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克服自卑心理有效途徑的建立策略論文

高職生克服自卑心理有效途徑的建立策略論文

  一、本研究的意義

  自卑是個體由於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某些原因引起的自我輕視和自我懷疑的態度體驗,表現為自我評價偏低,擔心失去他人尊重,看不起自己,從而導致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狀態。雖然自卑在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職高專學生由於高考失利、學習能力欠缺、對學校及專業的不滿和對就業前景的擔憂等因素更容易陷入自卑這一心理狀態,導致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和較低的成就期望,往往導致在某一事件失敗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作出普遍性、不合理的否定和歪曲評價,長期持續以至產生一種嚴重的自我失敗感,阻礙了自身各方面潛能的正常發揮和能力提升,影響了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影響了學習、生活和自我成長的順利進行,從而影響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針對高職學生這一高校弱勢群體採取切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途徑來幫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促進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長是從事高職高專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和值得深入研探的問題,也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的課題。

  多元文化主義是繼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思想之後產生的影響心理學的第四股重要思潮[1]。其理論主張重視來訪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結構,主張承認差異,尊重多元,改變了傳統心理學將個人與文化分離的現實,從多元的角度看待當事人的問題,採用有彈性的和多樣化的方法,使求助者有更大的選擇餘地。同時多元文化諮詢理論強調輔導的情境導向,重視文化變數的影響,參照當事人的文化背景解釋其認知、情緒和行為問題,並依據文化差異調整輔導和治療方法,使心理諮詢與治療從傳統的以問題或疾病為中心的模式轉向了以文化為中心。其意義在於,它促使人們正視傳統西方心理學一元文化的侷限性,和受實證主義科學觀和方法論影響形成的偏重研究客觀性和一般規律,而忽視心理與行為的文化歷史屬性的多樣性,有利於理解和挖掘不發達社會和弱勢群體中心理諮詢方法和途徑,克服文化偏差[2]。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針對自卑這一問題的相關研究主要採用人格特徵差異及培養、壓力應對、焦慮干預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進行調適,基本上沿襲了西方傳統心理諮詢理論和方法論規範上,對多元文化價值取向的引導和培養較為忽視,特別是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自卑心理批判性借鑑西方體系的基礎上整合多元文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還很欠缺[3]。

  此外,目前針對自卑心理的諮詢和調適方法多采用量化的、還原論的、因果決定論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基本上沿襲了西方傳統心理諮詢理論的價值規範和科學主義方法論,忽略了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的引導和培養,片面追求研究的實證效度。許多心理學家已經意識到,科學主義的方法論導致心理健康領域的文化遲鈍和理論發展的侷限,而多元文化心理諮詢理論關注物件和群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差異,強調要更好地理解來訪者的文化,根據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採用多樣化的途徑有效整合各種諮詢治療方法以更好地幫助來訪者,也更有利於提升來訪者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積極整合多元文化心理諮詢理念探索針對高職高專學生這一高校弱勢群體自卑心理的教育教學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同時,由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各專業學生的必選課程,覆蓋面廣、滲透力強,因此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引入多元文化諮詢理念,本著“尊重、鼓勵、理解、成長”的原則,採取切實有效的、多樣性的教學方法來幫助高職學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對於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無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 研究內容與研究假設

  (一) 研究內容

  本課題在調查分析我校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實際特點和普遍問題,選取克服學生自卑心理的提高和改善作為本研究的重點,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和實踐活動中吸收多元文化心理諮詢理念,透過教學實驗干預,結合心理測量和統計分析方法,來驗證常規教學方法和以多元文化諮詢理論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對高職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影響。

  希望透過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探索一種適合高職學生特點、能有效克服和改善學生自卑心理的基於多元文化諮詢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學方法和模式,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樂觀自信、自我悅納的良好心態,克服這一特殊群體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消極影響,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成就動機的形成,進而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 研究假設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中採用基於多元文化諮詢理論的教學方法較常規教學方法能更有效地幫助高職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樂觀自信、自我悅納的良好心態,有助於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 研究步驟

  (一)前測及分組

  課題組在文獻查閱,資料收集,量表選擇和教學素材準備等前期工作基礎上,從我校一年級2011級參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的班級中進行實驗物件分組教學安排。具體操作是從在我校一年級學生中隨機選取兩個實驗班(105人)、兩個對照班(123人),對所選取班級進行“自卑心理診斷量表”測試,透過前測顯示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在自卑水平上得分基本一致,無顯著差異,然後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教學實驗干預對照研究, 實驗設計採取實驗組、控制組後測隨機分組設計。

  (二)實驗實施階段

  實驗干預時間為一個學期,約4個月。其中,對控制組學生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採用講授為主的常規教學方法,對實驗組學生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採用基於多元文化諮詢理論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其中實驗組班級的具體操作和主要教學方法如下:

  1、教學中引入關於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論視角和價值取向,注重從西方與本土、傳統與現代、科學與人文等方面拓寬學生思維和文化視野,避免形成單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評價模式,學會關注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評價方法和積極的自我認知思維模式。

  2、注重團體心理輔導和小組角色互動,使學生在參與互動中學會交流、分享和領悟,充分感受到“自我”是“關係中的自我”、“文化中的自我”,學會調適個人取向和集體取向的衝突,保持心理的和諧和平衡。

  3、根據高職課程的特點,課程設計以活動為主線,倡導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模式,強調獨特多樣、突出差異個性的教學活動創設,將“教、學、做”融為一體,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4、引入心理情景劇,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景式教學,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強調真實性、情景性、切合性,採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劇形式,使學生積極參與投入進來。同時鼓勵引入大學生身邊的.故事和根據不同經歷和文化背景所做的創作,調動同學們發現獨特的經驗和不同層面的自我,以此增強自我接納、提高自信。

  5、注重學生潛能和才幹的發現和挖掘,透過成就故事、小組任務驅動等活動促進學生髮現自身優點、展示自己的才幹,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6、引入元認知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我監控能力和自我意識的整合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規劃、自我監控和自我發展能力。

  7、引入心理拓展訓練,培養學生集體合作、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勇敢自信面對未來,拋棄自卑心態。

  (三)後測及統計分析

  學期教學結束後,對實驗班、對照班同學進行AMS“成就動機量表”和FIS“自卑感量表”的測試,根據後測結果,比較分析實驗組、控制組學生在自卑水平和成就動機方面的變化和差異,使用Spss16.0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四、 研究結果與結論

  (一)對照組和實驗組自卑和成就動機量表後測差異比較

  將實驗班、對照班學生“自卑感量表”和 “成就動機量表”的後測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其中“成就動機量表”根據題目內容劃分為“追求成功”(1-15題)和“迴避失敗”(16-30題)兩個緯度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經過教學干預後,實驗組較對照組學生在自卑感方面後測得分明顯降低,和對照組學生具有顯著差異;在成就動機量表得分上,實驗組在“追求成功” 緯度的後測得分較對照組學生顯著上升,在“迴避失敗”緯度的後測得分較對照組學生明顯下降,顯示在在成就動機量表的兩個緯度上實驗組較對照組都具有明顯提高,並達到極其顯著的差異。

  (二)實驗組、對照組全體學生自卑感與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緯度的相關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較對照組學生在自卑感與“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兩個緯度都表現出極其顯著的相關,說明“追求成功”緯度得分的提高和“避免失敗”緯度得分的降低是影響學生自卑感得分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結論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引入基於多元文化諮詢理論的教學方法較常規教學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高職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動機和自信心,有助於高職學生樹立樂觀自信的良好心態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

  五、 分析與總結

  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干預實驗,採用注重多元文化諮詢理念的教學方法較以課題教授為主的常規教學法更有效地改善和克服了學生的自卑心理,顯著地提高了實驗組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達到了預期研究假設。同時,透過整個教學實驗過程的實施,我們也獲得了許多經驗、收穫和感悟,分析總結如下:

  (一)注重引入有關心理健康概念的不同觀點和理論取向,培養學生樹立多元文化的視角和評價標準,能避免學生形成單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評價模式,也有利於啟發同學們從不同視角發現自我並悅納自我。如教學過程中,在介紹介紹西方心理理論的同時關照中西文化的差別,使學生逐步樹立多元文化的評價標準和思考方式,介紹西方心理理論的同時關照中西文化的差別,使學生逐步樹立多元文化的評價標準和思考方式。如在人格內容的教學中,透過介紹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對美國三個印地安人部落由於不同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最終形成了三種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徵的經典案例,使同學們認識到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另外,在量表測試教學中向同學們介紹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的心理測量量表的文化效度問題,如我國學者用改編後的MMPI量表對中國人的測量發現在情緒性焦慮和神經質等方面中國人的平均值高於西方人,究其原因在於中國文化崇尚內隱矜持、他制他律取向,而這樣的行為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4],以此啟發學生樹立多元文化的視角,不要輕易給自己帖上自卑或“心理問題”的刻板標籤。

  (二)教學中注重情景創設和探究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文字、圖片、音影片材料、電影片段等形式創設呈現問題情景,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出發,給出具有一定挑戰性但學生透過努力能解決的學習任務。這樣,學生透過感受問題情境,引發思考,並在任務解決中逐漸接近目標,體驗到成功,透過學習的階段性學習成果的積累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有效激發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如在進行“自我效能感”內容的教學中,我們就利用多媒體影片引入了一個關於小白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學實驗,同時在關鍵的三個地方設計情景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這樣就把一個較難理解的知識分解為幾個較為簡單的知識,逐層推進,逐步深入,讓學生有一種“ 拾級而上”的感覺,最後學生最後一步步推匯出正確結論時,突然會有豁然開朗的欣喜,哦,原來其中的奧妙是這樣,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成就感和深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克服學習中的自卑心理、畏難心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

  (三)課程設計以活動為主線,將“教、學、做”有機融合,能有效促進知識向能力的遷移。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引入案例、互動活動、小組任務和心理訓練專案,在方法上,注重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多元文化視角,注重營造開放、互動、鼓勵、分享和愉悅的教學氛圍。如教學中透過組織成就故事、小組海報、心理情景劇、興趣島探究、團體心理輔導、課堂辯論賽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有效促進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展示自身才乾和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學會發現和欣賞他人和自我的獨特之處,樹立自我悅納、自尊自信、樂觀積極的心態,接納和鼓勵的氛圍也很重要,能幫助同學有效地克服退縮、害怕失敗的自卑心理,大膽參與、積極展示,培養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促進了知識理論向能力的遷移。

  (四)注重結合教學內容引入優秀的中外心理勵志教學素材和影視作品,特別注意發掘和利用本土優秀歷史故事、名人事蹟和傳統文學藝術作品,一方面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陶冶塑造文明高雅的心理情趣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利於高校心理健康教學中挖掘整合本土化資源、促進西方心理學的本土化。同時使學生學會欣賞和接納不同文化和風格的文學藝術作品,對高職高專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如我們在介紹音樂放鬆療法時就引入了“平湖秋月”、 “翠湖春曉”等中國古典名曲的鑑賞;在講授創新思維時,引入諸葛亮巧施“空城計”、“司馬光砸缸救人”等歷史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等概念;在講述自我認知和人生規劃部分內容時,引入了錢學森、袁隆平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使心理學中關注個體的自我意識的概念和人生意義、社會價值有機融合。這些嘗試也為如何在合理吸取西方心理諮詢理念的同時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和文化傳統的本土化心理諮詢教育模式的構建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六、 結語

  多元文化諮詢理論是隨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當代社會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個實踐性極強的心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已在全球心理諮詢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大大拓展了心理諮詢的方法、技巧和理論,既有利於非西方社會批判性借鑑西方文化的諮詢經驗,也有利於認識和挖掘不同文化傳統的、本土的、民俗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心理治療方法[6],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歷史悠久的國家探索適合我國國情民情的本土化心理諮詢模式的建構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同時借鑑和引入多元文化諮詢理論對高職高專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徑進行探索,對提升高職高專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也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是一項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我們的工作只是一個初步的探討,還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此進行更進一步地深入研究,共同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學華,鄭湧等 文化與心理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6,5(10);

  [2]孫東方,常永才 民族心理學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類學借鑑 [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5,4(2);

  [3]姬興濤,郭金蘭等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徑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3;

  [4]李濤,楊壽 論多元諮詢理論在我國的應用 [J]咸寧學院學報,2004,2(1);

  [5]姬興濤,馬丹丹等 積極情緒體驗在心理健康教學中的思考與實踐 [J]北京高等電力專科學校學報,2011,12。

  [6]常永才 心理諮詢與輔導的一種新趨勢:對文化因素的日益重視[J]民族教育研究,2000,4

最近訪問