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藝術心理學中的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論文
論述藝術心理學中的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本文對藝術心理學中的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進行論述, 展示心理學在藝術表現方面的脈絡和應用, 以及在創作中良好應用的重要性。作者與受眾二者之間如何透過心理作用更好地產生精神溝通。
關鍵詞:心理學; 心理暗示; 藝術創作;
自古以來, 從最早起記錄作用的巖畫表達出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起始, 藝術創作就與心理上的情感活動密切相關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藝術已經不再更多地發揮記錄與紀念的作用了, 而是轉向觀念的表達和情感的抒發, 人的自我意識的體現越來越得到重視, 藝術創作有了更為自由和獨立的空間, 進而這種思想上的表達也成了藝術創作靈感中頗為重要的部分。情感上的活動產生創作動機和慾望。影響創作表達和呈現, 還作用於觀眾, 使得作者與觀者有情感上的傳遞和交流。其中, 在藝術創作過程裡, 心理暗示被運用得較多, 而且這種特性產生的影響具有延續性。
當我們接觸並接受了外界的人或物等來自周遭環境的因素, 還有自身意識所傳遞出來的情緒、態度、願望、觀念等時就形成了心理暗示, 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當我們的主觀意願肯定了這種暗示之後, 從心理上就極力趨向於它。信任這種暗示不一定是有理有據的, 一旦接受之後就會在潛意識裡肯定相關資訊, 形成經驗。心理暗示是一種心理特點, 它有受暗示性, 分為自我暗示和他暗示兩種。自我暗示是我們個人自身透過顯意識不斷重複這種動作來使潛意識接受特定的內容而改變心理進而改變行為, 而他暗示則是接收來自外界給予的資訊暗示。受暗示性是人普遍的心理特性, 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學習能力, 就如同古人在危險情境中積累出規避的經驗、現代人在產品廣告中產生購物的心理等。廣告就是透過在設計中新增具有象徵和代表意義的藝術形象、語言等, 引起觀眾的注意, 並吸引一些特定人群, 和他們自身的經歷、所知、所感、所需產生共鳴, 以達到激起人群購買慾望的目的。由此可見,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收來自各種渠道和情境下的心理暗示, 並且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對此的接受和肯定。
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 從古至今, 人們就對心理暗示在藝術情感表達中的作用頗為重視, 許許多多的藝術作品都巧妙地藉助了心理暗示的力量來表達情感、傳遞思想和觀念。早在原始社會時期, 心理暗示就在藝術創作中初顯意義, 岩石壁畫上的野牛等強壯有力的動物形象就體現出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 當時的人類對於野獸的野蠻力量是充滿恐懼的, 而隨後出現的圍獵、捕獸等主題的壁畫就說明人們已經接收到了野獸可被狩獵、馴養的暗示資訊, 在積累的經驗中發現武器工具和集體行動是可以征服它們的。在西方, 宗教信仰往往藉助藝術的創作來傳播和鞏固, 進行藝術創造是為了向神靠近。比如繪製宗教題材的畫作、修建有嚴格制式的教堂、寫讚美詩歌等, 都是為了宣傳宗教的力量與意義, 在潛移默化中對這些藝術作品的受眾起到強烈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中世紀時期的政教合一便是在藝術創作中廣泛應用心理暗示來影響作者和觀眾的心理, 把藝術形象轉化為宗教符號, 以此來傳達教義, 起到加強統治的作用。這時期世俗權力與神的意志相統一, 教堂與鑲嵌畫的設計強調虛無縹緲之感, 光線的運用巧妙地引導了心理功能, 使人彷彿置身天堂而又只能全神貫注於神的引領。而文藝復興時期則是藝術家們盡情表達自我意識和心理活動的時代, 人性與人權的思想貫穿這一階段並延續下去。這種以人為本的觀念在藝術創作中得到充分表達, 對於受眾也起到相關暗示作用。人們所欣賞到的作品不再只是宗教與王權神聖不可侵犯的灌輸, 而是精神上的解放與自由, 著眼於人文和人性、入世與現實。在中國藝術史上, 心理暗示在創作動機和目的的產生、表現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種作用往往以圖騰等符號化的藝術形象體現。比如史前雕塑中的女神頭像象徵對女性的生殖崇拜、人面含魚紋彩陶盆中魚象徵人丁昌盛。青銅器作為先秦時代的化身暗示著代表社會等級的禮制, 扮演禮器的角色去從心理層面起著重要的社會功用。其中鼎一直有著象徵功能, 有鐘鳴鼎食、一言九鼎、問鼎等說法, 起到王權神授、宗法威嚴堅固的暗示作用。而其上裝飾的饕餮紋兇猛神秘、結構嚴謹, 扮演著震懾百姓的角色, 有著獰厲之美, 暗示君王威嚴和子民臣服, 使人望而生畏。秦始皇陵兵馬俑則透過對現實世界的直接複製更為直接地暗示了帝王的長久統治。佛教相關的藝術創作也同樣起著宗教信仰的暗示作用, 藝術家將深刻的佛理透過可視的藝術手段表現出來, 使受眾變得更加廣泛、信仰更加堅定。再到後來的文人畫、唐詩宋詞、陶瓷、絲綢, 直至近代的金石、海上畫派, 藝術的創作一直與象徵和暗示密不可分, 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中抒發各個時代獨特的思想與觀念。
在當今人類社會里, 文化、藝術、觀念的分享、交流、創造、傳播越來越繁榮, 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受眾範圍越來越廣, 這種由全球化導致的現狀使得人們不管是資訊的釋出、獲取還是傳播都十分地迅速、便捷, 藝術在呈現和交流上也有了更好的機遇和更大的平臺。藝術創作者越來越多, 透過各種平臺或媒介接觸到藝術創作作品的受眾也處於階層、年齡、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態, 這其中很多人不具備判斷和解讀的能力, 容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 藝術創作應承擔比以往更大的社會責任, 對我們所處的當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影響, 並且藝術作品往往更能快速滲入人們的精神世界, 在思想、思維甚至觀念上產生一些暗示甚至改變。所以, 藝術作品能否給人以思索、啟迪, 引導一種正確的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縱觀歷史, 就藝術作品而言, 它們始終承載著作者或多或少, 或自身強調, 或外界灌輸的主觀情感, 表現在西方藝術作品創作中有象徵、暗喻等形式, 在中國藝術史上有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比喻自擬等手法, 這都是有意無意地情感暗示的表達。無論在藝術創作還是在欣賞中, 人們的心理暗示活動都充當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作者而言, 作品是觀念的表達、精神世界的寄託, 以創作形式、風格、選材或者創作語言、元素等突出強調作者的創作動機和目的,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引導觀眾對作品有一個貼近本源的解讀和欣賞, 便於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和觀眾對於這些資訊的接收。對受眾而言, 藝術欣賞並不是單純的被動行為, 作品的情感傳達一直是不斷延續的。在欣賞這一過程中, 觀眾會根據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符號等語言帶來的暗示和感受去聯絡自身的閱歷、經驗、觀念和認知, 從而有一個將作品的情感接收、內化、再創造的過程。觀眾的審美體驗所產生的主觀情緒的介入可以與作品產生交流, 影響甚至左右藝術作品傳遞資訊的反饋。由此可見, 心理暗示在作品的創作和欣賞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導向作用, 而如何應用以能夠使其起到積極的作用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
首先, 藝術創作總是與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而時代是不斷前進和發展變化的, 要創作當代的藝術, 就要了解當代社會環境, 瞭解當代的潮流和氛圍。社會語境引導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邏輯, 也與人們的思想和精神滲透融合, 作品可能需要根據社會語境為參照, 有時候也可以將其用作工具, 藉助它來更好地創作和表達作者對現世現時的所知所訴、所感所悟。心理暗示功能一直存在於藝術創作之中, 在悠久歷史文化積澱的成果作用下, 許多特定符號可以直接給予條件反射式的暗示效果, 而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 不同種類、新舊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帶來了新的'刺激, 隨之產生了許多新的有特定、特殊象徵功能的符號化文化產物, 在資源、文化多元的局面下更顯其重要力量。世界在不斷地發展、變革, 整個人類社會越來越呈現出公共的趨勢, 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 藝術的創作和表達也由藝術範疇內部發展到了面向更為廣闊的受眾--整個社會和所有人群, 而且人對符號的解釋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所以要基於社會語境, 根據時代特性, 結合當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背景, 以得到新的、更適應當下的藝術創作表現方式, 傳遞正確價值觀念, 給予受眾正面的暗示和啟迪。
其次, 藝術總是與民族文化密切相關, 瞭解本民族文化就是在瞭解本民族的根源與歷程, 體會民族精神的內涵, 觸碰民族靈魂, 增強歸屬感和凝聚力, 而當代的藝術也為泱泱大國、悠悠歷史的文化自信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經過歲月積澱而歷久彌堅的優秀民族文化為藝術的創作提供思路和靈感, 提供文化的基礎和元素;藝術的創作又為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和開發起到視窗作用, 為文化的建設和教育添磚加瓦。尤其在本土不斷融入外來文化和受其衝擊的情況下, 我們的創作更應當發揮傳承與發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藝術功效, 承擔起社會責任, 並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展現獨特的魅力。
最後, 藝術總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產生變化, 新的不同的藝術形式也會不斷出現, 我們應該永遠保持觀念上的開放性, 去接納嶄新的藝術形式。但是, 無論藝術的發展道路怎樣行進, 藝術形式怎樣變換, 我們都必須始終保持著對藝術創作足夠的尊重和熱愛, 以一片赤誠之心去進行藝術創作。個人藝術創作的理念與他人他物的關係並不是堅決的同化也不是異化, 符合自身創作理念與否、與受眾產生溝通互動並且進行精神情感的傳達和交流與否等問題似乎更值得考量與斟酌。藝術同樣有著道德規範, 作者個人素質影響著觀念和行為, 而觀念和行為又影響著藝術語言的表達, 作品呈現的效果以及受眾的反饋又會影響作者思維, 迴圈往復, 作用和反作用是相互的。因此, 認真對待創作和作品也等於認真對待自己, 創作真實、優秀的作品也就是在成就自己。當代最為關注個人情感和生活經驗, 在藝術創作中, 我們應呈現真實的精神世界, 抒發自己的立場和感受, 給予觀眾真實的情感表達。
從原始到當代, 藝術和萬事萬物一樣總是在發展、更迭, 任何一種形式、一種觀念的表現達到巔峰之後就會出現新的、更為符合當時社會變化的語言。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變化, 在向著更為自由和獨立的方向發展, 藝術的表達方式豐富多樣, 各種創作形式之間也出現了綜合性的呈現, 多種形式結合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在這一過程中, 藝術表達與心理活動的應用一直呈融合的狀態。藝術來源於我們所接觸的世界和生活經歷、體驗, 而我們在不斷地對萬事萬物產生著感知, 這些感知為我們提供創作的思路和源泉, 我們又將這些暗示注入適應當下的作品, 作用於觀眾, 使得他們產生共鳴再去重新感知事物。二者互為因果, 相輔相成。心理暗示在藝術創作中的正面應用可以輔助其情感和資訊的表達, 藝術作品可以看作傳遞情感、資訊的一種介質, 暗示是藝術創作中很具有感染力的因素, 在傳遞過程中加入藝術心理學中審美情感的巧妙運用、抓住人們的心理特性, 可以使作者自身更好、更準確地去表達情感, 也可以使受眾更好、更快地去理解作品、接收情感以及得到自身的審美體驗。
隨著時間的推移前進, 藝術心理學中的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模糊了學科邊際, 其跨越學科的研究方法越來越得到藝術家與藝術研究學者的重視。心理學在藝術表現方面的脈絡和應用, 主要體現在作者與受眾二者之間如何透過心理作用更好地產生精神溝通以及在創作中的良好應用上。藝術創作中情感、觀念的表達愈加變得重要, 其與心理層面的結合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我們應合理、妥善地考慮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以使得藝術創作與欣賞之間減少阻礙, 並且發揮出最大的功效。這是心理學對藝術創作的積極影響, 同時也是藝術發展對心理學學科發展的貢獻。我們會看到這種作用和影響是相互的, 是積極有效的。
參考文獻
[1].黃俊。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1.12
[2] .黃麗娟方橋。解讀心靈的秘密。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7
[3] .闞世良。圖騰-文字-風水--古建築文化圖式鉤沉。會議論文,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