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想教育中運用心理學論文
日常思想教育中運用心理學論文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90後,家庭情況富裕,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性格上多以自己為中心,遇事不考慮別人,只考慮自己,生活在新時代,自尊意識極強,遇事不妥協,喜歡為自己辯護,針對這些情況,輔導員在日常教育中要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使得學生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自己去改正,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當代大學生多是家裡的獨生子女,性格多以自我為中心,在學校住宿的環境下經常會與同學產生各種問題,如人際交往問題、戀愛問題、自我同一性問題、職業生涯規劃迷茫等問題,但由於當代學生自尊意識強,以往的說教可能並不能有效處理問題,因此輔導員也應該與時俱進,多用心理學的技術教育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溫暖的環境中不自覺地接受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地效果。
一、大學生經常會遇到的問題
(一)人際關係問題
當代大學生多以自我為中心,在家裡父母都依著自己,然而來到學校,進入學校宿舍,宿舍裡有來自各個地方的人,大家性格都不一,也不可能都依著某個人,所以經常會出現各種人際關係問題,在出現問題時還經常鑽牛角尖,想不開,出現要求調整宿舍或請假回家等逃避的現象,人際關係問題越來越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問題。
(二)情感問題
大學生一般會在進入大學不久就在別人的影響下談戀愛,這時的學生多是思想不夠成熟,對於戀愛的真諦不明白,更多的同學是看到別人戀愛自己也去找物件談戀愛,但由於自己的個性問題,在相處時間久了之後就經常出現各種戀愛的問題,兩人開始吵架,也有導致分手,在吵架和分手後,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感情,認為分手後自己一文不值,因此會出現抑鬱甚至有自殺輕生等想法,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三)無職業生涯規劃,對未來迷茫
有很多同學在高中時目的就是考進大學,在進入大學後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受到周圍同學上網玩遊戲等不良影響,有很多同學就隨著上網逃課,整日無所事事,對於未來不曾考慮,偶爾想起自己整天迷茫度日,會有焦灼感,但過後又開始沉迷於以前的生活中不能自拔,形成惡性迴圈,最終浪費時間,荒廢自己的大學生活。
二、用心理學技術引導學生
(一)及時與學生談心,建立好的師生關係
90後的學生多高傲,所以老師要積極地放低自己,站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心態去相處,平時就要多開展一些教育,如人際交往教育、戀愛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講座,讓學生起碼在意識上理解自己的問題,在出現問題時能夠知道自己要尋求幫助,這就要求學生與老師之間要建立好的師生關係。
(二)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開學初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標認識的班會教育,幫助學生分析了在畢業後面臨的現狀,讓學生認真考慮了畢業後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如考研繼續深造,考公務員,繼續招生留校,亦或走出校門找工作(考慮找什麼樣的工作,是技術性的還是銷售類的),根據自己的意向考慮現在的自己應該幹些什麼,如考研則要努力學習,特別是英語數學,如銷售類工作可以抓住學校的創業機會,在學校安排好自己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創業或銷售的嘗試,並以今年暑假參加機電大賽的事情為契機,鼓勵學生自己組隊多參加大賽,獲得名次後不管對於找工作還是考研都有非常大的優勢,提高學生積極性,達到學習氛圍良好的局面。
(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透過學習來培養大學生情緒智力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博士在《情緒智力》中提出,情緒智力可以習得,學校應當對之進行系統的教學。但學校往往會忽略了這一點,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重點放在問題學生身上,以解決實際矛盾來疏導學生的情緒。
高校可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開設“社會情感學習”、“情緒選擇性團體輔導”等活動,引導學生如何與他人合作、調節自己的情緒及建設性地解決問題,能夠幫助他們提升心理和行為健康水平,使他們以更好的姿態迎接包括學業在內的種種挑戰,營造更加積極、和諧的校園環境[1]。
(四)理解和信任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理解和信任是初級共情技巧的運用,是將談話重點放在學生個人身上,是尊重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以平等的關係相待,以真誠的面孔相對,關注學生情緒變化,讓學生體會到輔導員的真心,建立信任關係[2]。
(五)加大普及教育,引導學生主動關注自己的心理問題
學校要應加大宣傳及教育力度,發揮學生社團、學生宿舍等渠道的作用,也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推送心理健康知識;
同時在迎新期間、考試周、畢業季、求職就業等關鍵節點,開設專門的講座,開展針對性強的心理輔導;宣傳內容的設計應更加貼近學生心理需求,避免呆板、生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