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對中老年人流暢心理狀態的影響論文

運動對中老年人流暢心理狀態的影響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運動對中老年人流暢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檢驗和心理測量以及《流暢狀態量表-2》統計分析中老年人運動中心理流暢狀態。結果:中老年人流暢心理狀態由5個相互關聯的因素構成,分別是挑戰與技能平衡、行動與意識融合、明確的反饋、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自我意識的喪失,這5個維度的得分高度相關(P < 0. 05) ; 不同組別研究顯示,A組中老年人在明確的反饋、行動與意識融合、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清晰地目標、挑戰與技能平衡、時間的變換、控制感、享受的體驗這8個維度的平均得分大於B組; 性別方面,女性中老年人在行動與意識融合、挑戰與技能平衡、自我意識的喪失等專案的平均得分普遍比男性中老年人要低; 而在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明確的反饋、時間的變化、清晰地目標、控制感、享受的體驗等維度上,得分普遍比男性中老年人高。結論:透過對中老年人進行科學合理的運動心理學干預,運動中可形成流暢心理狀態,促使中老年人生理、心理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是提高中老年人幸福與健康指數的首要條件。

  關鍵詞:流暢心理狀態;維度構成;調控與干預

  人類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消極的情趣和積極的情感會給人帶來不同影響。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的研究點主要集中在消極心理方面,因為在對人類行為的心理學理解中,對於消極心理導致的行為的理解一直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較大; 同時,在心理學科的發展過程中,健康問題及其病理學一直受到關注,在對於教育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中,消極情感的影響研究一直都佔著主導地位,而積極心理對運動參與者成績影響的研究成果較少。流暢心理狀態是當今前沿的運動心理學研究課題。與國外相比,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涉足不深。本研究試圖從積極心理學這一視角探討運動對中老年人流暢心理狀態形成的影響。

  1物件與方法

  1. 1物件

  全部來自蘭州市老年大學,男55 ~ 65歲,女50 ~60歲,均無心血管系統慢性疾病,無膝關節疾患,無中樞神經疾病等,且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63人,其中男35人,女28人,平均年齡(58. 3 ± 2. 8) 歲。隨機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兩組各項實驗測試指標及年齡均無明顯差異。實驗組進行為期12 w的有規律、定時、定量的體育鍛煉,對照組保持正常的生活習慣,堅持習慣性的體育鍛煉12 w.

  1. 2方法

  1. 2. 1問卷調查

  依據澳大利亞學者〔1,2〕編寫的《流暢狀態量表-2》(FSS-2) 設計調查問卷,並進行問卷的信度、效度檢驗,隨後對63名中老年人發放調查問卷。修正後的FSS-2量表共有36道題目,由9個分量表組成,即挑戰與技能平衡、行動與意識融合、明確的反饋、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高度的控制感、時間的變換、享受的體驗等內容。每個題目有5種答案可供選擇,1為完全不同意,2為不同意,3為不同意也不反對,4為同意,5為完全同意,其信度指標為χ2= 0. 83〔3〕。同時,採用因素分析方法對使用的量表進行檢驗,對影子載荷在0. 40以下的題目進行刪除,保留了33個題目,其因子載荷均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水平,其解釋率為61. 26% .9個因素的特徵值均在1. 00以上,其信度指標α = 0. 626,符合研究要求〔4〕。

  1. 2. 2訪談

  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需要,從63名中老年人中隨機抽取部分物件進行訪談,為進一步分析研究中老年人運動流暢心理狀態提供參考依據。

  1. 3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軟體行t檢驗及相關分析。

  2結果

  2. 1中老年人運動流暢心理狀態量表維度構成

  中老年人在明確的反饋、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享受的體驗、挑戰與技能平衡、時間的轉換、自我意識的喪失、清晰的目標、行動與意識融合、控制感等這9個維度上按照均值降序排列,分別為15. 790± 3. 303,15. 683 ± 3. 031,15. 357 ± 3. 543,14. 256 ± 2. 993,13. 734 ± 3. 033,13. 708 ± 2. 858,12. 445 ± 2. 261,11. 198 ±2. 361,10. 753 ± 3. 341.

  2. 2不同組別中老年人運動流暢心理狀態比較

  A組中老年人在行動與意識融合、挑戰與技能平衡、明確的回饋、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自我意識的喪失這5個方面的得分均高於B組,且差異性顯著(P < 0. 01) ,見表1.

  2. 3不同性別中老年人運動流暢心理狀態分析

  在行動與意識融合、挑戰與技能平衡、清楚的回饋、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意識的喪失這五個專案的得分上,男性中老年人均高於女性中老年人,且差異明顯(P < 0. 01) ,見表2.

  2. 4相關性分析

  將63名中老年人運動心理狀況9個方面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中老年運動參與者名次高低和行動與意識融合、挑戰與技能平衡、清楚的回饋、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自我意識的喪失這五項內容得分高度相關。經t檢驗,上述五個維度與中老年人運動成績差異顯著(P均<0. 01)。見表3.

  3討論

  3. 1中老年人運動流暢心理狀態與運動成績的相關分析

  胡詠梅等〔5〕指出,我國女子排球甲級隊A組12支隊伍中主力運動員的比賽流暢體驗要比非主力運動員強,運動員比賽流暢體驗與各隊在當年的聯賽中的發揮和成績一致性較高。胡詠梅〔6〕的研究也證實了運動成績與比賽流暢心理狀態高度相關的結論。

  老年人參與體育運動的心理學指標中,尤其突出的是挑戰與技能平衡這項內容,所謂挑戰與技能平衡是運動者將平時訓練的技術運用到體育活動中,這個專案的分數越高,表示參與者的獲勝信心越強,能更加積極地將自己調動起來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發揮最佳的比賽狀態。所謂行動與意識融合是說參與者能最大程度達到自己設想的狀態,從較高的分數中可以看出參與者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心情輕鬆、能順暢地完成整個比賽過程。明確的反饋,描述了體育活動參與者所接受到的關於動作表現的資訊,使得他們清楚地明白自己正在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就是參與者在出現流暢狀態時,注意的焦點是完整而明確的,沒有無關的想法分散當前任務的注意力,此維度是流暢狀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維度,得分越高,說明運動參與者注意力越集中,越不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幹擾。自我意識的喪失是指參與者在整個體育活動過程中,對自我的'成功、價值的實現以及他人的意見都不會在意,當然這個體育專案會由於參賽者個體差異而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得分越低表示參與者越看重競賽名次、精神壓力很大,這往往會導致在體育運動中發揮失常,不利於發揮自身最佳競技水平。

  在“挑戰與技能平衡”這個指標上,A組中老年人的測試分數遠高於B組中老年人,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A組中老年人有規律地完成了定時、定量12 w的體育鍛煉,相對於B組中老年人12 w的日常習慣性體育鍛煉更加激烈,更富挑戰性,這必然要求A組中老年人在相應的能力和知覺水平上必然要高於B組,只有當二者完全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時,A組中老年人才可能產生運動流暢心理狀態; 在全神貫注於當前任務方面,A組的中老年人得分大於B組中老年人在該指標上的分數,這表明A組的中老年人,當體育運動進入最佳化狀態時,能完全集中精力於當前體育活動中,更好的進入最佳狀態,獲得最佳運動體驗。

  男性中老年人在運動能力的高低與運動情境的要求之間有較為一致的感知,即對自己的運動能力的知覺較高,足以應對體育活動的要求,對活動情境能夠較好的控制,比較注重於自己能力的發揮,不太關心其他人如何評價自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男性中老年人在“挑戰與技能平衡”維度表上得分較高,這可以從體育活動的難度方面進行解釋。因為男性中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多,故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鬥志要遠遠高過女性,同時也要求男性參與者的運動水平要達到一定標準,故參加比賽時,男性比女性更能將平時的訓練水平在競賽中表現出來。在行動與意識融合這個指標上,男性參與者的分數普遍大於女性,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男性參與者本身的運動水平高於女性,對體育技巧的掌握程度也明顯優於女性。對於清晰的反饋,男性中老年人高於女性,這可能是因為在比賽中,男性中老年人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發揮的如何,更清楚自己是否在朝著既定目標前進。

  綜上所述,中老年人運動流暢心理狀態的特徵表現為心理高度放鬆,自信心強,目標清楚,注意力高度集中,自我意識喪失能高度關注當前任務。

  4參考文獻

  1 Csikszentmihalyi M. Flow:The Psycholo of Optimal Experience〔M〕。 NewYork:Harper-Collns Perennial,1991:4,12-6.

  2 Sage GH. Parental influence and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 for male and fe-male intercollegiate athletes〔J〕。 J Sport Soc Issu,1980;4:1-13.

  3 Baltes P,Reese H,Lipsett L. Life-sp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J〕。 AnRev Psychol,1980; (31) :65-110.

  4蔣滿華,孫延林,薛玉行。對我國優秀女子排球運動員流暢心理狀態與比賽成績的關係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6) :14-8.

  5胡詠梅,蔣滿華,孫延林。中美優秀女子排球流暢心理狀態特徵的比較研究〔J〕。廣州體育報,2002;22(4) :14-8.

  6胡詠梅。棒、壘球運動員流暢心理狀態的主要特徵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17(1) :27-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