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帶水的文化體系下大學教育理念的差別論文

一衣帶水的文化體系下大學教育理念的差別論文

  摘要:在本次教學法研修中,深刻體會了臺灣中原大學的以人文字、強調通識教育理念的設計;何為專門人才與專業人才的區別;當代教師職責該如何展現與認定;教師領導力如何培養與應用等教學法及教學理念。更深入學習臺灣地區高校如何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係,高校教師如何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取得教學、科研雙豐收,有效恰當地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教學;通識教育;教育理念;領導力

  “此今朝,去樓臺;細雨朦,心飛揚。”懷著對寶島臺灣的憧憬,開啟了此次赴臺教學法研修學習的征程,這是本人赴臺登機時的心情寫照,而三週返程後的腦袋裡不時地跳躍著的是從鄉愁到美麗島,身心靈,通識教育及全人教育。我知道自己的內心接受了一場同文化體系下不同的演繹方式,而它卻已經不經意地觸及了我的神經,深深地紮根到我的心裡。既然是教學法的學習,應該多從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入手,我的最直觀感受就是這所學校從整體上對於所有學生的教育教學理念的設計與實踐。這可以說是一個大智慧,一個大設計,更是無數教師和學生在翻轉著學校的課堂,考量著教學方法及設計的妥當性,關乎著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校的命。每個人都可以隨口說教育,那麼不由得要問,什麼是教育?中國大陸的大學教育和臺灣的教育有著什麼樣的異同。我的感受很簡單,要真正認識到教育的本質,學生需要的是什麼?教師該如何傳道授業解惑?學校作為載體,如何能夠為教與學構建平臺。

  一、中原大學教育理念的設計

  教育是農業,需要深耕細作,而非做大做強。莫言曾說,在搖動和喚醒之前,首先讓我們變成一棵樹,讓我們先擁有澄清的靈魂吧。要想辦好一個大學,校長、教師和職員應該發揮什麼樣的角色呢?校長是一個學校的Leader,在學校的政策制定過程中,始終將校訓的理念貫穿於政策之中,讓教師有尊嚴,進而才能散發更多的正能量,從而學生才能獲得更好的全面的影響。而管理人員要對本職工作認真、負責和熱情,要提升自己內心的領導力,而非管理能力,如果一個貌似管得很好的工作,如果沒有內在領導力,不會獲得受管理者內心真正的認同與接受,管理者會管得很累,往往事倍功半。

  二、專門人才與專業人才的區別

  專門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這是對於培養學生最為準確的一個定位。中原大學多年來秉持“育自由思考、重責任倫理、秉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開設了宗教、音樂甚至愛情等多門全人教育課程。所謂全人教育,類似於大陸的素質教育,而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是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針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倫”,張光正校長認為,中國人還應該特別重視“第六倫”———群我關係,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因此,中原大學把通識教育作為培養合格人才的最優教育方式。就是在專業之外,藉由不同的課程規劃,幫助學生接觸各類議題,擴大知識基礎,加強對生命與生活的領悟,從而培養獨立學習和跨學科思考能力,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課程設計上,把一般通識分為四大類:天學、人學、物學、我學。強調天人物我的匯通,使學生成為身、心、靈平衡的全人。通識課程的開設、學習要早於專業課程,體現其基礎性功能,該種課程體系設定有利於學生先修心,後修功,有利於專業學習。

  三、教師的職責

  韓愈說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業,不同於其他所有的職業,它是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的職業。古今教師的職責都應以育人為第一位,教書為第二位。中原大學教師一般來講不僅要教書,而且要承擔各種校內職務,真正體現在教書的過程中達到育人的目的。教師最大的職責真心不是知識,而是“發現”與“鼓勵”。個人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的需求為教學核心,關注不同時代、時期、不同學習類群學生的“學法”,我們應該給予學生的是“點金術”,而非送我們所謂的“金子”即知識點給學生。作為一個教師需要明確一個思想,知識體系是龐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將所有知識學會,何況知識本身天天在更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明確“授人以漁”勝於“授人以魚”的基本道理。換言之,強調方法比單純知識傳授更重要。

  四、教師教學的領導力的培養

  現在,教師教學領導力是被國際和國內越來越認同的一個觀點。領導力的培養就是指教師透過自身的.職位角色要素以及所具有的非權力性要素,比如知識體系、能力、情感及思想等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一種綜合影響力,是教師利用自身屬性對教學活動過程施加的影響,以使教學活動可以得到有效的運轉,並且可以取得預期目標的一種力量。在距今已有的研究中表明,教師教學領導力的組成要素主要包含了當前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教師教學領導力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首先,教師的基本技能影響力,主要是指教師在語言闡述表達、文字整理書寫、為人師表行為、專業知識技能等方面可影響學生的能力。其次,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主要是指教師能根據課程大綱、課程屬性及所用教材開展實際教學過程獨立設計的能力[1]。第三,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是指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採用何種教學手段及方式,調節及調動課堂積極性及專注度,有效完成教與學互動的任務。最後,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教學問題,教師如何進行分析、反思、解決並且最終運用到教學中的能力。可見,對於教學活動,教師教學領導力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對於教學環節,重在提升教師教學領導力,使之專業技能專業化,教學過程專業化。

  五、教師教學與科研的權衡

  就教學與科研的關係,臺灣中原大學和大陸的大學基本上都秉承著科研促教學的理念。都重視對教師科研能力的考察。在現行體制下,高校教師一般要承擔教學與科研雙重任務。然而,教學與科研在知識的掌握方式上實際上存在較大差異。高校教學要求體現在課程知識的系統性與表達性方面,而科研要求體現在專業知識的專深性與創新性方面。兩者都為大學教育所需要,並且兩者具有不完全相容性。再加上時間、資源與知識、資源、稟賦等約束條件,則這種不相容性矛盾顯得更為突出。因此,高校教師如要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取得教學、科研雙豐收,就必須要恰當處理這兩者的矛盾。1.充分認清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係。教學與科研是高校兩個獨立的活動。首先,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為:第一,教學以講授全面性的、體系化的、相對穩定的知識為主,這就要求大學教師在課堂上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如何系統地掌握本課程知識等方面。而科研則要求高校教師對本學科某個方面問題的持續關注與深入研究,創新性、單一性、不穩定性是科學研究尤其是創新性研究的主要特點。第二,教學與科研的接受物件也存在較明顯差異。大學教學的知識接受物件主體為本科生,而科研成果的接受物件主要為社會、企業、政府、大學教師、研究機構等。第三,由於個人興趣、時間、精力有限等原因,高校教師關注的科研專案可能與正在教學的內容有很大脫節,或關係不大。2.教學與科研又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第一,教師的備課活動就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思考的研究過程。沒有對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便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學。第二,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與發展過程。我國要求高校教師“應聯絡本學科領域的最新動態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激發他們解決學術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興趣”如果一位教師不搞科學研究或不具備科研能力,就無法掌握本學科的最新動態。培養人才的高校教師僅停留在“教學型”是不夠的,應強調科學研究能力與科學研究精神是當今大學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否則,就談不上在教學程序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意義與科學態度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也無法提升教學過程的效果和質量。這幾個方面是臺灣之行關於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教學設計的思考。有很多想法不夠成熟,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研究與學習。

  參考文獻:

  [1]袁靜.臺灣地區師資培育中的案例教學法及其啟示[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12,25(4):28-31.

  [2]陳朝萌.案例引導教學法在“倫理與領導力”課程中的應用[J].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6,29(2):112-115.-22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