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備課從原始閱讀發展的路徑分析論文

個性化備課從原始閱讀發展的路徑分析論文

  一、關於“個性化備課”

  “個性化備課”是現今教科研中一個比較時尚的用語。有專家說,“個性化備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思維,它是對人的重新審視,是在個性的張揚中建立自信的教學生活,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備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個性化備課使師生互動根植於充滿個性自由的教學土壤裡,並且能夠透過個性化的教學把每個學生的個性潛力充分發掘出來,讓語文課堂永遠充溢著蓬勃的生命活力。”

  專家的描述很令人神往,那麼什麼叫“個性化備課”?筆者的理解是這樣的:“個性”是和“共性”相對,“個性化”和“大眾化”相對,顧名思義,“個性化”就是非共性、非一般大眾化的東西,“個性化備課”就是備非共性、非一般大眾化的課。換言之,只要是自己獨立備課,獨立備自己的課,圍繞自己的教學主張,備出自己的特質,備出自己的個性,打造出獨特的、別開生面的、獨具一格的、與眾不同的效果,那麼,這樣的備課就是個性化的備課。

  時下集體備課備受青睞,並已成為學校教研活動中的重頭戲和亮點。“庇千山之木於一臺,匯百家之流於一體”,集體備課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在當前的集體備課背後,也隱藏著種種弊端:目前的集體備課往往功利意識太強,教學圍繞考試打轉,考什麼,就教什麼,於是就有了統一的教案、統一的教學方法和統一的學生作業。這樣,本應是師生即興發揮的語文課堂,變成了僵化、狹隘的牢籠。這種“集體備課”無異於把大家往一個籠子裡趕,扼殺了教師的獨立思維和教學個性。不考慮實際教學情況,千篇一律,這對教師的成長和專業發展是很不利的。

  所以,筆者認為,個性化備課並不是“全新的教學思維”,它其實仍是一種常規的教學思維,其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對集體備課弊端的一種在推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課改形勢下,讓我們重新對“備課”這一語文教學的首要環節進行審視和反思,進而探索備課的有效途徑的一種引導。

  二、審視我們的“個性化備課”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堂上一節課,堂下千滴汗”,要上好課,必須下足課前的準備功夫。備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備課是指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一輩子”備課,即一個好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為備課做準備,用整個生命去備課。作為狹義的備課,其基本要求是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製作好教學所必須的課件、教具、學具等。然而審視課改形勢下的我們的備課,我們發現,在“學生為主體”、“生態課堂”的理念下,我們重視了備學生;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指導思想下,我們重視了備方法,而偏偏忽視了備教材、備文字。

  教材、文字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學的依據,是教師上課的憑藉。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鑽研教材是備課最重要一環,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因此,備課必須要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教師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閱讀教材,鑽研教材,分析教材和確定知識的重點、難點上,把教材“嚼爛”,“吃”到肚子裡,做到“腹中有本”。而作為新課標下的新型教師更要刻苦鑽研教材,並具有創新性。

  然而,我們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常常只是拿起教材、教學參考資料瀏覽一遍,或到語文教學網頁下載教學資源就算是完成了與教材的對話。這樣的準備雖然表面上資料豐富,其實是相當粗淺的。因為你準備的資料都是別人的,都是別人對文字的解讀,而你其實與文字仍然保持著相當的距離,所謂的備課,其實你只是完成了收集而已。

  有一種理論說:“抄寫教案,既能起到熟悉教材的作用,也可以學到人家的方法。”看似有道理,其實是錯誤的。如果說教案、教學設計是一種有效教學的組成部分的話,它應該是與原創者的教學環境相互依存的,再優秀的教案“也只能適宜於原創者的課堂,你若將其直接複製,並在自己的課堂上完整地執行這個教學設計,教學效果未必如意。”(孫琪斌老師的《在學中教·非同步達標》p120)

  備課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充滿激情、凝聚智慧的創造性勞動。因此,無論是抄寫(下載)教案式的“備課”,還是“收集”式的備課,都不是真正的個性化備課,雖然省卻了鑽研的勞苦,但也隨之失去了思索的靈光,往往使備課變成了一種虛設的“道具”。總之,教師如果一味憑藉他人經驗來應付教學,就會喪失自己的教學主張和個性。用著名特級教師胡明道的話說,就是“一望而知之下的深層的無知”。

  三、個性化備課從原始閱讀開始

  語文是一門十分感性的學科,特別注重體驗,特別強調感悟。所有的教學設計始於文字研讀。教一節課猶如寫一篇文章,想不好就寫不好,想不深就寫不深,想不透就寫不透。如果教師與文字保持相當的距離,就無法幫助學生拉近距離。如果教師對教材沒有感悟的過程,又怎麼能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怎麼能較好地引導學生與教材對話呢?如果教師備課時對文字解讀存在欠缺,就很難為學生的思維開啟一個更加自由、廣袤的空間。如果老師教什麼都心中無數,就談不上什麼效果。所有這些都將嚴重製約與窄化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從而影響了語文教學整體質量的提升。

  所以,文字是教與學的基本物件,必須紮紮實實予以落實。

  教師讀文的深淺是優教優學的關鍵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重視文字解讀這一環節,靜心靜氣融入文字,為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的生成乃至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提供必要的依據。在這裡筆者引入一個“原始閱讀”的概念,即教師不借助任何的資料閱讀文字,理解文字,這其實也是培養自己的文字解讀能力,“解讀文字就是解密”,而這一能力也是一個語文教師的基本功,甚至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新課程強調“以學定教”和“先學後教”,這裡的“學”一般只理解為學生的“學”,為什麼不能理解為教師的“學”呢?在“教”之前,教師為什麼不能以學生的身份先“學”一學呢?“個性化備課從原始閱讀開始”,在“原始閱讀”中,教師自行發現、建構起文字的意義,才能幫助學生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體驗、感悟的情緒化的“場所”;在“原始閱讀”中,教師產生矛盾,生成困惑,才會理解、鼓勵學生對文字進行多元解讀,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感悟,尊重學生獨特的生命感受;在“原始閱讀”中,教師畫出關鍵詞語、含義深刻的句子,讀出心得,讀出味道,才會充分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才會有教學設計的.背景、教學設計的力量,才能轉化為課堂教學的教學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個性化備課從原始閱讀開始”的提出與“下水作文”、“教師先下題海”的倡導,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當然,原始閱讀並不排斥資料的查詢。教師在原始閱讀的基礎上,多方面查詢資料輔助對文字的理解,豐富自己對文字的解讀。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解讀,又是一種由點到面的解讀。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採眾家之長而又不迷失自己,“化”他人為自己,不被資源的海洋所淹沒。資源化和個性化,不是簡單相加,而應和諧辯證地統一在備課工作中。參照前人對文字的解讀,不斷提煉自己的觀點,形成獨特的見解,以便在教學中既能做到遊刃有餘,提升師生對話的質量,真正使自己擔當平等對話中的首席位置。

  當然,對備教材、備文字的充分重視與課堂的生成、生態課堂也並不矛盾,相反,重視文字的解讀反而會促進課堂的生成,有利於教師課堂教學智慧的提升。“預設因生成而精彩,生成因預設而紛呈”。已故上海教育家陳鍾梁曾說“研究的外延等於教育教學的外延”。備課充分了,教師便從容了,課堂便活躍了,學生便快樂了。有道是“好課無案,大課無痕”。

  備課,是凝聚智慧的創造性活動。我們要把個性化備課的過程作為自己學習的過程、自我提高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尋找和樹立自己的個性,並善於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和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展現語文課堂和語文教師的獨特魅力。“個性化備課從原始閱讀開始”,個性化的備課成就個性化的教學,而個性化的教學終將造就教學的個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