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媒介符合生產民族文化論文

探索媒介符合生產民族文化論文

  關鍵詞:民族文化論文範文

  摘要:本文把《我們的嗓嘎》作為一個文字,將其看做是媒介所生產出來的一種少數民族文化符號,並從符號學的角度,結合電影中的內容,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從符號學、傳播學、民俗學等視角中探究媒介所創造的少數民族文化符號——《我們的嗓嘎》,闡釋這一文字的符號學解讀,並思考媒介在少數民族傳承的過程中做出的貢獻。把《我們的嗓嘎》這一文字的解讀,看作是少數民族文化傳統與現代媒介的一次對話。

  關鍵詞:《我們的嗓嘎》;侗族;民族文化;傳媒化

  《我們的嗓嘎》是首映於2010年的我國首部侗語電影。該片在第16屆美國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中榮獲“最佳外語音樂獎”,而該片中主要的音樂旋律正是原汁原味的侗歌,片中所講述的民族特色也備受關注。《我們的嗓嘎》所思考的,也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的少數民族如何發展以及傳承自身的民族文化。

  一、電影《我們的嗓嘎》的符號學解讀

  根據索緒爾的符號學思想,符號本身是一個自足的系統結構,由能指和所指兩部分構成。能指是符號的物質形式,在《我們的嗓嘎》這部電影指的是影像的本身,影片中的聲音、畫面、情節等這些能夠引發人們對某種概念的聯想的元素。而所指則是人們聯想到的概念。而費斯克和哈特利在他們的《解讀電視》中認為,還應該有第三層次的符號系統。他們建議從三個階段解讀傳媒(如電視)文字的複雜訊息。

  1、解讀電影《我們的嗓嘎》中社會符碼這是影片解讀的第一階段,即藉以解讀“現實”的符碼,本文從行為符碼、服飾符碼、語言符碼等方面展開解讀。行為符碼指的是影片中的情節。“嗓嘎”一詞是由侗語音譯而來,意為“歌師”。

  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黔湘桂三省交界處通道侗族自治縣一個叫石巖的侗寨裡的故事。此片導演韓萬峰,其導演的'電影多關注現實題材和少數民族題材影片創作。片中第一代侗家人,也就是老人們的穿著都是代表侗族傳統文化的侗族服飾,而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中青年們,除了上臺表演以外,其穿著無一例外的都是普通的漢族服飾。在語言方面,以侗語為主要交流語言,而片中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村長、楊總、以及派出所辦案人員等,他們說的語言卻是當地已經被漢化了的方言,但也不刻意咬文嚼字說普通話。在建築方面,保持了侗族人原有的生活環境,片中的人物,我們能看到的都是生活在木質結構的房屋內,另外侗家的鼓樓、風雨橋等建築作為人物出現的環境,都有大量展現。在色彩方面,影片並沒有調出華麗的色彩,這使影片儲存了侗族原始的色彩環境,也將侗鄉天人合一的色彩搭配呈現於觀眾的眼前。片中的音樂是原生態和流行,原始和時尚的對峙與融合,既有古老的坐歌行夜,也有流行音樂中的代表,周杰倫的音樂。侗歌始終作為影片貫穿始終的關鍵物,影片中的幾條主線始終圍繞侗歌進行。

  2、解讀電影《我們的嗓嘎》中的技術符碼這是影片解讀的第二階段,即媒體藉以再現“現實”的符碼,本文從攝影機的運動,角色的分析等方面展開解讀。

  在拍攝方面,儘量忽視導演的擺佈,創作者將自己隱藏起來,攝影機走進侗寨,進行多機位、多視角記錄多個人交談的內容,發現他們藏在內心深處不易察覺到的細節。影片始終圍繞幾個主要人物進行的,本文先從人物的性格著手,從侗族的幾代人中挖掘出不同的精神層面,探析這幾個主要人物在面臨文化衝撞時,在進行侗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中都處於什麼角色,代表了哪一類人。79歲的薩依蘭,是最老的一代侗族人,其身份代表著最傳統的侗族文化。奶奶作為一代歌師,首先她始終捍衛並尊重傳統的侗族文化,其次,她始終捍衛著侗歌的神秘及尊嚴,同時她對生命充滿著敬畏、對世界充滿著熱情。黃大諸和楊珍珠夫婦,他們是侗族的第二代,既保留著侗族的傳統習俗,又有著接受現代物質生活的慾望。他們內心裡充斥著矛盾,既想丟開侗族傳統文化,去擁抱新生事物,追求好的物質生活,求得內心的灑脫,卻又因傳統的慣性而無法脫身,以致常常陷於痛苦之中。黃月姣對侗族的漢化充滿著擔憂,是侗族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在大的社會價值體系之下,她的內心的價值體系始終不曾動搖。在她一次次的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堅守中,無不體現著文化傳播的教化功能。

  3、解讀電影《我們的嗓嘎》中的意識形態符碼符號學力圖揭示與分析意義是如何產生的,前兩個階段解讀出的所有意義都支撐著這一階段的解讀,意識形態是一種觀念的集合,而觀念總是透過社會符碼與技術符碼呈現出來。

  影片的主題是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發展和傳承我們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為了讓觀眾能更好的接受這樣一個理性的主題,在娛樂化的表現下,影片將主題鑲嵌於故事中。影片中黃月姣跟學生說政府在撥款扶持讓大家學習侗歌,說明政府也很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透過《我們的嗓嘎》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思考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在思考少數民族如何發展和傳承自身的文化,這是一個十分理性的命題。所有的情節的展開都是圍繞著這樣一個主題。影片中最主要的代表侗族的文化元素——侗歌,在片中其實是很質樸和邊緣的存在。在影片臨近尾聲時,黃正宇與潘依蘭的組合在民俗村表演,這似乎暗示著,侗歌雖然後繼有人了,但想要走出去,路還很長。三、總結媒介在進行民族文化符號生產時,就電影而言,必然是與娛樂性相結合的,將理性的主題鑲嵌於通俗易懂的故事中。這次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文化的對話,毋庸置疑,前者處於劣勢地位,而後者佔有絕對的話語優勢。傳媒化確實能夠激發少數民族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對於現代社會生活具有深刻的意義,使得現代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比較及反思。但尤其應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及其生活方式,傳媒文化中所傳達的更多應該是當地人的聲音,而不是單單只是為了表現一個什麼樣的主題而去生產出一個民族文化符號產品。

  參考文獻

  [1]費斯克,哈特利:《解讀電視》

  [2]莊曉東:《民族文化傳播概論》

  [3]李勤:《大眾傳播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當代傳播》

  [4]周競紅:《網路資訊與民族關係》,《民族研究》

  [5]程鬱儒:《民族文化傳媒化研究》

  [6]朱凌飛,丁桂芳:《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民族文化——對電影<花腰新娘>的人類學解讀》

  [7]程鬱儒:《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研究相關概念辨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