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下心理學本土化程序分析論文

歷史下心理學本土化程序分析論文

  心理學本土化一直是橫亙在發展中國家心理學面前的一道坎,因為西方心理學的影響,眾多心理學理論的制高點被西方國家佔領,所以要想打破這一局面,唯獨只有本土化研究。本文將從歷史視野出發,闡述心理學本土化的歷史程序。

  20世紀80年代西方心理學家提出心理學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學理論,這種理論一經披露,就受到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對於一些發展中國家而言,心理學起步晚、發展速度緩慢,大多數心理學理論都是借鑑西方的學說,因此如何進行心理學本土化或者說是研究本土心理學,成為這些國家心理研究者考量的關鍵問題。但是本土心理學和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視角都是以本國為立腳點,研究是以本國心理學的模式標準,這不免在研究過程中出現侷限性。所以在研究這一命題時,應該放眼世界心理學發展史,以宏觀角度為標尺,這樣才不會在研究本土化心理學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因為心理學本土化不是一個單純孤立的歷史事件,它自身也有著漫長的發展史,所以如何進行心理學本土化,如何發展本土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研究者的重要命題。

  一、心理學本土化的基本概念

  心理學本土化是指本土心理學的產生以及發展過程。一般來說,本土化有結構和內容兩個方面,但是本土心理學主要是指學科內容,即將西方模式的概念理論等加以修訂以符合本國的歷史文化。1981年英國心理學家提出本土心理學概念,改理論明確指出,研究特地區域人群的心理狀態,要結合當地文化進行綜合考慮。1985年丹齊格在其著作《國際化的心理學史》首次嘗試從心理學發展歷史角度看待心理學的本土化以及本土心理學,他指出本土心理學是更符合各個國家發展的心理學,而不是西方研究傳播的心理學。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技術,起源於100多年前的西方世界,因此西方國家在心理學的完善和應用方面比發展中國家要先進很多。以我國為例,上世界七八十年代,我國才有一些學者在系統研究心理學,因此不要說本土化,就連基本研究仍然落後於西方世界。

  但是對於中國心理研究者而言,建立一種與中國文化背景相適應的心理學是當務之急。因此在過去的20年裡,許多研究者在進行這方面的努力,那麼從本土情境出發,心理學本土化有哪些具體特性:

  第一,弄清楚心理學本土化開始的.具體時間。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模式輸入開始出現困境,心理學本土化引起國內重視。

  第二,心理學本土化的主體。心理學本土化主要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土耳其、菲律賓等,而心理學理論主要來源是美國。

  第三,心理學本土化的歷史原因。在西方普世價值的影響下,許多心理學理論以西方人自己的觀念強加給發展中國家,併合諸多政治因素,發展中國家開始致力於本土心理學的研究。

  第四,心理學本土化的意義。建立與本國曆史文化相適應的心理學,可以加深心理學與本土文化的聯絡,心理學研究更加科學。

  二、世界範圍內心理學本土化程序

  (一)二戰之前的心理學本土化程序

  從時間上來看,19世紀末到二戰結束的這段時間在世界範圍內,心理學還存在多個研究中心點,比如歐洲、北美等。而率先進行心理本土化研究的就是美國。最初美國引入德國文化下的實驗心理學,但其目的是為了用於心理學本土化的技術支撐。雖然,當時心理學本土化的概念尚不明確,但美國人卻是第一批進行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人。

  (二)二戰之後的心理學本土化程序

  二戰之後,在世界範圍內,美國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主導地位,這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厚的基礎,但是世界大部分國家剛剛結束戰爭,心理學研究程序自然開始放緩。這種國力上的影響力,使美國成為世界心理學的研究中心,而美國也開始向全世界輸出他們的心理學理念。所以在這一時期,心理學的本土化實際上就是對美國心理學的修訂,並且也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而在冷戰時期,由於蘇聯對我國的影響,國內也經歷過一段心理學蘇聯化時期,但是隨著蘇聯解體,這種影響力開始衰退,並轉向接受美國心理學。

  三、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程序

  (一)引入期

  民國初期,歐美的現代心理學首次引入國內,當時已經有學者注意到心理學本土化的問題,但是真正開始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卻是很久以後。比如在1920年,社會學者楊開道就已經指出,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有隻用外國教材而不用本國教材的問題。這其中就包括心理學科。而到了1939年,有學者提出學術中國化概念,但後來由於戰亂等歷史原因,直到1983年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概念才被提出。與世界心理學發展程序相比,我國心理學的落後可見一斑。

  (二)模仿期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80年代之間,雖然有學者意識到要進行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但是都沒有進行真正的嘗試。直到1980年,以中國人的心理行為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學研究才開始進行。但是總體上卻依然還是處在模仿階段,從新中國成立開始,中國心理學從模仿蘇聯的唯物主義心理,比如巴普洛夫的高階神經運動學說。而在注意到心理學本土化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再一次成為模仿物件,但是正因為對美國心理學的模仿,從某種程度來說,讓中國心理學的發展與國際間的距離縮小了。

  (三)發展期

  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出現基於本土文化背景的心理創新理論,這標誌著中國心理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學出現了歷史性的進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心理學本土化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比如理論構建問題。因為美國與歐洲文化屬於同根同源,所以美國引入歐洲的心血理論後,能夠很快進行適應發展。但是中國文化在價值觀以及傳統等方面,與西方文化有較大差異,所以生搬硬套西方理論不可能達到研究目的。因此在發展本國心理學的問題上,如何建立本土心理學理論是當務之急。

  四、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一)中國孝文化研究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並且仍然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要求。而在對心理學進行本土化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從心理學角度,孝可以分為認知、情感、意志三個方面,並對孝的認知進行結構劃分。與此同時,對一些人群進行統計發現,現代人群對尊親養親等理念依然保持著高度認同,但對於傳統孝文化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理念並不是十分贊同,這表明孝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並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出現認知缺失;而一些較次級的觀念並不能適應人們心理的發展需要,並不能夠接受;

  (二)中國面子文化研究

  面子是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最常提到的詞,但是這個詞過於抽象,至今仍然沒有確切的含義界定。但是有心理學家根據因素分析法提出面子的不同分類,比如能力要素面子、人際關係面子等,並且也有研究者堅持用“刺激-反應“的模式來解釋有什麼樣的語言刺激,就有什麼樣的面子反應的問題。

  五、心理學本土化的最終目的

  對於為什麼要進行心理本土化,有人認為這是由心理學科自身的研究機制決定的,因為人的心理受到不同文化、環境的影響,是一個變數,而不是定量,如果用固定模式去研究不同的人群,心理學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所以心理學本土化有學科自身的原因。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心理學的發展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聯絡,也就是說心理學其實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一部分,如果國家發展落後,心理學發展也將落後,這樣國家心理學必將被邊緣化。而隨著世界的多極化發展,心理學發展基本處在同一平面,所以不積極進行本土化心理學研究,那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結束語:

  從歷史的角度可以為心理學的本土化提供更多啟示,並對心理學學科本身有一個充分的認識。現在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心理學的發展自然也是水漲船高處在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機,所以要積極進行心裡學本土化研究,打破西方心理學的壟斷地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