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影象化教學方式及意義論文
中學地理影象化教學方式及意義論文
【摘要】利用影象進行教學是中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各個科目都一定程度上使用了這種教學方法,從而透過生動形象的影象以達到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本文透過對中學地理教學中使用影象化教學方式的分析,探索出地理影象化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地理;影象化;教學方式
一、引言
加強地理教學的直觀性是新課標地理教學的要求之一,對地理這門課來說,利用影象來教學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因為地理教學中大都涉及自然和人文的空間分佈關係,很多知識的掌握需要藉助形象思維,比如理解地理名詞概念、掌握地形分佈特徵、弄清水文關係等等。初中生由於其階段性身體發育特徵的侷限性,在這期間形象思維相對來說還比較缺乏,需要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影象引導學生學習。因此,在學習地理這門課程時,採用影象化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對學生來說,圖文並茂的方式有助於對相關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相對於傳統的單純書面講解,利用影象能把抽象、難懂的知識點形象化,這不單是對地理學科來講,對其他學科也是一種重要的、有用的教學方式。以下介紹初中地理影象化教學的方式及其意義。
二、地理影象化教學的方式
1.影象化教學的過程利用影象化教學,首先要培養要有學生看圖的意識。當今社會,充分解讀影象所傳遞的資訊是一個基本的能力。無論是地理教材中還是其他材料中的地圖、統計圖、景觀圖、實物圖、示意圖、漫畫圖,都要引導學生在看文字的同時關注這些影象。其次,在看了各種影象後,要對影象進行分析解讀,這是一個比較有難度的過程,因為一般來說對影象的解讀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領悟能力。但地理影象相對來說,其傳達出的資訊比較直觀,透過認真分析後基本上會得到影象直觀傳遞出的資訊。比如觀看了世界地圖或是地球儀,學生對每個洲的位置、分佈和形狀便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這比單是口頭的講述要形象直觀得多。然後,在學習了影象以後,要引導學生繪圖。比如,透過繪畫中國各個省份的輪廓狀圖,來加深各省份輪廓的記憶。最後,在學習了地理影象後,鼓勵學生把這種學習方法綜合運用到其他科目上去,以達到學有所用、觸類旁通的目的。2.初中常見的地理影象教學一般初中地理常見的影象有地圖、統計圖、景觀圖、實物圖、示意圖、漫畫圖等。最基本的影象學習是地圖,在觀看了地圖後,要求學生掌握地圖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範圍、分佈規律及特徵等,並且要找出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絡。地理統計圖是根據地理資料資料繪製成的直觀圖形,是地理事物形象直觀的表現。地理統計圖的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地圖填繪能力、讀圖計算能力、分析地理資料能力和讀圖獲取資訊的能力。地理景觀圖能夠形象、直觀、生動地反映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特徵,分為自然和人文景觀。在教學中利用地理景觀圖,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讀圖之後,分析影象所反映的主題及影象所隱含的深層意義。地理實物圖主要是運用一些實物的模型來立體直觀地展示地理事物的特徵或現象等,比如地球儀就是地理教學中常見的實物圖。地理示意圖用來闡述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形成,具有重點突出、高度概括的特點,如等溫線、等值線等示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採用觀察法和分解法找出示意圖中的主要資訊。地理漫畫圖大都沿用漫畫誇張諷刺的功能,即採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描繪生活和時事,以達到尖銳的諷刺與勸喻的效果。比如描述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時可以採用地理漫畫圖教學。
三、地理影象化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生動、直觀的影象匯入方式開展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比如景觀圖展示某個地區的地理面貌,即使學生沒有去過那個地方,看了影象之後會有種身臨其境之感。此外也能培養學生讀圖的興趣。2.培養地理學科思維能力地理學科由於其空間性特徵需要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但單憑文字的`敘述初中學生不能完全理解,這需要影象這種“副語言”來輔助學生。以圖導學的教學模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3.培養讀圖繪圖能力透過各種地理影象的學習,學生對這些影象的功能都有了一定的瞭解,也能夠解讀各種影象。這有助於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但有利於地理學科的學習,而且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上也有幫助。如今我們不提倡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透過繪圖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形象性地記憶更加深刻。
四、結語
透過以上分析,地理影象是初中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在地理學習中,地理影象是地理資訊的濃縮和直觀資訊的重要載體。各種地理影象的不同特點能充實、簡化教材,學生利用地理影象提取所隱含的資訊,有助於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以圖導學的教學方法符合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此外,我們處在“讀圖時代”,讀圖是一項基本的閱讀能力,不單是地理學科的學習,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需要對影象有一定的解讀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採用影象化教學是十分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劉連霞.淺談地理教學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