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韓劇熱的心理因素分析論文
關於韓劇熱的心理因素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 求新 求異 歸屬 從眾
[論文摘要]在我國,“韓劇熱”的出現並非偶然,首先,它滿足了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其次,“韓劇”滿足了人們歸屬和愛的需要。第三,各電視臺的“從眾”行為,客觀上起到了推波助
近年來,進入我國的“韓劇”數量不斷增加。形成了一股衝擊我國文化市場的“韓流”。據新浪網調查,在接受調查的網民中有83.12%的人喜歡“韓劇”,在問到你最喜歡哪個國家或地區的影視時,有54.55%選擇了“韓劇”,在這當中,67.81%的網民都是青少年[1]。“韓劇熱”的出現並非偶然,它的出現反映了人們在精神消費方面的一些的心理傾向與需求。
一、“韓劇”滿足了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社會生活的內容若缺乏變化則會變得陳舊,人們的精神面貌也就會缺乏生氣,流行的出現與人們企圖打破這種趨向的動機有關。人有一種基本慾望,即想要從自己周圍環境中尋求新的刺激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流行之所以存在,z正是本身具有新奇性的緣故。流行與人們的求新慾望有關,人們即使生活上自由自在,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十分滿足,但若長期處於沒有變化的社會環境中,總會逐漸感到厭倦,甚至不堪忍受,終於產生擺脫陳舊生活模式的慾望。流行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用不斷變化的新面目滿足人們的求新慾望。在我國文化市場上,“韓劇”引進之前,國外影視劇以歐美為主,人們對以驚險、復仇、離奇、科幻、災難等為主題的歐美商業大片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而“韓劇”的出現恰恰迎合了人們求變、求新的心理。WWw.133229.COm“韓劇”更多的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以生活化、細節化的描述手法展示人生百態。如家庭劇《加油!金順》通過幾家人的生活瑣事,細緻入微地展示了韓國人的日常生活,如同開啟隔壁人家的門看他們家的生活。所謂“越不像戲劇的戲劇越是真正的戲劇,越不像小說的小說越是真正的`小說”雖然韓劇並不張揚,但卻慢慢滋潤觀眾的心靈,恰如一股清新的風。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求新的心理。其次,歐美商業大片無論從投資力度、場景設計還是拍攝水平上都已達到了一個高峰,其特技化展示方式和商業化的運作很難再有新片產生超越。而“韓劇”則按照電影的技術要求精雕細琢,力求詩化的畫面風格,像薄雨、雪原、濃霧、湖濱、村莊、楓林等自然美在鏡頭中得到了精緻的呈現,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而音樂旋律也根據劇情的需要不斷轉換,音畫相配,與劇中人物的情感遭遇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在音樂合成方面表現出精湛的技術。唯美的形式在傳達資訊的同時給人以新異的感觀享受。第三,“韓劇”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劇中對韓國本土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現,劇中所呈現的城市、住所、飲食、生活習慣,展現了獨特的韓國文化魅力。同樣的黃皮膚、黑眼睛,卻有不同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這對看慣了金髮碧眼的西方美人的中國人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新奇的體驗。
二、“韓劇”滿足了人們歸屬和愛的需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是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人就會出現歸屬和愛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事、上級等對其所表現的愛護與關懷、溫暖、信任、友誼,以及愛情等。人們還渴望自己有所歸屬,成為團體一員。馬斯洛特別強調,人是社會的動物,沒有人希望自己過孤獨的生活,總希望有些知心朋友,有個溫暖的集體,渴望在團體中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保持友誼和忠誠。在我國,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正日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漢民族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許多精髓已漸漸被我們遺忘,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新的異族文化的入侵,使人們面臨多種文化價值觀的抉擇,許多人心中充滿迷茫和不安。中韓文化一脈相承,共同、相似的文化觀念,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天倫之樂,甚至愛情觀,價值觀都極其相似。韓劇中所表現的那種重視家庭親情、尊敬長輩、待人有禮,正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研究表明:“人們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們在交流中所遇到的嚴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即兩種文化差異越小,共同的意義空間就越大,交流的障礙就越少,彼此產生認同感就更容易”[2]。因此。許多人在“韓劇”所展現的濃重的儒家文化中體驗到歸屬感和認同感。其次,韓劇中,家庭倫理劇佔有很大的份額,而中央電視臺引進的大多也都是家庭倫理劇。它之所以如此的打動人,使得觀眾欲罷不能,很大原因在於人們從中體驗到了愛和溫暖。《看了又看》的導演張鬥義也承認:“韓劇之所以打動了包括中國觀眾在內的很多東方觀眾,原因可能就是劇中所體現的儒教傳統,那種有些森嚴的長幼尊卑關係,幾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順父母,重視家庭,謙恭有禮的人生態度”。[3]現代都市生活,職場上爾虞我詐,人際關係淡漠,現實生活中愛的缺失,可以在欣賞韓劇的同時,在劇中呈現的藝術世界裡尋找到補償。所以“韓國影視劇中演繹的這種在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感情故事,讓人如痴如醉,人們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跟隨劇中人物去體驗生命情感中的至善至美”[4]。正如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梁旭明說:“大部分中國人喜歡韓劇,與其說他們哈韓,不如說這寄託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尋求在這個轉型社會中日益缺失的那種溫暖的情感。”再者,快節奏的生活,急功近利的心理。使現代人普遍處於社會和生活重壓之下,人們急需一種釋放壓力的渠道,而韓劇唯美的畫面,舒緩的節奏,細膩的處理,豐富的情感為觀眾建構了一個日常生活的“烏托邦”,幾種藝術元素完美融合,和諧共振,如同是一架夢幻飛行器,令困頓於快節奏、高競爭生活中而身心疲憊的城市居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美妙的夢想之旅,在劇情中部分地實現自己對生活的嚮往和期待。“韓劇”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放鬆身心的空間。
三、各電視臺的“從眾”,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1993年中國首次引進並播出韓劇《嫉妒》,從1997年至今,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先後播出了《愛情是什麼》、《初戀》、《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真相》、《奔》、《孿生兄妹》、《四姐妹》、《看了又看》、《明成皇后》、《人魚小姐》、《黃手帕》等韓劇。同時,一些地方電視臺也陸續播出了《天橋風雲》、《星夢奇緣》、《愛上女主播》、《藍色生死戀》等韓劇。韓國曆史劇《大長今》將近年來湧動的“韓流”推向了一個輝煌頂峰。《大長今》去年在韓國播出時,收視率超過50%,cctv索福瑞對全國31座城市的資料調查顯示,《大長今》的整體觀眾總量超過了1.63億,在中國引發了史無前例的“韓劇熱”。由以上可以看出,隨著“韓劇”收視率在中國的提高,上至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下至地方電視臺紛紛跟進,只要開啟電視,到處皆是韓式對白,韓國風情。一些社會心理學家透過研究後指出,在購買物品和欣賞電影,音樂時,輿論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經過輿論指導者的宣傳後,就更具有說服力。各電視臺的“從眾”行為,客觀上對“韓劇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只要開啟電視,滿眼皆是韓劇人,一些觀眾最初可能被動的選擇了“韓劇”。正是由於被動選擇,所以產生了認知失調。菲斯汀格認為。認知失調會使人的心理上發生不愉快,有時有壓迫感。因此當人們的認知體系發生了不協調,就會設法去減輕或解除這種不協調狀態。認知因素之間的失調強度越大,人們想要減輕或解除失調的動機也越強烈。為了達到認知協調人們就會改變認知因素失調的雙方中任何一種認知因素,使雙方趨於協調。而且當人們的認知體系內呈協調關係時,就會設法保持這種協調關係,避免接觸與已有認知因素相矛盾的資訊。因此,為了達到認知協調,人們就會轉變態度,對“韓劇”由最初的被動接受逐漸演變為主動接受。而且研究還發現,大眾宣傳對改變人們的態度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韓劇熱”的出現對中國的文化市場提出了挑戰。我國近幾年也出產了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但為什麼沒有形成一股潮流?我國的文化產業在走商業化道路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探求一下人們的消費心理與需要?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探討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