方法的區別,選擇出比較適合自己的方法,為什麼一定要湊成10呢?如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自由選擇,可以用想加做減的方法來計算,也可以用破十法來計算。

  具體怎樣才能在最佳化這一環節上體現合理性呢?其一,在時間上把握合理性。譬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在第一課時不進位加法中學生的筆算方法有的從個位開始計算,有的從高位開始計算,這時我們不必急於最佳化演算法,因為這一課時學生無法體驗從高位算起的方法不如從低位算起的方法簡便。當第二課時學習進位加法筆算時,就可以把這兩種筆算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樣最佳化就順理成章了。其二,在最佳化策略上體現合理性。在上述“9加幾的口算”案例中,口算的多種演算法有明顯的優劣之分的,這麼多的方法我們教師要適當最佳化,但是最佳化不是老師包辦代替,更不能強制統一演算法。否則,長此以往學生對於探究演算法的多樣化會覺得索然無味, 失去興趣。因為在他們的感覺中演算法多樣化只是擺擺樣子, 並不能在實踐中運用, 真正的演算法還得由教師說了算。要實現演算法多樣化到演算法最佳化,不是教師寥寥幾句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教師創設一定的練習情境,練習中捨得化時間讓學生去交流、體會、感悟各種方法的優勢,並進行合理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比較,從中發現差距,找出自己計算方法的不足,自然產生了最佳化自己演算法的內在需求。從中讓學生感悟出看大數拆小數的湊十口算方法是好的一種口算方法。

  四、練習設計突出發展性

  練習是計算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對計算技能和算理的形成與真正消化、理解、掌握,往往是透過練習來解決,同時還能促使學生感悟、最佳化演算法。在傳統的計算教學中,計算練習往往是機械的反覆操練,注重方法的鞏固,追求計算的熟練與正確率。那麼新課程的計算教學究竟呼喚怎樣有價值的練習設計呢?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練習設計的關鍵是面向全體,體現差異,突出發展性,既能照顧兩頭(好生、學困生),又能發展中等生,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精心設計練習。其一,練習形式注重多樣性,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例如“開火車”、接力、送信、對口令、找朋友等遊戲,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提高計算能力。其二,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譬如,在教學口算兩位數加一位數時,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1、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併為大家介紹一下你的好方法,學生進一步感知先把個位上的數先加,算得的結果再與整十數相加和先把兩位數湊成整十數,再加餘下的數這兩種較好的演算法;2、接著又開展摘星比賽做6道題,做好後找好朋友交流哪一道題目算得最快最巧妙。透過設計這樣兩個層次的練習,引導學生經歷交流、梳理、反思、改進、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有了進一步發展,並主動改進自己的演算法,從而實現演算法最佳化。其三,在練習的內容上注重開放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譬如,有位教師在《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一課練習設計中,創設了為小鳥找家練習情境。提出:“把玩了一天的小鳥送回家”,“給沒家的小鳥造個家,再給他找些夥伴”,“根據房子的編號組成算式”等問題,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想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滲透了函式,集合等思想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其四,練習突出針對性,追求實效。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收集學生的典型錯題,分析錯題的特點,進行針對性地練習,以減少練習中的盲目性,從而使練習效果事半功倍。

  五、習慣培養突出一貫性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然而有些教師認為,課程標準中強調尊重學生情感,提倡激勵性評價,因而課堂上他們就不敢批評在計算中因為習慣問題而出錯的學生,經常以“一時粗心”來原諒學生,長此以往,必將影響計算的教學效果。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計算課堂教學必須繼承傳統教學中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包括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認真審題的習慣,解題後驗算的習慣,錯題及時更正以及良好的書寫習慣等等,並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有所創新。其一,培養學生良好的估算習慣。估算是日常生活、測量中無法也沒有必要進行精確計算或判斷時所採取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可以發展學生對數的認識,促進數感的培養,也有利於學生應用數學意識的增強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新教材十分重視估算內容。教學時,除了在課堂上教給學生估算的方法外,最有效的培養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鍛鍊,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中提高。同時,我們教師在平時注意起示範作用,做學生的表率,使學生逐步掌握、最佳化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習慣。其二,培養學生善於傾聽與交流的習慣。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課堂上老師讓學生開展演算法討論與交流時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室頓時熱鬧非凡,學生們搶著各說各的,全然不顧別人說了什麼,生怕自己落了後……卡耐基說:“如果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就要做一個注意傾聽的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傾聽與交流是現代人所必需的一種品質。只有學會傾聽,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學會從他人的智慧中獲得啟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從細節著手,著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與交流的良好習慣。

  當然,良好的計算習慣不是在一節課中能培養的,我們教師要有耐心,恆心,堅持不懈,常抓到底。

  讓新課程改革在繼承和創新中揚帆遠航。我們既要繼承傳統計算教學的紮實有效,又要發揚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善教學方法,使計算教學在實效中彰顯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構建有效的計算教學課堂》《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6年02期

  3、《新理念下計算教學應關注啥?》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學 陳華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