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人本主義心理學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論文
探討人本主義心理學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論文
目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學生厭學情緒嚴重,這對教師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運用人本主義相關理論,深入開展心理學與英語教學相結合的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高職公共英語課堂現狀原因分析
在高職院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英語課程提不起興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課堂教學中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採用教師講解為主,教師教,學生學,“填鴨式”的課堂教學現象比比皆是。教師不但全權決定授課內容和形式,而且全權評估學生的上課表現和學業成績。其次,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從小學到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都是以講授知識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課,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更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再次,師生溝通少,關係不融洽。教師課上忙著講課,上完課就離開,課後也不和學生進行溝通;由於對教師持有傳統的敬畏心理,學生也不願意主動和教師交流。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20世紀5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美國異軍突起,其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傑斯。人本主義學派尊重、肯定人性,相信人的潛能,在教育方面強調知識的價值和發展人的各項能力。林紅在《教育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裡提到,“教學是一個行為制約過程,其實質關鍵在於創設一個能產生預期結果的情境。這個情境對學生有‘操作性制約’作用和控制引導作用,即教學就是為學生的自我實現創造一個安全、寬鬆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劉曉芬、常青在《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看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情感因素》裡提到,“環境具有促使潛能得以實現的作用。然而,並非所有的環境條件都有助於潛能的實現,只有在一種和睦的氣氛下,在一種真誠、信任和理解的關係中,潛能才能像得到了充分陽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樣蓬勃而出”。車文博在《西方心理學史》裡說,“學習是學習者內在潛能的發揮。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成為選擇和塑造自己行為並從中得到滿足的人”。朱雅麗、宋榮君、孫曄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裡說,“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使他們成為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實踐探討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人本主義學派提倡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成為教學中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即主導非主體作用,應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監控者。具體來說,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學習內容,不應該把知識強行灌輸給他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細化學生的需求,根據不同個體的學習特點,恰當地安排教學內容和形式,在課堂表現和學業成績的評價方面要積極聽取、吸納學生的意見。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和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如英語話劇或小品表演、英語演講、小組討論、英文歌曲或電影欣賞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去學習知識,而且要堅持下來。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就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學習方法的探索,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鼓勵他們堅持學習直至實現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甘當配角,不要越俎代庖,要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模式,完善個體的學習理念和思維,以此促進其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人本主義學派重視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提出師生間要互相接受、互相尊重。在這個前提下,學生才會真正地放鬆下來,敢於在課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教師應該善於和學生做朋友,只有師生處於平等的主體地位,學生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使用外語進行交際,也應允許他們沉默不語,這樣才能減輕學生學習外語的焦慮感。
總之,筆者認為,在教育實踐領域中,心理學的作用不可忽視。英語教師在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時,也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知識指導教學工作,這樣就能夠更好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教學水平也會得到進—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