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研究的論文

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研究的論文

  在課前我收集了一些較受學生歡迎的動漫人物形象,比如海賊王、喜羊羊、柯南等,將它們以傳統剪紙的方式呈現。開課後,聽著學生們稀稀拉拉的讀書聲,我感覺得到上好這內容的難度,在我拿出準備好的創意剪紙之後,教室一片寂靜,不久後又一陣沸騰。我並沒有像往常一樣急著讓他們安靜下來,而是走到臺下瞭解學生們的想法。他們十分贊同我的做法,希望我能一直堅持下去,在課本以外拓展出更多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不一會兒,我請了幾位較有想法的同學上臺來說他們的一些創意,他們有的提出使用陰剪陽剪相結合的方式來塑造剪紙內容,有的提出使用單色套色的靈活配合來豐富剪紙畫面,有的提出較有特色的剪紙畫面構法來深化剪紙內涵。此舉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透過學生們感興趣的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鼓勵他們多思考、多分析。

  學生對逆向思維的瞭解離不開我們的率先垂範。在不少的老師看來,泥塑的內容十分難上,學生作品良莠不齊。反過來想,為什麼會這樣?現在十多歲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很多動手的機會往往被剝奪,因此動手能力普遍較為欠缺,但他們從內心深處會有一種想動手去創造的動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更多這樣的機會。在有關泥塑內容的課堂裡,我準備了秦兵馬俑的複製品讓學生傳看,同時講授了相關的歷史內容。雖然我知道學生們迫於能力、經驗、工具的不足很難做出這樣精細的泥塑,但我還是希望學生能從工匠的鬼斧神工中獲得一些啟迪,更重要的是在創新的過程中,我給予了學生更多課時來完善他們的作品,以鼓勵給他們提供能量,以歷練讓他們獲得提升。他們漸漸的懂得,以終為始的逆向思維的不斷歷練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手上技術的不足。

  學生作品的創新需要側向思維來補充,這有很大的效果。在國畫的課程裡,多數學生並沒有紮實的國畫基礎,然而他們的表達意願卻很強烈,為了滿足他們的想法,我允許他們在繪畫材料、技法上有更大的自由空間,這也算是對課本的一種延伸。課上我將準備好的國畫顏料分發完畢後告知他們不光可以使用毛筆,還可以用其他工具來完成這幅畫。在上交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指印點成的大小、疏密關係和諧的葉,這樣的作品不刻意作為、自然成趣;吸管吹成的枝條一氣呵成、足夠大氣。這一類作品都很寫意,把學生內心所想表達的內容都酣暢淋漓的展現了出來。回望國畫史,李苦禪的鷹、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李可染的牛、吳作人的熊貓、吳冠中的橋、張大千的虎、鄭板橋的竹……古往今來,有多少畫家畫過他們所畫,可其他人多數沒有那麼出名。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的繪畫突破了以往人們對某一物象的理解,以自己的思維和創作技法來表達他們心中的那種獨一無二的想法,這就是創新。這些學生的作品雖然缺乏一些技藝性,但從思想和表現手法上看的確可圈可點,實在是讓人欣慰。側向思維幫助他們繞開了筆上功夫的`不足,同時也使他們的畫有著國畫的形、神、韻,這無疑是個成功的嘗試。除了直接從培養創新的思維方式入手,我們還可以透過改變學生作品的評價規則來倒激學生爭取有更多的創新內容。以往我們的評價方式最注重作品工藝水平,為了鼓勵學生創新,我在評分的標準中加入了創新加減分。根據學生作品的新穎程度和創新水平酌情提升或下降一個等級,這是為了告訴他們:繪畫、製作技巧上強的學生如果沒有創新的意識,沒有辦法達到更高層次的優秀,繪畫、製作技巧上較弱的同學,也可以透過自己動腦想出的創意來略有彌補。實行這個標準以來,學生們對待作業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觀,要創意就需要動腦,學生們都很積極。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源泉,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這一課題的研究中,我已尋找到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方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類研究將要終結,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在這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為推進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