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構建論文

茶文化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構建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就係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主要內涵維度進行說明,並就係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對於茶文化理論構建的啟示意義進行闡釋,最後對茶文化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構建措施提出幾點看法,希望能夠促進當前茶文化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構建和我國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主要內涵維度在於:語言的本質是人的一種認知行為;理解特定語言的語義最為根本的方法在於準確把握“隱喻學”;語言功能的實現需要系統化構建。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對於茶文化理論構建的啟示意義在於茶文化理論的構建要採取系統化步驟、茶文化理論的構建要重視人本主義的導向。茶文化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構建措施可以嘗試文化結構功能導向的構建策略、互文性構建策略。

  關鍵詞:茶文化;系統功能語言學;構建策略

  廣義上的茶文化泛指一切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我國,茶文化是一種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態,它深刻地與人們的生活系統結合在一起,扮演著重要的養生功能、尊禮功能、怡情功能和社會教化功能等。世界上的茶文化版圖無論如何變化,中華茶文化是歷史最為悠久、內涵最為豐富、社會影響最為廣泛的一脈,在這一點上講中華茶文化是一種出類拔萃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傳統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朝時期陸羽所寫的《茶經》的問世標誌著我國茶文化進入到了一個理論化的發展階段,也將茶文化的技藝層面的內容納入其中,形成了一個複合型文化體系。20世紀60年代以後所誕生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提倡用社會系統論的視角來看待和分析語言的發展規律,在當前這樣一個跨文化交際的時代我國茶文化理論的體系化構建面臨著“現代化”的命題。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方言”,如何透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構建發展成為一種可以融入世界話語體系的“現代性語言”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基於一種跨文化交際、弘揚中華茶文化、構建新的中華茶文化內涵的使命感,將系統功能語言學引入到茶文化理論的現代性的構建中十分有利於我們提升當前的茶文化軟實力。

  1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主要內涵維度

  系統功能語言學是一種典型的系統論下的語言學理論,最早於20世紀60年代由MichaelHalliday、JamesMartin、ChristianMatthiessen、BronislawMalinowski等人所創立。系統功能語言學是屬於一種偏向於認知語言學範疇的流派,提倡採用系統化、結構功能導向、隱喻學等視角來審視特定語言的產生、流變過程。總起來看,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內涵包括這樣幾點:

  1.1語言的本質是人的一種認知行為

  韓禮德等人在提出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時候,語言學領域最為著名的另一種流派是認知語言學,也被稱為社會認知語言學,它認為語言本身不是形式主義語言學講的那種“客觀存在”,而是偏向於一種人的主觀認知、人的主觀價值判斷的能力。受這種理論啟發,系統功能語言學更進一步,認為語言本身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能力,而是特定社會環境、特定語境下人的一種主觀感知、主觀認知的交際行為。當代語言學家認為“語義”是主觀與客觀二者的結合,我們在認識語義時不可避免地要對認知主體的主觀看法加以探究。因此,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到了人們對於特定事物的主觀看法就構成了一種“背景性知識”———或者說叫做“系統功能”。

  1.2理解特定語言的語義最為根本的方法在於準確把握“隱喻學”

  正如系統功能語言學所講的,由於語言本身更多地是主體主觀認知、主觀感知的一種交際符號或者說行為方式,而不同語境、不同共同體環境中的人們往往對於特定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態度和立場,這就顯示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學者們所講的“隱喻學”,而此處的“隱喻”指的是“一種特定的心理映合,對人的日常思維、推理和想象都產生很大影響,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外一種事物的方式”。對此,馬力諾夫斯基在調查土著居民語言變遷規律的時候曾經指出,我們如果要充分了解土著人語言的真實含義,就必須到土著人當時的語境中去尋找答案,這種語言發生的語境就是一種“隱喻”。

  1.3語言功能的實現需要系統化構建

  在語言學上,很多學者對於語言的功能進行過多種多樣的實證化研究。到了韓禮德等系統功能語言學家這裡,他們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基本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與語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一種相對抽象化的能力,代表著認知主體對客觀世界進行語言歸納的能力水平;人際功能代表的是主體開展社會交際的一種功能;語篇功能則指向更廣泛的資訊傳播、理論構建、模型構建等內容。因此對於特定的語言符號的構建(比如說茶文化體系的理論化構建)來講,要採取一種結構功能的系統化步驟進行。

  2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對於茶文化理論構建的啟示意義

  長期以來,儘管我國茶文化自成體系、自成流派,具有濃厚的東方閒情逸致、宗教哲學色彩,但是在理論構建上相對處於一個較低的發展水平。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引入的東方茶文化只是引入了其物質文化,對於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則沒有引進,所以在茶文化界一直存在著“西方人只是把茶當成一種飲料”,卻“沒有把茶當成一種信仰文化”來看待。基於這種現實的認識,我們有必要因循著一定的步驟將我國傳統和當代形成的優秀茶文化總結為一個有機理論體系,來向世界宣講。對此,系統功能語言學在這方面給了我們這樣兩個啟示:

  2.1茶文化理論的構建要採取系統化步驟

  系統功能語言學在分析語言學的時候採用的哲學思維是“系統論思維”,它將語言學劃分為“語境”、“語義學”、“詞彙語法學”這樣三種層次,最抽象的層次是語境的分析。作為一種語言理論,這種系統化的思維對於我們構建新的茶文化的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無論是基於文化層次結構理論還是傳統的`系統論又或者是任何一種理論,中華茶文化的理論體系構建都要用一種系統化的步驟來進行,實現一種體系化的構建。

  2.2茶文化理論的構建要重視人本主義的導向

  我國茶文化本身帶有明顯的世俗主義人本的關懷,無論是茶文化的宗教理念屬性還是其物質功效和社會交際上的禮俗要求,帶有的都是傳統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義關懷。系統功能語言學儘管屬於一種語言理論,但是這種理論與認知語言學一樣,將人視為是語言的基本目的和價值理性所在,並且“高度重視作為社會個體成員的人在認知發展和語言交際中所發揮的支配作用和能動作用”。因此,在對待茶文化理論構建過程時,要重視那些茶文化精神所器重的人格修養、君子之風的把握。這一點其實在教育界、語言界都是一種重要的共識性主張,例如說我國當前高校中的德育課程、選修課程等都開始重視茶文化的德育功能,藉助於各種茶文化的平臺和節日來向學生灌輸傳統社會的一些美德,十分有助於提升人本主義的社會化程序。

  3茶文化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構建措施例舉

  總覽中國傳統茶文化理論的構建,無論是茶聖陸羽還是任何其他人所寫的茶學專著,都帶有明顯的碎片化、技藝化的特點,茶文化儘管分散於這些著作或者人們的生活實踐中,但是沒有真正上升到一種系統化的理論層面,從而在一個全球化交際的時代也就不能給國內外的受眾和茶文化的愛好者提供一個整體性的中國茶文化感官的機會。對此,可以嘗試以下兩點策略進行構建:

  3.1文化結構功能導向的構建策略

  在當代主流的文化管理範疇中,文化結構功能主義是一種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指導理論,並且這種理論和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比如說,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圍繞著中華茶文化的結構佈局可以整體上分為“形而上層次”、“形而中層次”、“形而下層次”這樣三個部分,分別代表著茶文化的精神價值哲學內容、茶文化的交際內容、茶文化的物質內容等。同時基於“功能”的視角,可以嘗試結合當前茶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比如文化創意產業、茶文化旅遊產業等)積極拓展茶文化的功能,使其功能從傳統的養生保健功能、社會交際功能、人生修養功能、審美功能等拓展到更為豐富的產業經濟功能、文化傳播功能甚至是教育德化功能、政治外交功能等方面。

  3.2互文性構建策略

  互文性是當前翻譯學術界和語言學術界都廣泛關注的一種現象,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焦點領域。系統功能語言學在分析特定的語言和理論時,是採取系統化思維、語境化思維的一種策略,將特殊語境中的文字內容進行特殊化理解,但是外在地又結合既有的研究知識和背景知識開展跨文化交際下的比較分析,這就是一種互文性的視閾,也構成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對此,中華茶文化的理論構建應當採取開放性、互文性的思路,將中華茶道與國外一些優秀的茶文化精華(比如說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文化、美國茶文化、印度紅茶文化)等開展比較構建;同時,基於我國茶文化內部的地域性和流派性都比較廣泛和多元,可以嘗試在中華茶文化內部進行一定的比較研究,用內部的互文性和外部的互文性形成一種茶文化與茶文化之間的和諧溝通和語言上的對話。

  參考文獻

  [1]Thies,A.PhaticCommunion&DiscourseMarkers[OL].2005.

  [2]王梅.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與大學英語教學[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79.

  [3]司顯柱,陶陽.中國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翻譯研究十年探索:回顧與展望[J].外國語,2014(5):100.

  [4]朱永生.系統功能語言學個體化研究的動因及哲學指導思想[J].現代外語(季刊),2012(4):335.

  [5]餘悅.中國茶文化與上海世博會———兼論茶文化在公共外交的作用[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133-13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