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論文
社會轉型期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論文
在21世紀,世界逐漸的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因此面對的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更好的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當代社會仍然處於轉型階段,作為大學生,置身於社會轉型的變革時期,所以在心理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心理失衡和行為失範的問題頻頻發生,激發了社會對於應用型心理學人才的需求。面對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學生們對於應用心理學專業的認識和管理出現偏差,應用心理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例如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迫切,但是心理學畢業生仍舊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這就值得我們深刻反思,需要從自身的角度尋找合理的解決對策。
一、社會轉型期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反思
培養目標就是學校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確立人才培養的規格。培養目標就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我們重點努力的方向,學校需要積極的構建教學內容並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已經恢復了部分心理學專業,但是應用心理學專業主要是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
(一)定位不準確
伴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與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升,導致社會的矛盾日益增多,加之人的心理失衡現象較為普遍。社會非常需要心理學人才,但是因為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學定位不準確,使得培養的目標發生改變,無法體現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特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但是卻忽視了實踐教學的作用,導致學生們整體的實踐能力較差、
(二)缺乏針對性
應用心理學專業需要的是合格的人才,同時也應該滿足當前各個領域對應用型心理學人才的需求,應該制定出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這是培養出高質量人才的關鍵。現階段,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校為了向社會各個領域輸送心理學人才,缺乏了針對性,以至於授課的內容較為龐雜、零散,無法及時的形成擁有明確方向的課程體系。學生們在學習相關課程的時候無法面面俱到,所以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形成完整、明晰的心理學專業知識框架,使得學生們在心理學應用領域無法學以致用。
(三)培養目標狹窄
學生在畢業之後真正的發展空間狹窄。主要的原因是在高校改革推進的過程中,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較為狹窄,尤其是出現了封閉、方向單一的問題。國家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方向設定籠統,不夠細化,所以無法達到具體的標準和規定,延伸出的課程設定相對雜亂,其中涉及到的內容多種多樣,使學生們無法細化的掌握專業知識。
二、社會轉型期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途徑
(一)合理教學內容的選擇
構建起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同時積極的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重視實際的應用成果。學校在設定學科的時候,應該重視通識課程的重要性,這是符合我們日後就業發展需要的關鍵。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認真的跟隨老師的指導,有目的的參與到學科的選擇中,並且積極的參與實踐活動的訓練,保證在第一時間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二)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的過程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這是我們實習和見習的前提,只有我們積極的參與到實踐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會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跟隨老師的指導,重視自身心理學實踐能力的提高。在掌握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積極的參與學科的實踐環節,保證符合實踐課的操作性和專業性,更好的聯絡教學實際,透過自己的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拓寬專業的方向
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積極的拓寬專業的方向,可以為自己提供更多的機會,並給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家的心理學能夠起到支撐作用的領域越來越多。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方向實現人才的分流成為必然。相對寬泛的專業方向能夠讓我們更好的服務於社會的發展,並給依照我們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合適的專業方向,使我們更順利的就業,從而獲得長遠的發展。
三、結語
作為當代大學生,所學的專業就是為未來的就業打基礎的關鍵,因此需要我們正視社會轉型期的影響,努力的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優勢。面對社會轉型期的發展需要,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十分明確,需要我們正視細化後的專業方向,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出積極的影響,在這個基礎之上,努力的學習科學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迎合未來應用型心理學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胡麗萍.社會轉型期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J].教育與職業,2016,(22):87-89.
[2]王健,宋玉萍,孫延超等.關於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06):18-19.
[3]徐大真,陳祥新,朱程程.目標導向的多元動態“KSCQ”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為例[J].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學報,2012,(03):47-50.
[4]胡麗萍.社會轉型期本科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27):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