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專案教學中心執行機制與模式的實證研究論文
高職專案教學中心執行機制與模式的實證研究論文
1 “專案教學中心”的含義
“專案教學中心”是以先進的高等職業教育理論為指導,以資訊學院專業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為主,優秀學生共同參與,透過承接校內外真實專案和工程,服務學校師生和社會,推動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高師生能力發展的一種類似校辦公司的實體機構。
2 組織結構與功能
“專案教學中心”是在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校企合作管理委員會和資訊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下開展工作,內設有資訊科技服務中心、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和若干個導師學長制工作室。資訊科技服務中心主要功能為對外提供資訊科技服務,其主要業務包括經營和銷售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有關的電子類產品,提供微機維修和系統運維服務,洽談和承接校內外網站開發、影片拍攝、平面設計、多媒體資源設計等真實工程專案,提供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培訓專案服務,提供影印、列印、卡類充值、格子代售、快遞收發等服務,凸顯它在校內的店面功能,著重培養學生的營銷與策劃、溝通與禮儀以及電子商務等專業和職業能力素質。
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主要功能是為學生提供創業專案孵化的場所和物業管理服務,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業和創新能力。創業實踐基地主要由創業學生團隊進行管理,在創業實踐基地中提供了完善的水電、網路和辦公環境,創業團隊進駐基地辦公。創業團隊通常由在校學生負責,聯合企業導師和工作人員工作,團隊以準公司的形式執行和管理,由創業團隊負責人進行專案、人力資源、資金等方面的管理,對外承接並完成真實專案或開展營銷業務。
導師學長制工作室將“導師制”和“學長制”以及“工作室制”三者相結合起來,以工作室為平臺,由專業教師主導,聯合企業工程師對學生進行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完成專案。導師學長制工作室的主要功能包括:承擔校內外真實生產性技術服務專案;承擔各項職業技能競賽或專業比賽的團隊培育任務和指導工作;承擔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指導工作,例如廣東省的攀登計劃、挑戰杯參賽專案;開展基於真實專案的實踐教學和專案化實訓教學工作,真正做到以專案為驅動,實現“產、學、研”融為一體。在導師學長制工作室中師生關係類似於“師傅帶徒弟”的關係,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的關係類似於“學長帶學弟”的關係。導師學長制作的工作模式有利於專業教師組織高水平的學生團隊完成真實專案,也有利於專案知識的管理和團隊人才的可持續培養。資訊科技服務中心與導師學長制工作室的關係與“前店後廠”較為類似。總之,“專案教學中心”的功能綜合了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學生競賽培養基地、人才培養試驗基地、開展深度校企合作的實踐基地和社會服務中心。
3 執行機制與模式
3.1 “專案教學中心”的基礎設施和人員配置
“專案教學中心”的所有場地均在校內,學校已經建設好水、電和基本裝修等基礎設施,場地室內環境建設和基本辦公桌椅裝置由學校完成前期投資,充分利用學校建設示範性院校建設資金、資訊學院省級實訓基地建設任務等專案資助完成前期硬體設施建設。在建設“專案教學中心”時力求凸顯資訊學院“專業、實用和高效”的特性,以滿足資訊學院師生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學生創業實踐的需求為最終目標。“專案教學中心”配有一名專職管理人員——專案管理中心主任,由其負責“專案教學中心”的總體業務申報管理和日常執行工作;導師學長制工作室的負責人為專業教師;資訊科技服務中心則配有一名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輔導員兼任指導老師,服務中心由一個大約八至十個人的學生團隊負責運營,團隊中有一名組織策劃和管理能力較強的負責人完成學生團隊的管理和各項主要業務的經營。
3.2 “專案教學中心”的執行模式
資訊科技服務中心的基本執行模式:營業時間是每天早上八點至晚上八點,由學生團隊負責人根據成員各自空閒時間安排值班人員;根據市場調查和分析確定銷售產品,啟動資金由資訊學院墊付;資訊科技服務中心對外承接真實工程專案,並將專案資訊如專案需求、工期要求、製作要求等資訊及時傳遞給導師學長制工作室負責人,由工作室負責人跟進、協調和組織相關人員完成專案。
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的'基本執行模式:每個學期,有意向進行大學生創業並想進駐資訊學院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的學生,可向資訊學院專案教學中心遞交《資訊學院大學生創業專案評審表》,闡明預期創業專案的經營範圍、創業內容、創業團隊組織與分工、專案預期執行模式、存在的風險和迴避方式等相關資訊;由專案教學中心組織由創業指導老師、企業或行業有關專家和資訊學院領導組成的團隊對申報的大學生創業專案進行評審;評選出符合入駐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的優質創業專案,並在資訊學院公示欄公示;公示無異議的創業專案將進駐學生創業實踐基地進行孵化,孵化期限一般為半年;孵化期結束後,達到盈利標準的創業專案可以正式入駐學生創業實踐基地,沒有達標的創業專案退出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的運作模式如圖
導師學長制工作室的基本執行模式:以兩年為一個週期,學年開始時組織工作室的申報工作,負責人提出申請並闡明工作室的工作規劃、工作室主要專案及來源、工作室預期目標,由資訊學院組織專家評審並給出是否立項的意見;工作室立項後承接專案,專案的來源有三條途徑,它們是資訊科技服務中心承接的專案、校企合作專案和導師自己承接的專案;專案方案制定,由導師負責,高年級的學長協助,與使用者充分溝通和協調,制定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專案實施方案;專案實施,由導師本人帶領或指導學長和學弟學妹們組成的學生團隊完成專案的執行,及時解決專案執行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確保專案準時保質完成;專案驗收,專案完成後,由導師和學長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檢查是否符合要求,在確保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情況下再交給使用者驗收。立項週期結束後進行工作室的考核,決定是否繼續運營或退出。
3.3 “專案教學中心”的保障機制和管理制度
為了確保“專案教學中心”的各項工作正常、有序和有效的運作,資訊學院制定了《資訊學院專案教學中心管理辦法》(試行)、《資訊學院大學生創業專案評審管理辦法》、《資訊學院自主創業評獎評優辦法》和《資訊學院導師學長制工作室管理條例》等管理規章制度,明確了“專案教學中心”中各個運作主體的責任、權力和利益。
其中主要利益分配情況是:①資訊科技服務中心方面,學生團隊的工資是靠銷售產品和承接專案提成的,銷售額利潤的70%用於團隊的工資和獎勵,30%用於資訊科技服務中心的運營,專案利潤的20%獎勵給專案承接人;②創業實踐基地方面,正式入駐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的創業團隊,需要繳納水電費、網路費和一定的管理費,管理費主要用於扶持在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孵化期的創業團隊;③導師學長制工作室方面,承接專案創收的20%給專案承接人,60%由導師分配給專案團隊人員,20%留給專案教學中心獎勵導師工作室的負責人以及維持導師工作室的運作開銷。利益分配比例會根據創收情況,適時做出合理的調整。
4 實踐成效
4.1 建立導師學長制工作室,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基於導師學長制的工作室教學模式是以工作室為空間依託,以導師(專業教師、行業和企業專業人員)為主導,以輔助專案化教學和完成生產性專案、競賽專案和課題專案為主要任務。實行導師負責制,學長是導師的助手,傳承導師的知識、能力和技能,碰到問題時,與導師共同研究或自學研究,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同時,學長要幫帶團隊中的學弟學妹,確保工作室的延續性。
資訊學院積極探索基於“導師學長制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透過近3年的實踐,完善和建立了“導師學長制工作室”相關管理制度,目前成立了8個“導師學長制工作室”。其中編號為1~4的工作室覆蓋了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原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編號為5~6的工作室覆蓋了計算機應用技術(網路技術),編號為7~8的工作室則覆蓋了現代教育技術專業。
在真實專案方面,以2015學年為例,各工作室共完成了影片拍攝製作、網站設計與開發、虛擬現實技術服務、微機運維等生產性真實專案27個。比賽方面,各工作室承擔的專業比賽團隊指導和專案培育任務有國家級比賽5項、省級比賽7項。
4.2 配套基礎設施管理服務,孵化學生創新創業專案
“專案教學中心”人性化管理的創業制度和配套完善的創業環境,激發了資訊學院大學們的創業熱情,近三年來,共有12個創業專案進入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孵化,不少專案在孵化期結束後正式入駐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
創業的業務範圍主要有數碼產品銷售、數字影視製作、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運營與銷售、虛擬現實與3D建模與開發、網站建設與開發等方面的專案;創業專案的主要的特點包括:運營資本多方融合,學生、企業、風險投資或眾籌資助;團隊人員跨學院多個專業組成,人員由資訊學院、國際商務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等學生組成;越來越重視持有核心技術創業,由原來側重電商營銷轉為虛擬現實技術、3D建模與開發、資訊系統設計等具有更高專業技術含量的業務;創業專案數量、參與人數與團隊規模逐年增長。近三年已經有4個團隊孵化成功後,組建獨立的註冊公司。
4.3 促進校企合作深度開展,產學研訓啟用辦學活力
搭建以“導師學長制工作室”為紐帶的校、行、企合作平臺,引進企業生產性專案、聘請企業工程師和行業專家為導師,實行校、行、企共同開發校內教學實訓專案,完成生產性專案,實現由“專案教學中心”協調校企行多方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形成“校企共建,過程共管、人才共享”的合作育人機制,有效增強辦學活力,促進多方深度合作。
以網站開發工作室為例,資訊學院專業教師與廣州多迪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和專案經理共同擔任專案導師,合力推動深度校企合作,共建的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已獲得2014年廣東省高職教育質量工程立項。具體表現為:①校內教師透過多迪的網站工作平臺承接真實專案,指導學生團隊完成;②企業導師也定期到校透過開設專業技術講座、技術培訓、實訓周聯合授課、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等形式,讓學生接觸最新的前沿技術;③資訊學院定期派送教師到企業進修,系統地學習PHP網站開發、商業網站平臺、平面設計與前端技術、HTML5與移動應用開發、網頁特效等相關技術,提高了師資技術水平,透過“教、學、研、訓”,保證了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人才需求保持一致,激活了學校的辦學活力。
4.4 實施真實專案教學實踐,全面推動課程教學改革
“專案教學中心”這一平臺本身的執行及其衍生出來的專案成果、資源和管理經驗,均有助於學校深化教學改革,使課程專案化教學更加專業化、精細化。來自校內和校外的真實專案是“專案教學中心”的教學載體,能整合和利用來自學校、二級學院及企業的三方的教學資源,並將其成果最終反哺於專業建設與課程教學,具體包括: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完善;企業一線案例向學校專案教學案例的轉化與重構;以及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專案化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設定、實訓條件與實踐教學基地、專案化課程教材的建設等方面。
4.5 培育職業專業核心能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專案教學中心”的執行方式類似公司,對進入“專案教學中心”的學生,一方面,對新進員工實行職前培訓,包括個人和社交禮儀、職場溝通、有效執行能力、時間管理、團隊協作意識、服務意識、質量和成本控制意識、營銷策劃等內容,增強其職業核心能力,另一方面,透過在專案實踐過程中導師向學生提供職業發展規劃指引和專業學習技術路徑諮詢,激發其學習專業理論和技術的動機,提高其專業水平,使得學生在校內就具備了公司員工的職業能力和素質,有利於學生畢業後就業,能夠迅速融入到企業,快速實現角色轉換和高效工作。近三學年資訊學院學生參加“專案教學中心”人數和比例逐漸上升。
近三年綜合測評資料統計分析表明,在“專案教學中心”實踐過的學生的綜合測評總分在學業績點、道德操守、社團活動能力和比賽成績方面均要明顯高於不參加“專案教學中心工作”的學生。以2015年為例,資訊學院獲得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校優秀學生獎的學生均為專案教學中心的核心骨幹成員。“專案教學中心”的示範作用明顯,透過在專案教學中心工作的優秀學生帶頭示範,提高了資訊學院廣大學子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對建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風氣作用明顯。
4.6 利用專業技術服務社會,實現社會經濟效益提升
“專案教學中心”既有銷售產品、培訓和考證以及承接生產性專案等有償服務,也承擔競賽專案和橫向科研專案,實現服務社會,為資訊學院增加創收,同時透過競賽專案獲獎、校企合作完成生產性專案提升資訊學院和學校的知名度。目前,“專案教學中心”承擔的培訓就包括了Adobe系列培訓和考證、計算機等級培訓和考證、高新技術等級考試、攝影技術培訓等專案,培訓社會和人員超過兩千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 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經過近三年的實踐,“專案教學中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實際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也在執行的過程中得以解決和改進。
(1)學生創業專案申報不穩定。表現為有時一個學期沒有一個專案申報,有時又有比較多的專案申報,這樣不利於創業專案孵化的連續性和工作場所資源的有效利用;解決的辦法是透過將個別申報的創業專案與挑戰杯、攀登計劃等常規創新創業專案結合起來,儘可能合理分配資源。
(2)“導師學長制工作室”承接專案時間和數量有差異。表現為專案數量不夠均勻,有些工作室的專案比較多,有些相對少,同一工作室有時專案較多忙不過來,有時又業務較少或無專案可做,這些情況不利於工作室的持續執行,給學生團隊的培育帶來一定的困難。解決的辦法是承接專案和參加比賽兩手抓,做到用專案培育團隊,以比賽穩定團隊,在專案執行過程中培育和挑選比賽種子選手。
(3)實際專案要求與師生能力不相符合的問題。表現為真實專案的技術要求、時間限制和經費要求往往比常規課程教學的標準和要求要高很多,有時會出現導師接了專案,學生團隊實際能力不足,專案未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以致出現只好最後由導師親自接手,加班加點完成專案的情況。解決的辦法是專案組要量力而為,提高專案管理水平,合理規劃和安排專案進度。導師在平時也要加強對學生團隊定期技術培訓和在專案執行過程中及時響應和解決學生問題,在必要時引入企業技術力量支援。
(4)各個專案團隊的管理與傳承問題。表現為受到學生畢業升學、團隊合作困難或突然離職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出現專案團隊的人員穩定性不好或人員結構不合理的情況。解決的辦法是:發揮導師學長制優勢,重點做好核心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的工作,專案實施過程中分層授權、小組管理、強化專案文件管理和交接,最佳化團隊結構和年級人數分佈,儘量避免上述因素影響專案團隊發展和專案的正常執行。
(5)原有學校財務管理制度存在一定限制。目前專案教學中心的專案如果涉及學校層面,即由外部企事業單位委託工作室完成,並要用標準合同簽署的專案在校內均要按二級學院創收專案或橫向課題或技術服務進行管理。根據原有的學校財務制度要求,專案創收經費按相關管理制度分類劃分後只有總額的38%可用於支付師生勞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2016年3月底,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修正案)》,明確軟科學研究專案、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和軟體開發類專案,將人力資源成本費的上限從50%提高到60%。這一規定,為長期被詬病的科研專案經費管理大大鬆綁,也為“專案教學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經費支援。
6 結語
“專案教學中心”的執行學校深入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在實踐中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嘗試和創新。筆者學校的實踐表明,“專案教學中心”在開展人才培養的試驗和創新、支援學生創業實踐和專案孵化、培養專業競賽團隊、深度開展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和對外提供社會服務等方面作用明顯,成效顯著。系統地總結和釐清其執行機制作和模式將有助於這一模式在校內的推廣,也為高職院校設立類似的機構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