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學方式與廣西民歌傳統繼承耦合論文

現代教學方式與廣西民歌傳統繼承耦合論文

  廣西壯族民歌的特點及其傳統傳承的方式

  1.廣西壯族民歌的特點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除了娛樂作用,在社會生活中還具有教育與傳承、人生禮儀、祭祀與驅邪、交際等功用。③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及其周邊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勤勞勇敢的壯族人民創造和積澱了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其中以民間歌曲尤豐。壯族民歌以男女對唱為主,亦有獨唱、合唱、同聲二重唱等演唱形式。所唱內容,情愛方面佔絕大部分,包括生產勞動、道德禮俗、歷史傳說、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時事政策諸多方面的內容題材。演唱場合主要在傳統節日、喜慶筵席、勞作之餘、趕路當時、醮會祭典、民歌比賽等,各演唱場合功用大同小異,以娛樂、交際為主,兼有傳播知識、教化民眾、消除疲勞等作用。

  2.廣西壯族民歌的傳統傳承方式壯族民歌淵源流長,內容豐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主要是透過本族人代代口耳相傳,即口碑傳承;其次依靠民間手抄歌本記載。現今,學校音樂教育也被納入其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1)口碑相承。大致透過家族傳承、社會傳承和師徒傳承三大途徑來實現。①家族傳承,傳者為祖、父輩,承者為子孫。從子孫牙牙學語伊始,祖父輩便有意無意地教他們習唱本地民歌;此外,又利用嬉戲、歌圩等各種機會刻意給予點撥,儘可能將編唱技巧及各類題材內容傳授給子孫。②社會傳承,其傳承主體和客體均為同一群體。在各類喜慶宴請、勞動歇息間隙、各級民歌比賽以及許多傳統節日(諸如歌圩、廟會)等對歌場合,歌手們常競相盤歌酬唱,盡情展示自身歌才。無形中每個歌手都身兼二角——既是民歌的傳播者,又是民歌的傳承者。③師徒傳承。為進一步提高歌藝,部分求知慾強的年輕歌手主動投師技藝高超的歌師門下學藝;出師的徒弟不久成了師傅,又將自己的歌藝傳給下一代徒弟。如此代代相襲,構成了特有的師徒傳承系統。(2)歌本記載。屬於輔助性傳承方式。壯族沒有文字,歌本記載採用他族文字,只能小部分歌師(歌手)使用。⑤(3)學校音樂教育傳承。主要指普通音樂教育、師範音樂教育、專業音樂教育。本文主要探討後兩者,即納入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的民歌傳承。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壯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其民歌卻一步步走向衰退。原有的歌師(歌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而年輕人已不再願意習唱民歌。為了讓壯族民歌繼續傳承下去,將其納入高等音樂藝術院校並進行學科建設,已呈現出不可逆轉的態勢。此種傳承方式目前正處於起步階段,但對壯族民歌的傳承將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壯族民歌所生存的自然與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喪失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傳統意義上的壯族民歌正逐步走向衰亡。壯族民歌只有透過學校音樂教育或民間與學校音樂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才能獲得新生。由此可見,學校音樂教育將逐步成為壯族民歌傳承的主要途徑。

  運用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壯族民歌傳承的探索

  1.運用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壯族民歌傳承的可行性如前所述,工作坊教學模式具有實踐性、參與性、互動性及形式靈活等特點。壯族民歌多在傳統節日、喜慶筵席、勞作之餘、趕路當時、醮會祭典、民歌比賽等場景中,以男女對唱(主要形式)、獨唱、合唱、同聲二重唱等演唱形式出現。也就是說,壯族民歌亦強調參與性、互動性,且形式靈活。“‘音樂’是存在於許多不同音樂實踐或音樂中的一個多樣化的人類實踐。”美國音樂教育哲學家戴維埃里奧特如是說。⑥相同的特質,使運用工作坊模式在高等音樂藝術院校進行壯族民歌傳承成為可能。壯族有1500多萬人,廣西佔了95%。特有的民族環境,培養了一批活躍於高校的壯族民歌研究、演唱與教學的專家學者,人數雖然不多,卻已為壯族民歌在高校傳承奠定了基礎。特有的民族環境,也必將使廣西高等藝術院校招收的.壯族生源佔有一定比例。師資與生源條件的滿足,使運用工作坊模式在高等音樂藝術院校進行壯族民歌傳承具有了可行性。

  2.運用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壯族民歌傳承的優勢壯族民歌透過學校音樂教育或民間與學校音樂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進行傳承,不是新事物。無論是中央抑或地方藝術院校的專家學者,近30年來甚至更早一直在研究、探索,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如內蒙古、新疆、雲南的高等藝術學院已經找到一條適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傳承方式。壯族民歌在政府的干預下,透過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班、南寧國際民歌節、地方民歌品牌的打造等方式也有較大發展。但是,在高校的傳承方面卻見效甚微。因此,在藝術高校選擇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行壯族民歌傳承,成為工作的重點與難點。經過理論研究與工作坊教學模式的實踐,筆者認為,與目前民歌教學相比,運用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壯族民歌傳承具有其獨特的優勢。(1)從特質來看——強強聯手。工作坊的參與性、互動性滿足了壯族民歌表演與傳承方式的需要。(2)從對話模式來看——單一轉向多元。從單一的師生對話模式轉為師生、生生圍繞實踐的多元模式。(3)從教學成效來看——知識結構更合理。不僅獲得演唱的技能技巧,瞭解並參與更多的演唱形式,更獲得相關的風俗民情知識,全方位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4)從知識獲取渠道來看——跳出書本與教師傳授模式。透過教師的引導,參與者們的積極互動,書本知識、教師知識與經驗、參與者們的知識與經驗、現代輔助教學裝置,透過具體的實踐,衍生出多元化的知識獲取渠道,教師、學生各取所需。(5)從能力獲取來看——培養的是複合型人才,而非單一的演唱人才。透過多樣化的教與學的形式,學生的表演能力、組織能力、演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協作能力、創造能力等得到了全面提升。

  3.運用工作坊進行壯族民歌傳承的操作方式工作坊教學模式如何操作呢?筆者認為可採用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田野調查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1)個別課與聲樂個別課相同,即教師與學生一對一進行教學,學生獲取專業技能知識(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2)小組課理論教學模式:同一地區的壯族學生編為一個組,由一人或多人從多方面圍繞同一主題,使用課件進行演講,其他學生即興參與,並展開討論。可在個別課之前開展,目的在於使學生對該地區的相關音樂文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促進學生較好地把握民歌的演唱風格、形式並較深入地領會民歌所表達的情緒情感。在此模式中還可鍛鍊學生使用多媒體教學裝置的能力(教學模式如圖3所示)。實踐教學模式:同一地區的壯族學生編為一個組,圍繞同一題材,運用多種演唱形式進行展示。可在個別課之後開展,目的在於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民歌的演唱風格和形式(教學模式如圖4所示)。(3)集體課專題教學模式:若干個小組同時參與,每個小組綜合展示小組課的學習成果,含當地相關音樂文化及各種表演形式。某一小組展示時,其他小組參與學習、討論。目的有二,其一再次鞏固所學知識;其二吸收其他小組的知識經驗(教學模式如圖5所示)。賽歌教學模式:若干個小組同時參與,進行對歌、賽歌,目的在於鞏固並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教學模式如圖6所示)。專家教學模式:聘請國內外專家及各地壯族民歌歌師走進課堂,所有小組成員參與,即興參與教學活動(教學模式如圖7所示)。社會實踐教學模式:所有小組走出教室,走向各級各類舞臺展示所學民歌,傳播壯族音樂文化,並接受來自社會的多元評價。此模式操作得當將會培養一批壯族民歌的觀眾甚至未來的傳承人(教學模式如圖8所示)。圖8社會實踐教學模式(4)田野採風田野採風模式:所有學生到壯族民歌的發源地採風,實地體驗、感受壯族民歌賴以生存的自然與社會環境;調查當地民歌的傳承情況;運用攝影攝像器材採集當地民歌。採風結束後,撰寫總結,整理採集的民歌,學習其優秀、經典曲目,並進行展示。展示的操作方法可參考集體課專題模式。也可以晚會的形式出現,其要求更高。工作坊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是靈活多樣的,以上所設計的方式僅僅是筆者的拙見,還有多種可能,有待繼續探索。

  結語

  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空間載體,是各種意識形態、大眾媒體、各種科技和社會群體——包括教師和大學生這種穩定和非穩定的“移民”群體的匯聚之地,有著多元文化共生雜交的特徵,各種音樂文化活躍在這一公共空間,同樣成為音樂生活的中心之一。地方高校具有豐富的區域文化資源和良好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氛圍,而生源又大部分來自本地區或周邊地區,學生對當地的民間音樂文化相對熟悉,易於理解和接受,在地方高校音樂院系中培養本土民歌歌師,不僅可以促進地方音樂的傳承,同時為高校的教學研究帶來極為豐富的一手資料。壯族民歌要真正實現在高等藝術院校傳承,仍需要進一步的保障條件,如創設壯族民歌課程,完善少數民族音樂學科建設,便於學生構建更全面的知識結構;有針對性地招收壯族生源,如在某一壯族聚居地同時招收8—10人,且總生源數達到一定的量;引進相關師資,保證壯族民歌教學的順利進行;建立壯族民歌資源庫,便於教學與傳播;教育部門及學校給予經費上的保證,等等。運用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壯族民歌傳承是現代教學模式與壯族民歌傳統傳承的耦合,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產生新的“磁場”,最終使學生受益,並促進壯族民歌的傳承發展。壯族民歌是我國乃至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傳承與發展是廣西高等音樂藝術院校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