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變遷與建設論文

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變遷與建設論文

  摘要:青山溝旅遊目的地的東道主,在推進滿族文化旅遊事業的過程中,構建並發展了滿族文化傳播場域。這種發展在旅遊者看來,體現在滿族文化傳播場域空間的不斷延伸、慣習的不斷變化和資本的不斷轉化等方面。這些變化是由滿族文化傳播場域內部資本運作引起的,也受文化旅遊等外部因素的衝擊。應該尋找包括旅遊資本在內的資本動力,推動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的高層次變遷,以吸引更多的旅遊者前來旅遊,並以此促進滿族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旅遊者;感知;滿族文化;傳播場域;青山溝

  中圖分類號:F590-05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2-8572(2016)01-0055-07

  滿族文化傳播需要一定的場域。以旅遊者體驗需求為中心的滿族文化旅遊場,是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在青山溝旅遊開放近三十年時間裡,旅遊者規模不斷擴大,重遊旅遊者比例不斷提高。其主要原因是,青山溝旅遊目的地作為東道主,不斷挖掘了具有當地特點的滿族文化,透過各種渠道、形式向旅遊者展示、傳播,吸引了滿族文化旅遊愛好者不斷前來旅遊、重遊。這種承載著青山溝滿族文化因素、向旅遊者展示並傳播滿族文化的場所,即為本文所指的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以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的視角來看,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體系應該包括三個要素,即滿族文化傳播活動需要的空間、慣習和資本。筆者作為旅遊者,曾經於1991年、1998年、2004年、2010年和2015年,五次遊覽了青山溝風景區,以空間、慣習和資本為觀察指標,對青山溝風景區向旅遊者展示、傳播滿族文化的場域進行了觀察,透過分析三個觀察指標彼此作用的關係,形成對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變遷的感知,進而對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的未來建構提出設想,以拓展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渠道,促進青山溝滿族文化的傳播。

  一、旅遊者感知的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變遷特點

  (一)空間不斷延伸

  空間是構成場域的重要因素,這裡的空間不僅包括滿族文化傳播所需要的物理空間,即地理位置空間,還包括根植於這一空間的社會關係體系,即社會空間。作為旅遊者,筆者每一次來到青山溝,都會感受到滿族文化體驗的空間在不斷變化。

  1.由生活場所延伸到市場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青山溝還是個以農業生產為人們主要生活來源的滿族聚居區,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社會生活相對封閉。這種情況雖然制約了青山溝滿族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滿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了保護屏障。此時的青山溝滿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是在相對自然的狀態下進行的,具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性。作為旅遊目的地萌發期,旅遊者來到青山溝,直接入住滿族農民家裡,與滿族人家的成員一樣的飲食起居,旅遊者吃的是女主人親手攥的酸湯子,住的是滿族人家的土炕,感知的是滿族人家的日常生活,真實而難忘。這一時期的滿族人家的生活場所,就是當地向旅遊者展示和傳播滿族文化的場域空間。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的發展,青山溝滿族聚居體打破了結構單一的農業生產方式,城鎮化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打破了居住封閉、無法與其他文化進行平等交流的狀態。這一時期,作為滿族文化傳播物件的旅遊者數量規模擴大了,大量的旅遊者渴望瞭解青山溝滿族文化,體驗青山溝滿族文化的個性。由於旅遊者數量規模的急驟擴大,滿族村民家庭生活場所有限,滿族文化傳播場域不得不轉移到市場。一個個旅館拔地而起,一個個滿族文化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市場悄然形成。現代化的場域空間為更多的旅遊者體驗滿族文化提供了可能,現代市場在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中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在青山溝,還有一種形式的滿族文化傳播空間十分重要,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趕大集”。每月4日、14日、24日是青山溝固定的趕集日,每逢趕集日子,當地居民會把自家滿族特色製品、剩餘產品拿到集市上去交換、買賣,換回自己所需的東西。在集市上,旅遊者可以買到滿族的土特產,如用荊條、柳條手編的形狀各異的筐簍,用秸稈穿連的廚房用的蓋子等等。滿族民俗產品給旅遊者帶來了新奇感受,滿族文化在集市裡得到傳播。

  2.由民間自然傳播場所昇華到表演舞臺空間20世紀末,故事片《男婦女主任》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等獎項,隨著電影在國內電影院線和網路上播出,其拍攝地的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空間由國內延伸到國外,由民眾的自然生活延伸到舞臺空間,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的場域空間被拓展到了極致。由於滿族文化旅遊者的文化觀賞需求,促致青山溝滿族文化表演化傳播形式出現。獵奇和獲得新異的體驗,在短時間內獲得對滿族文化的總體認知,是短期旅遊者的首要需求,於是,集中表現青山溝滿族文化發展史的青山溝滿族文化表演體系出現了,滿族文化的傳播因旅遊者的需要而搬遷到了舞臺空間,以表演的形式向旅遊者和大眾進行展示和傳播。青山溝滿族文化演出最早是在中華滿族風情園的場院裡進行的,當時的滿族民俗村集中展示了當地滿族的物質文化,一些精神的和動態的文化展示條件受到限制,這影響了青山溝旅遊者的滿意度,於是,在旅遊旺季的時候,中華滿族風情的空地上有時會有滿族文化露天表演,這種表演規模較小、時間不固定,且免費觀看,由於跟不上市場運作的步伐,很快被大型商業演出取代。2012年以來,在青山溝中華滿族風情園,設立了一系列展示滿族民族文化的表演舞臺,白天,在滿族風情屋裡可以欣賞到皮影戲、二人轉、東北大鼓等滿族文藝表演;晚上,在大劇場裡可以欣賞到大型滿族歌舞“八旗山水瑤”。這些舞臺不僅為旅遊者欣賞滿族文化表演提供了一系列空間,也為當地滿族文化的展示與傳播提供了一系列平臺。青山溝滿族文化已經形成具有利潤空間的商業產業,目前,它作為一種朝陽產業,被當地政府和百姓重視,不斷以新的面貌展現於世。總之,青山溝一系列滿族文化展示與傳播的平臺,反映了青山溝滿族文化變遷的空間軌跡。這種因旅遊而發生的文化傳播場域的轉移,使得青山溝滿族文化展示與傳播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價值取向產生差異,由社會取向轉向經濟取向。

  (二)慣習不斷變化

  在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中,當地滿族群眾在長期的族群活動中,將本民族實踐經驗內化成自己的意識,並在這種意識的驅使下,依據一定的模式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行動,從而形成青山溝滿族民眾特有的生活風尚和精神面貌,這就是布迪厄所說的慣習。慣習是行動者在其活動場域裡的“性情傾向系統”,是一種心理狀態[1]。它不同於習慣,是一種結構形塑機制,在場域變更的情況下,行動者會主動調整過去的慣習以適應新的空間。

  1.從習慣法到市場法則青山溝地域空間裡的滿族族群,在早先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中,藉助於傳統禮俗的力量,形成了代表本地族群慣習的習慣法。習慣法是傳統禮俗制度的產物,在青山溝滿族民眾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塑著滿族民眾的社會行為。滿族民眾除了要按照家族的指令行事以外,還要遵守傳統禮俗制度下誕生的“性情傾向系統”,參照族群傾向的慣習參與族群活動,接受禮俗制度的洗禮,自覺地按照慣習進行生產、生活實踐,使滿族文化被傳承下來。如果說習慣法作為一種自然的慣習,是傳統社會禮俗制度作用的結果,那麼,因旅遊者到來而誕生的市場制度,作為一種外力作用,迫使青山溝滿族民眾的慣習發生了新的改變。旅遊者湧入青山溝,不僅要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更要體驗當地的滿族風情,當地滿族民眾為迎合這一需求,改變了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禮俗制度慣習,生成了“滿族文化表演”的市場策略,滿族民眾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只能在生產、生活之餘的滿族文化商業演出裡看到。舊的慣習發生改變,新的慣習正在形成。現在,青山溝滿族村民參加滿族文化商業演出非常積極,在每天16點鐘以後自覺地彙集到演出地點,準備著針對旅遊者的歌舞表演,直到深夜表演結束,這已經成為他們慣常生活到的一部分。一心為滿足旅遊者需求的當地滿族民眾,又有多少人會顧及那些傳統慣習、按部就班地按照滿族禮俗生活呢?滿族文化依靠表演向外“片斷化”地展示與傳播。

  2.從族群慣習到國家法律規定青山溝滿族族群習慣法的延續依靠族群倫理的作用,隨著國家法律法規普及活動和與旅遊者溝通活動的深入,青山溝滿族族群的慣習融入了法律因素,使慣習的作用加入了法律強制力。以習慣法形式存在的族群慣習,在與國家法律相逢時,一般會發生衝突、摩擦、調適、融匯的作用過程,二者作用的結果常常會因互相包容而導致慣習內容的豐富。例如,青山溝滿族婚姻傳統慣習是家長制下的媒妁之言,而國家婚姻法規定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價值取向不同的二者碰撞,結果是文化的包容性取勝,青山溝滿族婚戀慣習將媒妁之言和現代婚戀合二為一,即滿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但是到了談婚論嫁之時,還是要請媒人出面,與雙方家長共同商議婚姻操辦之事。在青山溝,滿族婚禮一般會按照國家《婚姻法》的規定讓青年男女去民政部門登記結婚,但是,於政府部門登記的法定婚姻關係並不能在族群那裡“生效”,要在村子裡舉辦具有滿族特色的婚禮儀式之後,婚姻關係才能最終得到族群認可。滿族傳統婚姻禮俗是滿族民眾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它已經內化成為青山溝滿族民眾的普遍觀念,在滿族族群內部具有“正當合法性”;《婚姻法》是我國現時代各民族婚姻行為的依據,具有強制性。二者相遇,使滿族文化慣習的內容擴充、發展、提升、進步。

  (三)資本不斷轉化

  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符號資本是布迪厄對場域資本的分類,也是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資本的基本型別。在布迪厄看來,場域裡的資本會各自按照自身的規則進行執行,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中,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轉化活動異常活躍,滿族文化資本在旅遊活動中不斷轉化為經濟資本,且資本規模不斷擴大。旅遊者對滿族文化凝視與體驗的渴望,是促成這一轉化的決定性因素。青山溝滿族文化資本有三種存在形式,即表現為人們精神和永續性情的身體化文化資本形態;表現為文化物品的客觀化文化資本形態;表現為某些規定或規則的制度化文化資本形態[2]。在青山溝,滿族文化資本以滿族文化身體化的表演、滿族文化物品化的商品和滿族文化制度化的慣習等形式存在,這些文化資本在旅遊活動中,透過與旅遊者的交換行為,產生經濟價值,從而轉化為旅遊資本和經濟資本。當青山溝擁有了相當數量的旅遊資本和經濟資本時,又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滿族文化遺產或產品,豐富當地的滿族文化資本,進而產生更大的旅遊經濟效益,進一步擴充當地的經濟資本。如此迴圈往復,昭示了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資本互動的無窮程序,也表明青山溝活躍的滿族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互動,不但需要特定的空間,也需要旅遊者的旅遊活動在特定空間中的推動作用。

  二、導致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變遷的原因

  (一)場域自身運作的內部動因

  實踐證明,場域是一個鬥爭的場所,是慣習、資本等構成要素按照自身的邏輯進行互動的地方,互動與鬥爭的結果會引起場域的變遷。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慣習的變更,引起當地行動者對文化資本進行改造,從而推動經濟資本結構變化。在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中,每一個行動主體都有可能成為資本主體或擁有一定數量的資本。有的行動者自身具有滿族文化特質,擁有滿族文化產品,掌握滿族生產、生活技藝,善於滿族藝術表演等等,這些特質使他們成為滿族文化資本主體或滿族文化資本擁有者;文化資本在挖掘、使用過程中,需要經濟資本的介入,場域中一些行動者利用擁有數量規模的經濟資本的優勢,會將資本流向利潤豐厚的文化資本開發專案上,使被開發的滿族文化資本在青山溝文化傳播場域中得到開發、完善和消費,那些利潤較低的滿族文化專案可能得不到進一步開發。經濟資本分佈的不平衡性,導致文化資本發展的不平衡性,這兩個不平衡足以改變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的慣習。因此,由於場域中資本擁有的不平等,必然會引起場域慣習變化,導致場域空間結構的變化。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是一個永恆鬥爭的場所,在這一空間中,參與場域活動的每一個行動者,都會受到上述來自場域邏輯的壓力,每一個行動者在認同場域運動規則的前提下,才能思考如何謀求更多的資本,包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等等,從而在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中戰勝他者,獲得支配位置。場域變更的內在邏輯在其內在要素的互動作用下被詮釋出來了。

  (二)滿族文化旅遊的外部衝擊

  青山溝滿族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建設,使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主體發生變化,旅遊者成為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主要物件,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建設也圍繞旅遊者的旅遊期望展開,滿族文化傳播的場域空間大規模轉移到旅遊場所之中。這些場所具有與其他滿族文化傳播場域不同的特性,是一個以商品化、舞臺化為標誌的場域。在青山溝,因滿族文化旅遊而誕生的滿族文化旅遊場或滿族文化傳播場,是為滿足旅遊者需求而建立的商業性經營場所,在滿族文化傳播中會有文化真實性的質疑,但是,文化旅遊的目的在於滿足旅遊者對異文化的好奇心,只要旅遊者的好奇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這種文化旅遊場所或文化傳播場所就有存在的根據。由於青山溝滿族文化旅遊影響的不斷擴大,滿族文化旅遊場域也不斷擴大,滿族文化的展示與傳播的空間因此擴充套件。為了吸引旅遊者,青山溝政府相關部門著力於把滿族文化資源移植於青山溝旅遊場域的方方面面,將滿族文化的表現形式位移到旅遊產品之中,使之在旅遊活動中生根、生長、發展,併為青山溝滿族民眾認同,成為當地族群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30年前,青山溝風景區無人問津,30年後,這裡遊人如織。僅2013年國慶假期期間,每天超過4000人進入青山溝景區①,滿族文化據此大力傳播。如今,以“八旗山水瑤”為代表的青山溝滿族文化演出專案,是最能引起旅遊者關注和興趣的旅遊產品專案,作為滿族傳統文化現代創意的成功形式,不僅拓展了滿族文化生存的空間,而且實現了滿族文化在傳播上的突圍,突破了地域空間和民族差異的限制,使前來青山溝旅遊的每一個旅遊者都欣然接受,樂此不疲。隨著青山溝旅遊事業的發展,青山溝滿族文化展演活動品質不斷提升,結合旅遊者的欣賞意願,那些在生活中消失的滿族文化物質地被挖掘出來,並透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使青山溝滿族傳統文化獲取了新的生存意義和展現空間。

  (三)國家制度、政府、企業組織的介入

  與禮俗制度、市場制度相比,政治制度的作用在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變遷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導下,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制度和政策,在少數民族文化展示、傳播與傳承中,起到了引領作用。例如,搶救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少數民族聚居區城鎮化建設相關政策等等,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開創了新的空間。青山溝作為寬甸滿族自治縣的一個滿族人口聚居的鄉村旅遊勝地,影響其文化展示與傳播的政策和制度眾多,主要有:鄉村旅遊發展政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國家興邊富民政策、少數民族城鎮化政策等等。在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中,政府和企業組織都是參與場域活動的行動主體,作為行動者,它們主動運用各自掌握的資本和潛在資本,按照自己的慣習和場域慣習進行行動,以獲得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更新中的在場優勢,並有機會參與制定新的傳播場域的執行規則,支配場域資本的分配狀況,在新的文化傳播場域中佔有一定地位。隨著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國家越來越注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實效,政府與民間企業組織的自主結合,成為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與發展有效途徑。在青山溝,政府與旅行社合作、政府與民間資本合作等形式,在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與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政府與旅行社合作為例,旅行社作為旅遊中介組織,是聯結旅遊者與青山溝旅遊目的地的重要橋樑,在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中,旅行社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本,掌握了青山溝旅遊目標市場的第一手資訊;作為旅遊目的地的青山溝地方,則擁有了當地的滿族文化資本,開發哪些滿族文化資本,使其成為旅遊者需要的滿族文化旅遊產品,將文化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需要在政府主導下,旅行社與當地景區合作,進行資訊互動作用,促成滿族文化旅遊活動的順利開發。

  三、基於旅遊者感知的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建設取向

  未來的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的.變遷,應該注重強化場域資本的作用,以資本增加為動力,推動滿族文化傳播場域的空間延展和慣習發展。

  (一)以經濟資本增加為動力,提升傳播場域空間的種類和層次

  對於旅遊者而言,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的場域空間主要有市場、中華滿族風情園、滿族民俗博物館等等,由於利用得當,這些空間在傳播滿族文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充分的作用,但是,與先進的民族文化傳播地區相比,這些空間需要轉型升級,以滿足旅遊者對滿族文化真實性體驗的要求。以中華滿族風情園和滿族民眾博物館為例,它們主要是以靜態的方式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向旅遊者展示和傳播滿族文化,滿族文化在這種固化的展示與傳播中被片斷化,影響了旅遊者的體驗和滿族文化的傳播效果,因此,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空間新的延展和提升成為現實需要[3]。

  露天博物館群作為一種新的民族文化展示與傳播方式,正在被國內外旅遊者和民族文化學者推崇,應該成為青山溝滿族文化展示與傳播的新的空間形式。露天博物館群是運用搬遷、模擬、再現等方式,營造某種民族文化和生活的原始氛圍,以活態的方式向民眾展示和傳播民族文化。主要表現為對民族聚居地生產、生活原汁原味的再現,締造一種由人、事、物構成的鄉村生活美麗畫卷。在這裡,人們可以體驗到當地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景象,如民居上嫋嫋的炊煙、曬穀場上高高的谷堆,民居里忙碌的婦女、田地裡耕作的男人等等。這種民族生活的原始再現,不但需要一定的地域空間,還需要大量的人、財、物的投入,無論是民族生活場景的重塑設計,還是露博物館群的原物運用,都需要大量資本的支援[4]。因此,增加經濟資本的數量,是拓展和提升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空間的關鍵。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力量,引進資金和專案,建設原汁原味的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建設類似露天博物館群的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場域,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地方政府在這方面應當首當其衝。作為地處邊境的滿族自治縣,國家各級民委和財政部門每年會向縣財政撥款,迄今為止,寬甸縣吸收興邊富民資金已經達到3185萬元,透過招商引資吸收投入資金5億多元①。

  這樣的優勢資金環境,為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空間高層次延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政府應該將一部分吸引的資金投入滿族文化旅遊專案建設,籌建青山溝滿族文化露天博物館群,吸引更多的旅遊者前來旅遊,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提升滿族文化傳播的社會效益。其次,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優勢,抓住青山溝滿族文化村鎮建設的契機,將青山溝滿族文化露天博物館群的商業建設與滿族文化村鎮建設結合起來。青山溝滿族村鎮專案建設中,當地政府充分利用國家少數民族村鎮建設政策優勢,在依靠國家政策撥款的基礎上,透過國家、地方和個人共同出資的方式,資助那些居住在深山裡的滿族人口出山定居,在改善他們生活條件的同時,也保護了原生態的滿族文化。目前,青山溝已經建設了滿族民族居住區,各級政府共同出資四百多萬,幫助搬遷的滿族民眾在劃定的區域內建造滿族特色的房屋庭院,讓他們在那裡重複著他們先前的、原汁原味的滿族民族生活。

  如今,青山溝旅遊者的旅遊行為模式是:在即將進入青山溝鎮之前,會在滿族民俗村停留下來,訂房、訂餐後,前往景區景點欣賞完滿族歌舞表演和美麗的自然景觀,旅遊觀賞之後,旅遊者會彙集到滿族民俗村,享受滿族特色的飲食起居。這種國家文化保護策略在當地不僅產生了社會效果,而且產生了經濟效益,只是這種滿族民俗村鎮建設還遠遠沒有達到露天博物館群建設的水準,需要後期的商業投入加以改造、提升[5]。無獨有偶,2014年,青山溝鎮青山溝村被國家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列入“‘十二五’時期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名錄”,“十二五”期間,國家計劃在全國範圍內打造的1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青山溝村有幸成為首批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340個村寨之一,這是國家民委和國家財政部根據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若干意見》的要求,而組織實施的一項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專案,目的是透過特色村寨的品牌效應,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國家的這一政策是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又一次大好機遇,充分抓住這次機遇,招商引資,吸引資金建設具有露天博物館群效果的青山溝滿族特色村寨,以滿族特色村寨品牌促進滿族特色旅遊,使青山溝滿族特色文化在與旅遊者的互動中呈現異彩。

  (二)以文化資本挖掘與展示為目標,促進滿族文化慣習傳承

  每一個場域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只有遵守了特定規則的行動者,才能進入特定的場域,而慣習本身就是場域文化資本的有機成分,因此,青山溝滿族文化展示與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包括當地滿族民眾、外來旅遊者、活動組織者等等,要挖掘更多的文化資本,儘量培養滿族文化慣習,以順利參與滿族文化傳播場域活動。首先,以旅遊市場為導向,促進青山溝滿族族群挖掘本民族文化的積極性。青山溝滿族民眾自身擁有的滿族生產、生活氣息,就是文化資本。將這些文化資本展示給旅遊者,就會轉化為經濟資本;由於經濟資本的增加,又激勵他們為迎合旅遊市場需求,不斷地挖掘本民族新的文化資本。在旅遊市場需求和滿族文化展示的互動關係中,建立以“八旗山水瑤”為代表的青山溝滿族文化旅遊產品體系;構建清朝前期遼東特色的滿族文化旅遊品牌等等,是繁榮青山溝滿族文化旅遊、促進當地族群積累滿族文化資本的有效舉措。

  其次,以對青山溝滿族文化的考察和研究為手段,鼓勵國內外學者對青山溝滿族文化進行學術研究。滿族文化學術界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其研究成果是滿族文化資本質量的代表。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發現關於青山溝滿族文化個案研究成果。但是,隨著滿族文化旅遊影響擴大,青山溝滿族文化已經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一些從事滿族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紛紛來到青山溝,體驗青山溝地方特色的滿族文化。如果政府出面,組織青山溝滿族文化研討會,會促進相關研究成果出現。再次,以政府為主導,推動青山溝滿族文化傳承的組織化。青山溝滿族文化的傳承,除了民間自然狀態以外,還需要正規化、組織化的傳承。政府應該組織滿族文化集體性和規模性的傳承活動,引導當地滿族民眾參加。根據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實踐經驗,青山溝在滿族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應該強調以下組織形式:一是,編寫青山溝滿族文化知識手冊。將青山溝滿族文化的傳統、觀念、信仰和滿族民眾的生產、生活習慣融匯其中,使青年一代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文化自覺,促進具有青山溝特色的滿族文化慣習的出現。二是,舉辦滿族文化培訓班。這種培訓主要以滿族文化技藝培訓為主,如針對滿族婦女的滿族刺繡培訓、針對滿族青年的滿族工藝品製作培訓等等,使滿族文化作為支撐他們生存的手段存在,使滿族文化傳播建立在牢靠的基礎之上。三是,滿族文化進校園的活動。讓滿族孩子們從小就在本民族語言的氛圍中,感受滿族遊戲、娛樂、藝術的魅力,使滿族文化在孩子們那裡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滿族文化慣習的生成也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參考文獻:

  [1]許正蘭.貴州民族文化傳承“場域”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2.

  [2]文軍.西方社會學理論:經典傳統與當代轉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5.

  [3]王雲.旅遊場域中民族文化的現代建構———湖南鳳凰縣勾良寨的個案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2.

  [4]董元亮.露天博物館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杭州為例[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5]白以娟.旅遊者角色失調的場域因素分析[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3):59-6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