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實踐能力培育下的數學教學論文
淺談實踐能力培育下的數學教學論文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
問題情境是在教學中被廣為應用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立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腦和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手可以使大腦更加明智,而腦也可以使手更加靈活.”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學會放手,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透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進行動手實踐活動,體會到學習與實踐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研究表明,當學生處於有意創設或富有立體感的問題情境中時,學生會情緒高漲,富有想象空間和超常的思維能力,進而表現出以往所沒有的求知慾和探究欲.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動手實踐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例如,在講“圓錐的側面積”時,教師可以用剪刀把圍成圓錐的紙片沿著圓錐的母線剪開,向學生展示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形.那麼是否可以根據上節課的扇形面積公式計算出圓錐的側面積呢?然後,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我們一起動手做一個扇形的紙片捲起來,能否得到一個圓錐模型?透過創設問題,激發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最後學生透過實踐得出結論: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形,根據扇形面積公式可推匯出圓錐的側面積公式.
二、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雙邊活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主體學習的引導者.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強化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去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證明“三組對應邊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是全等三角形”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剪刀和硬紙片,然後給出特定的邊長,讓學生在硬紙片上畫好兩個三角形,並用剪刀把三角形剪下,把這兩個三角形疊放在一起,最後發現三角形重合,從而得出三組對應邊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稱SSS或“邊邊邊”)是全等三角形的一個判定定理.在實踐教學環境下,學生參與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培養了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幫助製作教學工具來強化實踐教學.在製作教學工具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動手實踐能力得到加強.透過實踐教學環節的強化,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水平.
三、加強學生間的小組合作,強化動手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扮演的只是引導者的角色.小組合作學習是指透過教師指導,學生組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共同研究、共同實踐的學習形式.“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思維差異,他們透過相互間的實踐和討論,能讓學生對知識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這樣既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合作意義的同時,培養了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探索“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時,教師可以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把學生分成三人小組,讓其中兩個學生透過移動事前準備好的圓,第三個學生記錄這兩個圓所形成的位置關係,完成之後,進行組內交流和小組之間的交流,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和分析討論,最後研究得出結論:圓與圓的位置存在以下幾種關係:相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總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同時對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探索,務必把學生培養成理論知識和動手實踐能力於一身的綜合型人才,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