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理想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心態的反思讀家論文
對理想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心態的反思讀家論文
摘 要::《家》的主人公之一高覺慧有熱情有理想然而幼稚,缺乏深沉的勇氣和明白的理性,所以熱情再高,也於社會無實際意義。他啟發我們對當代社會的理想主義進行反思。另一個主人公高覺新, 溫和寬容但卻超過了應有的底線。他及他的家庭啟發我們對中國的現代化心態進行反思。
關鍵詞::《家》;高覺慧;高覺新;理想主義;中國現代化心態
終於把《家》讀完了,這是自己讀完的巴金的第二部作品,讀完之後,覺得高家三兄弟的性格與命運與中國現代化的心態與道路,有著一種深層的遇合,值得探究一下。
覺慧是主人公之一,也是巴金當年為青年人樹立的人生榜樣,將近七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社會現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該怎樣去認識這個人物呢?覺慧,年輕,激進,有熱情,有理想,然而幼稚。讓他這樣的人物來拯救中國是沒有什麼希望的,即使是有希望,我也更希望他沒希望。因為對於他這種激情型的理想主義者來說,他們的理想主義在最後往往會演變為新的專制主義,併產生不亞於舊體制的暴政,中國百多年來的歷史發展史實很好的證明了這點,可以想象如果社會上都是覺慧式的人物的話,這個社會將是何等的可怕。
為什麼說他是幼稚的呢?小說在第二十五章提到覺慧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自然這些文章的材料和論點都是上海、北京等處的新雜誌上找來的,因為他對於新思想還沒有做深刻的研究,對於社會情況他也沒有做精細的觀察。他所有的只是一些生活經驗,一些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和青年的熱情。”當然不能否定覺慧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精神,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覺慧辦報更多的是少年人年輕氣盛,揮灑意氣的興風作浪。魯迅先生曾警告說,在群眾的怨憤中如果不注入“深沉的勇氣”和“明白的理性”,就很有可能被利用。(《墳》中的《雜憶》)而此時的覺慧欠缺的恰恰就是這種“深沉的勇氣”與“明白的理性”,明白了這一點,覺慧的許多做法就不難理解了。例如他後來決定放棄鳴鳳,他心上,打敗鳴鳳的敵人中就有整個的禮教和高家全體家族,這不能不說覺慧有年輕人的血氣之勇而缺乏一種“深沉的勇氣”。
他的愛情選擇也是有探究一下的必要的。小說二十七章寫在他得知鳴鳳要給馮樂山做小的第二天早上,“事實上經過了一夜思索之後,他準備把那個少女放棄了。”這就是那個口口聲聲高喊反抗與解放的高覺慧。他一方面高呼著當時社會的先進的自由、平等、獨立與解放的理念,並且辦報,還組織參加學生社團進行不遺餘力的宣傳,然而在另一方面卻將自己喜歡的並且也深愛自己的那個女人推向他詛咒至極的黑暗世界。這種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並存的性格或許是人的共性,但是在他對待鳴鳳的態度上,尤其是最終的這種放棄就不能不引起我的憤慨乃至鄙夷。
再說一下高覺新。這應該是小說中刻畫得最為豐滿,也是最見藝術功底的一個人物,今天的`我對於這個悲劇性的人物寄予的更多的是一種理解式的同情。在他身上我們應該反思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去認識溫和與寬容,溫和與寬容的底線是什麼?
覺新一直奉行的是一種“作揖主義”,在高家委曲求全,忍氣吞聲,他只是想維護這個家庭的外在的穩定,可惜事與願違,最終一切都向著背離他初衷的方向不可挽回地發展。小說第三十七章在瑞珏難產死後,有一段他的心理描寫。“他突然明白了,這兩扇小門並沒有力量,真正奪去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然而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反抗這一切的,他是一個無力的、懦弱的人。”這是他妥協一切的最終結果,他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幸福、前途和他最愛的兩個女人。他在可以反抗的時候沒有反抗,只留下了最後的悔恨!
隨著內心的憤怒漸漸平息,我意識到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是一種寬容與溫和。溫和與寬容於個人來講也是一種難得的美德。當然這種寬容與溫和與覺新的“作揖主義”是決然不同的,但是曾長期困擾我的一個問題是這種溫和與寬容的底線到底是什麼。讀完《家》,觀察過高家三兄弟的命運,我心中有了一個更加明晰的答案。這個底線就是對自我獨立、自由與幸福的捍衛,這既是我們堅守自我的底線,也是我們為人還是為奴的分界線,喪失了這條底線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喪失自我的主體性與獨立性,最終完全喪失自我,成為奴隸與工具。
進一步思考,以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人,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起著先鋒作用,並且是整個程序的中堅力量之一。覺慧的心態,很能代表這個民族的現代化心態,急切,充滿激情,有著浪漫色彩的理想主義精神。回顧一下歷史,這樣的心態,能夠給這個國家帶來真正的現代化嗎?這種心態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真正的現代化,我們一直謀求社會的普遍的幸福感,但是這種嘗試的結果卻是社會的普遍的挫敗感。並且這種嘗試對社會產生的副作用與破壞力,並不亞於這種嘗試所推翻的舊勢力。
現代化是一個自然孕育的過程,一切現代化轉型成功的國家,其背後必然有支援並促進其現代化的深層次根基存在,缺乏這種根基,各種各樣的努力都無異於沙漠上插花,最後只可能是一種竹籃打水一場空式的悲涼。
現代化急不得,作為後發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保持一種溫和寬容的心態。摒棄那種畢其功於一役的急躁心理,而應有一種試錯心理,允許各種嘗試進行嘗試,並且我們還要明白,這個社會謀求的並不是如何去得到最大的善,而是如何去避免最大的惡,單純地去追求最大的善,其結果很有可能就是最大的惡,在近現代史上這樣的悲劇在這個古老的國度上發生的太多了。
這種溫和與寬容的底線是什麼?這就又回到了對覺新的反思,這個底線就是對公民自身獨立、自由與幸福的捍衛。現代化只是形式,根本的追求是社會的進步與普遍的幸福,在這一點上,決不能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