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應激效應的研究論文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應激效應的研究論文

  摘 要:本文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對國內體育鍛煉行為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關係的文獻進行系統瞭解和梳理,更深的探討了體育鍛煉對心理應激的治療和預防的問題,體育鍛煉對生化大學生素質教育改革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個體的情緒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因此,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成為現代人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傳統社會中,人們認為健康主要是指身體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採取各種措施,增強生理機能水平,提高適應自然、抵禦疾病的能力。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精神世界的衝突與紛爭。那種“無病即健康”的生物學健康觀已經過時,而發展成為生物、心理和社會三維健康觀。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1],健康是指在精神、身體和社會上的保持健全的.狀態,精神健康的標準是:(1)具備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確對待外界影響;(3)內心世界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世界衛生組織還指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健康

  一、研究物件與方法

  (一)研究物件

  大學生。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

  二、研究結果

  (一)體育鍛煉的心理應激作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體育鍛煉透過形式多樣的身體活動,能夠分散學生對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所產生的由來和挫折的注意力[2],從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來。當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後,就會產生自信心,提高自信並從中體驗到滿足、舒適等運動愉快感,產生良好的心境。其次體育鍛煉由於能增強體質,當其意識到自己具有社會所希望的身體特徵(如高大)和運動能力時,就會產生自信和適應感,形成積極肯定自我概念,增強應對應激能力。最後心理應激水平過高、壓力過大均不利於身體健康。

  (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應激影響

  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可知,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不樂觀,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會有體育鍛煉行動,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3]。並且研究中還得出結論:體育鍛煉能夠改善心理應激,減少心理壓力。對心理應激的研究中得到了公認的是:適度的心理應激對於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動具有促進作用,而長期的或超過個體適應應對能力的應激是有害的。英文長期的、過於強烈的心理應激不會引起各種令人感到不適的身心狀態,而且會造成人對許多基本的脆弱易感傾向。並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罹患疾病。體育鍛煉作為應對方式,可以降低心理應激對機體的影響,促進心理健康。陳佐松,季瀏[4]在心理學報上發表的《身體鍛鍊對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極其心理機制》。此項研究表明:經常鍛鍊的高中生比鍛鍊不足的高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更加強烈。體育鍛煉還可以作為一種發洩情緒的方式,將各種煩惱、焦慮不安等應激情況發洩出去。

  (三)不經常運動對大學生心理應激的影響

  不同性格的大學生應激反應是不同的,內向型與外向型性格的學生們應激狀態的持續時間也不相同。比如外向型性格的大學生反應比較靈敏,應激反應閾值低,情緒轉移較快,陷入應激狀態後,可以迅速爆發較強的反應,其急性應激往往勝過內向型,一旦緊張刺激的程度降低或消除,很快恢復原來的平靜。因此,其應激狀態的持續時間較短,應激能力較強。

  (四)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現狀

  大學生在體育方面的支出情況是評價大學生體育運動態度的一項指標,從整體上看,大學生體育消費與其它方面的消費相比差異非常明顯,每年大學生體育消費總額是上午消費的21.33%,是逛街交友消費總額的10.23%。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基本上沒有費用支出,包括買用器材、去運動場館鍛鍊、參加相關的學習班等,這些原因低於他們在人情和其他方面的消費,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生體育消費意識淡薄,許多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目的不明確,不能認識到體育能帶來健康的重要意識。

  三、結語

  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個體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並充分發揮其身心的各種潛能,在應付各種問題和環境時更多表現出積極的傾向。體育活動對於增進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調節情緒狀態,消除心理障礙,提高社會適應性具有積極作用。選擇合適的鍛鍊專案及適宜的運動負荷可以有效發揮體育活動的心理效應,同時應考慮體育活動參與者的個體差異,才能取得良好的心理效應。

  參考文獻:

  [1]陳作松,季瀏.身體鍛鍊對高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極其心理機制[J].心理學報,2006,38(4):562-575.

  [2]徐斌.大學生身心健康[M].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3:101.

  [3]汪明旗.女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與行為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30):185-187.

  [4]季瀏.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