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說謊行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論文

淺談幼兒說謊行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論文

  一、關於幼兒“說謊”的相關理論

  幼兒說謊行為是一種很正常、很普遍的行為,有研究表明,成人在與別人交談時,10 分鐘之內會說3 個不同的謊言,因此,幼兒的這種說謊行為在真實情況中並不能全部稱之為“說謊”,與我們成人認為的說謊行為有本質性的區別。關於幼兒說謊的研究由來已久。英國著名的教育家洛克的“環境決定論”認為,兒童說謊是一種惡劣的品質,是許多惡德敗行的溫床和庇護所。他認為正是由於社會環境的複雜,成人在這種環境下不停的說謊,影響了幼兒的行為,助長了幼兒說謊的心理原因,提供了不良的環境。雖然成人努力掩蓋自己說謊的事實,但要想做到讓幼兒難以察覺是很困難得,所以成人應該以身作則,嚴加規範自己的行為,讓幼兒在一個良好氛圍中成長。所以洛克的觀點認為,應該成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找尋導致幼兒說謊行為的真正原因。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階段說”認為,是認知發展水平的原因導致了幼兒說謊行為的產生,皮亞傑把幼兒說謊行為的產生建立在認知結構心理學上,是站在了幼兒思維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角度,將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他的觀點指出,當幼兒正處於前道德階段時,思維發展水平受限,不能準確辨認出主客觀世界的實際差別,這時候就會出現與事實相差別的“謊言”;當幼兒正處於他律階段時,會服從規則,遵從權威並以自我為中心,會因為自我中心和成人權威強制之間出現分歧而產生說謊的行為;當幼兒處於自律階段時,幼兒會有欺騙性的謊言行為。

  二、幼兒說謊行為的主要原因

  皮亞傑的理論指出,當兒童成長到10~11 歲時,才具有能準確判斷有意識謊言的能力。所以,對於幼兒說謊行為,可以從兩個原因來分析:無意說謊和有意說謊。

  (一)無意說謊

  由於在幼兒思維意識中沒有察覺到自身的說謊行為,也就不存在要故意說謊的主動動機,所以幼兒的這種行為屬於無意說謊。當幼兒說謊時,內心並沒有內疚、不安、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現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幼兒的無意說謊行為產生的原因和表現。

  1.認知水平發展不成熟。這個階段的幼兒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主要處於無意記憶程度,有意記憶還沒發展成熟,認知能力正在發展,這是每一個幼兒必須經歷的過程。因此幼兒的識記水平存在一定的缺陷,常有心理錯覺,這個時期的幼兒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多數時候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和想法去看待事物,不能換位思考。孩子雖然知道幼兒園的東西不能拿,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悄__悄把幼兒園的玩具拿回了家,並謊說是小朋友借他玩的。孩子並不認為那樣做有什麼不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違反了什麼準則。幼兒道德判斷的依據在於主觀意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同於成人。

  2. 想象與現實混淆。這個階段的幼兒常常把想象表象和記憶表象相混淆,所以有很多幼兒很希望或者很想去做的事情,經過頭腦中反覆的想象就會成為“真正的”事情,幼兒會自然地說出來,結果卻是與事實相反,這個階段的思維模式就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例如,5 歲的淘淘在電視上看見小朋友在遊樂園裡玩得很開心,感覺很羨慕,第二天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告訴老師說自己去遊樂園玩了。這種情況就是幼兒心理發展不成熟的表現。

  3.時間概念掌握不準確。幼兒對經歷過的事物記憶不清晰是幼兒的年齡特點之一,幼兒年紀小對很多經歷過的事情都會記憶模糊,常常被成人誤解為是故意說謊。例如,幼兒園老師請果果把家裡爸爸剛給她買的玩偶“功夫熊貓”帶來給小朋友們看看,結果果果回家的時候卻跟爸爸說,老師讓爸爸今天給她買一個“功夫熊貓”帶到有幼兒園,強調說是老師安排的,顯然幼兒記錯了老師的安排,這種情況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就會不治而愈。

  (二)有意說謊

  說謊者在與別人交談時,有不說真話,故意說假話的主動動機,這種行為就是有意說謊。與無意說謊的區別在於說謊者的心理感受,有意說謊者在故意欺騙別人的情況下內心會產生內疚感、不安感和害怕的心理波動。

  1.為逃避懲罰而撒謊。哲人羅素曾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造成幼兒這種由恐懼害怕所引起的說謊在生活中很常見。幼兒害怕的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成人的懲罰,成人會隨時用自己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幼兒做法,這種行為會讓幼兒在潛意識中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狀態,當自己不小心做錯事的時候,就會特別害怕,很怕成人會責備或者體罰,這個時候就會產生說謊的行為。

  2.成人不正確的言行。對於幼兒來說老師和家長是他們心中的權威和榜樣,所以老師和家長對待說謊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幼兒的想法和行為。如果老師為了哄幼兒,隨口答應了一件事,但事後卻沒有兌現,在幼兒的心目中就會認為是一種欺騙的行為。如果家長總是在幼兒面前說謊,幼兒就會認為說謊也沒有什麼不良後果,就不會懼怕說謊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後果。由於幼兒在這一階段的模仿和觀察能力特別強,判斷對錯的能力很低,因此對於成人的撒謊行為,幼兒也會學習模仿。

  3.自卑感的反常表現。心理學上認為有一種由不正常的心理活動產生的“病態性說謊”對幼兒說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型別的幼兒總是具有軟弱、膽子小、總是落單等特點,在集體活動中沒有存在感,總是被小夥伴和老師忽略,這種長期的不被重視的感覺導致幼兒有很嚴重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往往會使他們用說謊的形式來表現自己,即以優越感來代償自卑感。如幼兒回家跟爸爸媽媽說自己今天在幼兒園得了5 朵小紅花,表現非常好,老師總是誇她,而實際上她今天表現非常不好,這種行為就是自卑感的反常表現。

  三、解決幼兒說謊的對策

  (一)無意識的說謊行為

  成人不必過分擔憂幼兒無意識的說謊行為,伴隨著幼兒年齡的增加,認知發展水平會不斷髮展成熟,這些行為會自然而然地消失,成人不要大驚小怪,小題大做,而是應該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幼兒,讓幼兒把心裡真正的想法都說出來,聽一聽幼兒的心聲,成人才能真正理解幼兒。成人真正的責任是要教會幼兒說真話,用準確清晰的語言來表述事情發生的真實情況,而不是一味不分真相地批評幼兒,用自己成人的權威來迫使幼兒服從。伴隨著幼兒經驗知識的積累,思維程度的提高,語言水平的發展,理想與現實相混淆的情況會逐漸減少,以至最後消失。

  (二)有意識的說謊行為

  根據幼兒所處的思維發展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在明晰了幼兒的說謊行為原因後,應該對幼兒的有意說謊進行誠實教育。

  1.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榜樣。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榜樣,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幼兒。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家長有時當著孩子的面說了謊,隨著時間的積累,幼兒慢慢也會學著家長的樣子說謊。所以,發現孩子說謊話,家長應該先做自我檢查。當幼兒第一次說謊時其實內心已經有內疚和不安的感覺,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理解幼兒,耐心地對待幼兒,以身作則,以避免幼兒不良行為的再次發生。

  2.全面認識兒童心理,重視兒童的自尊心。幼兒說謊的動機是有多種原因,但是說謊不都是不良的、惡性的表現,更多的時候是幼兒一種虛榮心的表現,想要自己表現的更好,自我顯示的情況。因此當老師和家長在面對幼兒這種說謊問題時,不能用成人一貫的思維模式和道德標準來衡量幼兒的行為,而是要冷靜心態,站在幼兒的角度,公平公正,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愛護幼兒,幫助幼兒解決問題,防止再犯。相反如果成人粗暴地對待幼兒,幼兒很可能會繼續這種嚴重的行為。

  3.幼兒園和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幼兒的主要活動場所就是家庭和幼兒園,應該把二者有效結合,及時瞭解孩子的表現,出現問題時共同商量解決辦法和培養目標,對不良行為有效地加以制止。如果孩子具備了清晰的道德意識,明白撒謊將會受到比對於他的過失更嚴厲的責罰,如果家長改變一下思路,勤於溝通,正確對待,幼兒的說謊行為就會自然消失。

  綜上所述,幼兒的說謊行為不能一概而論,具有多種原因,當說謊行為發生時,老師和家長應準確判斷是有意說謊還是無意說謊,從而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來解決問題。幼兒生來就是善良的單純的,成人應該不應該用成人的角度來看待幼兒,只要耐心地教導幼兒,就能預防幼兒說謊行為的再次發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