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綜合評估與最佳化策略論文
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綜合評估與最佳化策略論文
近十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農民收入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由於資源稟賦和環境條件的差別,農業經濟的發展效率呈現出區域間的不均衡,甚至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鑑於此,在文獻評述的基礎上,分析和探討了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的設定與結構,以中部地區為研究物件,藉助DEA方法,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效率進行了實證評估,並給出了最佳化的途徑,包括合理配置從業人員,在人與機械之間尋求均衡;以市場的資源配置為基礎,全面提升物耗產值率。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追求工業文明和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其基礎性作用更為顯著。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和勞動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和諧,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觀念的雙重作用下,農業生產所佔用的自然和勞動資源正在逐漸減少。透過較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生產出符合社會和個人需要的農產品,已經成為農村社會全面追求的目標。農業經濟產出與投入之間的比較結果,可以反映農業經濟的發展效率,如果單位農業勞動佔用與勞動消耗所產出的有效成果的數量增加,就說明農業經濟發展效率較高;反之,農業經濟發展效率就低。而實際上,由於資源稟賦和環境條件的差別,農業經濟的發展效率呈現出區域間的不均衡,甚至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對農業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估,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的途徑,就變得刻不容緩。當前,大多數評估方法都藉助單指標進行定量分析,模型的構建也具有主觀性、隨機性的特點,容易導致對客觀事實的誤判。鑑於此,文章在文獻評述的基礎上,分析和探討了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的設定與結構,然後以中部地區為研究物件,藉助DEA方法,對農業經濟發展效率進行了實證評估,並給出了最佳化的途徑。旨在透過本文的工作,為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的評估和效率提升,提供可供借鑑的資訊。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農業經濟的.發展效率與評價工作得到了大量學者的關注,相關成果不斷湧現。徐選華(2002)對湖南省郴州市甦仙區的農業經濟進行了評估和研究,建立了指標體系用於評估,並利用模糊識別理論對該地區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進行了綜合評價,對評價結果進行了排序;劉新生、鄭少鋒、崔百勝(2003)透過研究表明,農業經濟的投入和產出具有多樣化的趨勢,藉助單一指標無法準確反映農業經濟效的發展效率。為此,需要透過計算綜合指數的形式獲得農業經濟的實際發展效率;近五年來,與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相關的定量化研究相繼出現。董洪清、李思(2010)透過研究發現,農業產出在我國的很多地區長期處於規模收益遞減的狀況,這不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些地區包括河北、安徽、山東、廣西、四川等,需要引起全社會的注意[1-6]。
二、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綜合評估的指標體系構建與結構分析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對農業經濟發展效率進行綜合評估時,指標體系的設定尤為重要。為此,需要以經濟理論為指導,從實際需要出發,按照農業經濟發展的內涵,構建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綜合評估的指標體系,其重點在於把握系統內指標間的內在關聯和相互統一,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投入和成果產出之間的內在聯絡[7]。當然,在設定評估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還需要將指標的動態性考慮在內,注重實踐指導性和操作性。
(二)指標體系結構
根據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的評估要求,需要以定量分析為基礎構建指標集。期間,要對指標集的數量和質量特徵進行全面分析,篩選出特性較好的指標,構建其評價指標體系。在投入指標方面,由於農業生產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生產的基本特點,所以人員和資金(可以透過土地面積或者機械總動力表現出來)是必不可少的[8,9]。這裡,將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綜合評估的投入指標設定為從業人員(萬人)和機械總動力(萬千瓦)兩部分;在產出指標方面,由於農業產出的品類繁多,需要對總產量、淨產量和商品產量等進行全面的計量。為此,產出指標選定為:單位面積產值(元/公頃)、物耗產值率(%)、農產品商品率(%)、農業人均收入(元/人)。
三、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的綜合評估——以中部地區縣域農業為例
(一)方法簡介
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屬於統計學、數理經濟學和系統科學交叉領域中出現的一種新的、進行相對有效性綜合評估的有效工具。該工具以相對有效性為分析基礎,藉助數學規劃模型的構建與計算,對那些具有多投入、多產出的被研究物件們進行相對效率的評估。藉助DEA評估為“有效”的“決策單元”,已經達到微觀經濟學的帕累託有效狀態。即“DEA有效”的被評價物件如果投入不變,產出已不能增加;或者產出不變,投入已不能減少。而對於那些評估中被確定為“DEA 無效”的被評價物件,其投入或者產出還可以進行改進,最終能夠達到“DEA 有效”狀態。
對“有效”的農業經濟區域來說,其發展狀態達到了“最優”,特徵指標無需改進;對“無效”的農業經濟區域來說,需要調整其投入或者產出,使之達到“有效”的狀態
(三)資料選取
為了對我國中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效率進行綜合評估,在河南省(DMU1)、山西省(DMU2)、江西省(DMU3)、湖南省(DMU4)、湖北省(DMU5)、安徽省(DMU6)選取典型的農業區域為研究物件,藉助資料包絡分析方法,對其發展效率分析,相關資料見表1。
(四)評價結果與分析
將上述資料帶入到規劃(NJ)中,藉助DEA2.0軟體中的C2R模型計算結果見表2。
透過對評價結果的分析可知,河南省和湖北省的農業經濟發展效率是“DEA有效”的,其效率值為1.00,並且這兩個農業區域的投入、產出冗餘均為零,達到了“pareto”有效狀態,投入和產出指標都無需進行改進。但是,剩餘的四個被研究農業區域,其效率值均小於1.00,說明它們的發展效率是“DEA無效”的。其原因在於投入過多和產出過少。之後對其投入和產出指標進行改進,才能使其發展效率達到“pareto有效”狀態,而改進的尺度要以表2中的資料為依據。
四、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的最佳化策略
(一)合理配置從業人員,在人與機械之間尋求均衡
透過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效率,首先要分析和重新規劃農業經濟的投入,合理配置從業人員,在人與機械之間尋求契約點[10]。只有這樣,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才能逐漸縮小,農業經濟的均衡發展才能實現。可以對當地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以及基礎條件等產業佈局進行綜合性思考和定位,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裝置,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化和現代化。
(二)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全面提升物耗產值率
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全面最佳化投入的同時,要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全面提升物耗產值率。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縣域城鎮的極化效應與經濟協調作用,藉助多種力量加快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提升單位面積產值和農民人均收入。在具體操作層面,需要將社會力量和政策向農業和農村方位傾斜,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全面突出農業區域優勢,重點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與效益,並以此為核心,大力發展高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行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生產、銷售體系等。
五、結語
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並透過各種途徑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尤為關鍵。透過本文的研究發現,我國中部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特徵,不但在人員投入和機械化方面具有廣闊的改進餘地,在農民收入、單位面積產值、物耗產值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市場化)上也有顯著增長。從這一點講,要想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大發展,就需要在以上幾個方面同時做出努力。本文基於這樣的憂思,以中部地區為研究物件,對農業經濟發展效率進行了綜合評估,並從多個層面給出了最佳化的措施和途徑。當然,本文的工作是初步的,在以後的研究與實踐中還需加以修正和完善。如果能夠對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效率進行綜合評估、對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將會得到更有價值的結論,在指導實踐方面會發揮更為直接和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