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選修模組教學效率研究論文

歷史選修模組教學效率研究論文

  1、轉變教材觀,整合教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材的“核心”,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而對選修模組特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相關內容。基於新課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我們教師在選修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改變過去以教科書為本的新觀念,樹立以課程標準為本的新觀念。基於上述觀念,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成為教材的執行者,更應成為教材的重組者、建設者。也就是教師在充分研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並借鑑其他輔助教材,結合本地本校本人的實際和自己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增補、刪減、置換和重組,靈活教學,使其有利於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這是提高高中歷史選修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途徑之一。在講授《百日維新》時,依據課程標準“瞭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的要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百日維新的內容、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和戊戌變法的影響”三個主幹知識,淡化處理了教材中用大量篇幅闡述的“戊戌政變”,增補了“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這一教學內容,其中把百日維新的內容和影響作為本課重點,把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和戊戌變法對近代化的影響作為本課教學難點。透過對教材的整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顯而易見:(1)落實了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任務,貫徹了新課改精神;(2)教學內容結構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習慣、心理發展規律和知識水平,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3)能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去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很好地解決了教學內容多與教學課時少的矛盾。

  2、研讀史料,提升能力

  知識易忘,能力永存,發展能力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能力發展水平,特別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小,是其個體生命價值、生命活力、生命發展水平的最本質的外在表現。而且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高考試題命制對於選擇模組考察基本以主觀綜合題為主,綜合考查學生學科能力的特徵十分突出。因此,在選修模組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選相關史料提供給學生研讀,引導學生從“材料”中而不僅僅是從課本中學習歷史。這不僅有助於營造歷史學習的氛圍,符合歷史學科的學習要求,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在分析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化程序的影響時,組織學生研讀以下史料:史料一:1898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報》報道:“激進的改革舉世為之震驚,第一,他們終止了對外國人的傳統憎惡和閉關自守的政策,鼓吹與列強友善與結盟的政策,倡導全國開放;第二,他們改革了那個愚蠢傲慢、自稱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復以中國文明與制度為自滿,維新派在各個部門都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比起這個青年中國來,就連日本的明治維新也堂乎其後。”史料二:費正清的(《劍橋晚清史(1800—19111)》)中說:“康有為政治綱領的目標是一系列政治改革,這些改革如果付諸實施的話,等於一場‘來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國早就不是貧弱的樣子了!”這兩段史料讓學生宛如置身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環境,他們獲取了戊戌變法的`歷史影響的直觀資訊,在教學上就輕鬆突破了教學難點,提升了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的學習能力。

  3、加強聯絡,深化教學內容

  聯絡法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常用方法之一。就選修模組而言,它是建立在必修課程基礎之一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必修知識進行回顧,把選修和必修的知識串連起來,以深化教學內容,從而形成宏觀的知識概念。在分析“百日維新的內容”時,引導學生回顧必修III中相關的“康有為的思想特點”這一內容,有助於學生理解“為什麼說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行動比宣言落後了?”這一難點問題,對百日維新政治內容的進步性與侷限性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必修課程中的“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提供了百日維新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背景,聯絡回顧這些相關內容,對學生深入理解百日維新的背景和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化程序的影響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總之,選修模組的課程性質及其特點和高考要求,決定了選修內容的課堂教學策略。面對新課改和新高考,我們一線的歷史教師要提高選修模組教學的“有效性”就要轉變教材觀,對教材進行大膽組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研讀史料,提升學生能力,加強與必修模組聯絡,深化教學內容,切實提高選修模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